字號:
草原文化建設助推內蒙古經濟發展

  時間:2007-07-18 20:56    來源:     
 
 

 
  隨著草原文化研究的深入,內蒙古越來越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內蒙古現象”正在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人們驚奇為何一個偏遠落後、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短短幾年發展速度竟出人意料地進入全國發展的前列。

  這當然是內蒙古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國家能源戰略西移機遇的結果,同時,建設民族文化大區戰略的實施,草原文化大放異彩,也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振奮了內蒙古人的精神草原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英雄主義精神。以前,內蒙古給外界的印像是地廣人稀、地大物博、落後貧窮。“十五”期間,我區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短短的幾年,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如經濟增速、每人平均GDP等均由全國排名後列而上升為前列。特別是乳業技術以及科技含量都領先世界水準;羊絨、羊肉等農畜産品産量位列國內同行榜首;煤炭儲藏量居全國之首,開採量居全國第二,並擁有全國最多的煤礦企業。風電裝機容量目前位列全國第一,電網建設速度既快又好。目前,我區已成為科技、人才等要素流入區,人們把內蒙古稱為“一匹黑馬”。進入“十一五”,內蒙古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英雄主義精神,提出要做大做強特色産業,不再當二傳手,要爭當冠軍,因為特色就是形象、就是市場、就是競爭力。

  正是內蒙古草原天然、無污染、綠色的特性及我區豐厚的草原傳統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成就了我區一批馳名品牌,蒙牛、伊利、蒙古王、草原興發、小肥羊等,這些擁有著名品牌的企業已成為內蒙古經濟增長的主力。

  內蒙古著名學者潘照東説:“實施建設民族文化大區戰略,弘揚草原文化以來,帶動人的觀念的巨大變化,凝聚了人心,振奮了內蒙古人精神,使國人乃至世界重新認識了內蒙古,內蒙古人腰桿子硬了。”

  曾幾何時,人們片面地認為沙塵暴是我區一些地區破壞生態造成的。其實自古以來草原民族就有保護生態的歷史與習慣,創造了絕無僅有的生態文化,他們崇拜“長生天”,敬畏大自然,保護生態。長期草原文化生態觀的熏陶,加之各級政府生態保護建設的力度,內蒙古生態狀況發生根本性改觀——


 生態文明的普及促進生態經濟

  牧人們有這樣一條諺語:“蒼天就是牧民眼裏的活佛,草原就是牧民心中的母親。”在蒙古族300余部英雄史詩中,顯現出英雄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護草原生態。在成吉思汗頒布實施的《大札撒》中對破壞生態的行為處罰非常嚴厲,如遺留余火燒燬草場,全家要受到從重懲處。所以自古以來,草原民族就有保護生態的歷史並成為了習性。

  2000年以來,內蒙古逐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先後投入近200億元,7年來,內蒙古的生態建設治理速度從當時的每年700萬畝提高到每年1600多萬畝,生態治理速度已超過沙化擴展速度,並呈現出“整體惡化得到遏制,局部好轉”的好勢頭。大興安嶺地區直接、間接經濟效益前所未有,據了解,“十五”期間,通過休牧、輪牧等方式,全區可利用草原達到90%以上。生態恢復帶來了林業新産業的興旺,也使我區文化旅遊業快速發展,“內蒙古大草原”旅遊品牌響譽全球。目前,我區已初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産業,文化要經濟來促進,經濟要文化來推動。”內蒙古擁有豐富、獨特的草原文化資源,文化資源即文化資本,這一資源正成為推動我區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特別是以草原文化為核心的——

文化産業體系已初步形成

  文化産業是朝陽産業。有學者預測,文化産業作為世紀之交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它將與高新産業齊頭並進,成為內蒙古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強大牽引力。


  數千年來的草原文明史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啟動這些文化資本,就可能形成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文化産業,從而形成市場核心競爭力,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全國乃至世界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內蒙古能否把這筆無形資産轉化為市場核心競爭力,關鍵取決於從領導到群眾能否樹立自覺的科學的文化意識。目前,內蒙古已具有了這種意識,西部大開發以來,內蒙古提出,要樹立大文化的觀念,挖掘大文化的內涵,整合現有的文化資源。200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開始實施加快文化發展、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戰略部署,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並形成了共識。全區各地都加大了對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為文化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統計,2005年全區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文化設施建設項目就有近50個,其中,新建設的內蒙古博物館、烏蘭恰特大劇院、內蒙古體育館成為首府的亮點。

  以草原文化為核心的節慶活動兩個效益十分明顯,如內蒙古自治區的國際草原文化節、呼和浩特的昭君文化節、呼倫貝爾的綠色呼倫貝爾、成吉思汗草原文化節、巴彥淖爾的河套文化節、阿拉善的胡楊生態旅遊文化節等,在國內外都産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中國內蒙古第二屆國際草原文化節期間,簽約項目有43個,投資總額達382億元,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為文化及相關産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

  與此同時,內蒙古文化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産業門類和産業體系。五大文化産業體系初步形成:文化旅遊業如日中天,“十五”期間,內蒙古旅遊業總收入592.64億元,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3.06%增加到2005年的5.45%,成為自治區國民經濟中發展最快的産業之一;文博會展業如火如荼,新聞出版業快速發展,廣播影視業厚積薄發,文娛演出業方興未艾。

   進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文化將不再扮演從屬的角色,被動地依附於經濟,而是直接介入經濟。草原文化的發揚光大,對推動內蒙古經濟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必將産生更加強大的推動力。(皇甫美鮮)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