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眾所週知,《説文解字》(以下簡稱《説文》)(A.D.100)是中國現存最早形音義具足的字書,根據許慎與子許衝的説法,此書內容包羅萬象,窮盡人事,所謂:「萬物鹹覩,靡不兼載」、「世閒人事,莫不畢載」 ,以故到清代,仍舊視它為「六蓺之淵海,古學之總龜,視《爾雅》相敵,而賅備過之,《説文》未明,無以治經。」 並推崇為:「《説文》為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説文》,猶不讀也。但能通《説文》,余書皆未讀,不可謂非通儒也。」 將《説文》所涵蓋的層面,推到賅備遍通的廣度。
至於清康熙55年(A.D.1716)成書的《康熙字典》,是公推為集歷代字書之大成的官修字典,比諸《説文》所收9353字多約4倍,收字達47035字 ,數量龐大,收羅完備。根據<禦制《康熙字典》序>所説的,此書:「悉取舊籍,次第排纂,切音解義,一本《説文》、《玉篇》,兼用《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其餘字書,一音一義之可採者,靡有遺逸。至諸書引證未備者,則自經史百子,以及漢晉唐宋元明以來詩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羅博證,使有依據。」 從中可知,《康熙字典》雖是依倣梅膺祚《字彙》、張自烈《正字通》體例所作,但其中最基本原始的依據,還是從《説文》、《玉篇》來的,尤其是在六書之學、古文、釋義的部分,更是以《説文》為基準,其他的字書、韻書、經史子集雜書則是輔助性質,兼採並用。
然而,將《説文》與《康熙字典》比倂觀察討論的,大抵從部首的歸併面向切入,如薛惠琪的<《説文解字》與《康熙字典》部首比較研究>、李淑萍的《《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説文》與歸部之研究》、瞿繼勇的<《康熙字典》與《説文解字》部首歸併的對比分析>諸文 ;或是著重在對《康熙字典》形音義引例的勘誤補正部分,如清王錫侯《字貫》、王引之《字典考證》、《字典校字錄》、英浩《字典校錄》、日本渡邊(部)溫《訂正《康熙字典》》、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李知文<《康熙字典》疏誤補正輯要>、孫壽瑋<《康熙字典》訛誤試析>… 皆是。但正如王力所主張的,理想的字典是以「字義」為主 ,如果從字義的角度出發,以一個主題為主,定字定量作分析比較,以歷經一千六百年(100-1716)的時間,兩書在釋義的層面上發展演變的軌跡如何?有否移動播遷而擴充義項?有否停滯不前勾留原義?千年歲月掖助補苴了什麼?倒是值得比較。
觀《説文》曾以「人」是「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清段玉裁注中引<禮運>説:「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以故「天大,地大,人亦大焉」 ,那麼,若鎖定「人之初」的「小兒」為關注考察對象,則許慎對「小兒」所採錄的字數如何?有何認知?涵蓋層面為何?那裏頭反映何如的漢人集體認知與集體書寫的留存?而集字書大成的《康熙字典》又如何保留或括擴充?如何如實反映歷代累積層沓的諸般成果,以下將進行歸納分析,以便觀察。

二、《説文》與《康熙字典》有關小兒釋義諸字的考察
小兒乃人類生命生長的開始,而對這種生命生長的開始階段,《説文》與《康熙字典》投注如何的關懷與概括,反映出漢至清代如何的整體記憶書寫?茲先依序羅列《説文》釋義中有關「小兒」或「兒」諸字,並及《康熙字典》中相對應的説解,列表如下:
序號 |
字例 |
説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1 |
呱 |
小兒嗁聲。從口,瓜聲。《詩》曰:「后稷呱矣」。(口部,頁55) |
《唐韻》古胡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並音姑。《説文》:「小兒嗁聲。」《書?益稷》:「啟呱呱而泣。」班固<幽通賦>:「妣聆呱而刻石。」《集韻》或作「 」。又《集韻》烏瓜切。音窊。義同。又葉胡誤切。音護。《詩?大雅》:「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吁,厥聲載路。」(醜集上,口部,頁110) |
2 |
啾 |
小兒聲也。從口,秋聲。(口部,頁55) |
《唐韻》、《正韻》即由切。《集韻》、《韻會》將由切。並音遒。《説文》:「小兒聲也。」《廣韻》:「啾唧,小聲。」又屈原《離騷》:「鳴玉鸞之啾啾。」注:「王逸雲:『啾啾、鳴聲。』」又《集韻》與「噍」通。詳「噍」字注。或書作「」。又字秋切,音酋。小聲。又《集韻》、《類篇》並莊交切。音巢。小兒聲。或作「 」。《楚辭?招隱士》:「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醜集上,口部,頁125) |
3 |
喤 |
小兒聲。從口,皇聲。《詩》曰:「其泣喤喤」。(口部,頁55)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胡光切。音黃。《説文》:「小兒聲。」《詩?小雅》:「其泣喤喤。」○按:《釋文》:「喤,音橫。華彭反。又雲呼彭反。聲也,不雲音皇。故《廣韻》亦缺此一音,然葉韻自當讀皇。又《廣韻》戶盲切。《集韻》、《韻會》、《正韻》胡盲切。並音橫。義同。又《詩?周頌》:「鐘鼓喤喤。」傳:「喤喤,和也。」○按:《釋文》喤,華彭反。徐音皇。又音宏。三音皆可讀。又《集韻》:「諠也,怒也。」又《詩?周頌》:「喤喤厥聲。」○按《釋文》喤,華盲反。又音「橫」。又音「皇」。三音皆可讀。又《廣韻》虎橫切。《集韻》呼橫切。並音諻。《廣韻》:「諻,呷也。」《集韻》:「諠也。」又《通雅》引喤,即騶唱也。梁制,令、仆、中丞各給威儀十人,武冠絳鞴,皆呼入殿,引喤至階,一人執儀囊不喤。」又《集韻》虎晃切。音恍。喤呷,眾也。(醜集上,口部,頁128) |
4 |
咺 |
朝鮮謂兒泣不止曰咺。從口,亙聲。(口部,頁55) |
《唐韻》況晚切。《集韻》、《韻會》火遠切。並音烜。揚子《方言》:「喧,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燕之外鄙、朝鮮冽水之閒小兒泣而不止曰咺」。又《詩?衛風》:「赫兮咺兮。」傳:「咺,威儀容止宣著也。」《禮?大學》作喧。又《集韻》:「懼也。」又人名。《春秋?隱元年》:「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又《僖?二十八年》:「衛元咺出奔晉。」
又《集韻》、《韻會》並許元切。音萱。《集韻》:「懼也。」又《韻會》:「權也。」又《列子?力命篇》:「墨杘、單至、啴咺、憋懯四人相與遊於世。」注:「張湛曰:『咺,汁緩貌』。殷敬順曰:『寬綽貌』」。(醜集上,口部,頁116) |
5 |
唴 |
秦晉謂兒泣不止曰唴。從口,羌聲。(口部,頁55) |
《唐韻》丘尚切。《集韻》丘亮切。並音 。《説文》:「秦晉謂小兒泣不止曰唴。」《廣韻》:「唴哴,小兒啼也。」揚子《方言》:「秦、晉之閒,凡大人小兒泣而不止謂之唴。哭極音絕,亦謂之唴。」(醜集上,口部,頁121) |
6 |
咷 |
楚謂兒泣不止曰噭咷。從口,兆聲。(口部,頁55) |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徒刀切。音濤。《説文》:「楚謂兒泣不止曰噭咷」。又《易?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又《集韻》他吊切。音糶。義同。又亭歷切。音狄。《前漢?韓延壽傳》:「歌者先居射室,望見延壽車,噭咷楚歌。」注:「咷音滌濯之滌。」(醜集上,口部,頁115) |
7 |
喑 |
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口部,頁55) |
《唐韻》、《集韻》、《韻會》于金切。《正韻》于禽切。並音陰。《説文》:「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又《六書故》:「失聲不能言謂之喑。」《文子?上篇》:「皋陶喑而為大理。」《後漢?袁閎傳》:「遂稱夙疾,喑不能言。」《風俗通義》:「無聲響,徒喑喑而己。」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烏含切。音諳。《廣韻》:「啼泣無聲。」又《集韻》:「一曰大呼。」又《集韻》于錦切。音飲。《莊子?知北遊》:「自本觀之,生者,喑醷物也。」注:「喑醷,聚氣貌。」音義:「喑,李音飲,郭音闇,陸音蔭,又于感反」。又《集韻》、《韻會》、《正韻》並鄥感切。音唵。又《集韻》烏紺切。音暗。義並同。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於禁切。音蔭。《廣韻》:「聲也。」《史記?淮陰侯傳》:「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又《集韻》:「《方言》:『啼極無聲,齊宋之閒謂之喑』。或作『噾』」。(醜集上,口部,頁126) |
8 |
|
小兒有知也。從口,疑聲。《詩》曰:「克岐克 」。(口部,頁55) |
《唐韻》魚力切。《集韻》鄂力切。並音薿。《説文》:「小兒有知也。」《廣韻》:「《詩》:『克岐克 。』」○按:今《詩?大雅》作嶷,《集韻》或作嶷、懝、譺。又《集韻》偶起切。音擬。聲也。又《廣韻》、《集韻》並魚記切。音譺。義同。又《廣韻》:「唭 ,無聞見也。」又《集韻》:一曰紿也。又一曰笑貌。(醜集上,口部,頁140) |
9 |
咳 |
小兒笑也。從口,亥聲。(口部,頁55) |
咳,古文。孩,《唐韻》戶來切。《集韻》、《正韻》何開切。並音頦。《説文》:「小兒笑也。」《史記?扁鵲傳》:「曾不可以告咳嬰之兒終日。」注:「咳嬰,言嬰兒初知笑者。」《禮?內則》:「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疏:「謂以一手執子右手,一手承子之咳而名之。」《集韻》或作「 」,「 」。
又《集韻》柯開切。音該。《史記?倉公傳》:「受其脈書上下經五色診奇咳。」注:「『奇咳』,言奇秘非常術也。」《釋文》:「奇音羈,咳音該。」○按《前漢?藝文志》有《五音奇賅用兵》二十六卷、《淮南子?兵略訓》:「刑德奇賌之數。」《廣韻》作「奇侅」、亦作「奇賅」。咳、胲、賌、侅、賅五字皆通。又與「該」同。《晏子?外篇》:「頸尾咳于天地,然而漻漻不知六翮之所在。」又《玉篇》若代切。音慨。《禮?內則》:「不敢噦噫嚏咳。」《釋文》:「咳,苦愛反。」《莊子?漁父篇》:「幸聞咳唾之音。」《前漢?宣元六王傳》:「大王誠賜咳唾。」《正韻》「謦欬」,亦作「咳」。(醜集上,口部,頁115) |
10 |
|
留意也。從走,裏聲。讀若小兒咳。(走部,頁65) |
《廣韻》戶來切。《集韻》何開切。並音孩。《説文》:「 ,留意也。」《類篇》:「一曰:將走,有意留。」又《集韻》魚開切。音皚,義同。又枯回切,音恢。《類篇》:「邪足也。」(酉集中,走部,頁1145) |
11 |
|
往來言也。一曰小兒未能正言也。一曰祝也。從言,匋聲。 , 或從包。(言部,頁98) |
《唐韻》、《集韻》並大牢切。音陶。?《説文》:「往來言也。一曰小兒未能正言也。一曰祝也。」又詜 ,詳詜字注。又 ,詳 字注。又人名。與 、必 ,見《宋史?宗室表》。《説文》或作「 」。《集韻》或作「啕」。(酉集上,言部,頁1093) |
12 |
靸 |
小兒 也。從革,及聲。(革部,頁109) |
《唐韻》蘇合切。《集韻》息合切。《韻會》、《正韻》悉合切。並音趿。《説文》:「小兒履也。」《玉篇》:「履也。」《釋名》:「靸,韋履深頭者之名也。靸,襲也,以其深襲覆足也。」譚子化《書序》:「杖靸而去。」又《集韻》息入切。音 。義同。《集韻》:「亦作鞈、 。」(戌集中,革部,頁1314) |
13 |
|
小兒白眼視也。從目,聲。(目部,頁133) |
《唐韻》蒲莧切。音瓣。《説文》:「小兒白眼也。」又《廣韻》匹莧切。《集韻》普莧切。並音盼。義同。或曰視貌。(午集中,目部,頁748) |
14 |
笘 |
折竹棰也。從竹,佔聲。潁川人名小兒所書寫為笘。(竹部,頁198) |
《唐韻》失廉切。《集韻》詩廉切。並音苫。《説文》:「折竹棰也。」又穎川人名小兒所書寫為笘。又《集韻》七甘切。又《集韻》、《類篇》並處佔切。音襜。義並同。又《廣韻》丁協切。《集韻》托協切。並音帖。簡也。又《集韻》的協切。音 。笘, 也。(未集上,竹部,頁807) |
15 |
寣 |
臥驚也。一曰小兒號寣寣。一曰河內相 也。從 省,從言。( 部,頁351) |
《廣韻》、《集韻》並呼骨切。音忽。《説文》:「臥驚也。」《廣韻》:「覺也。」《玉篇》:「小兒啼寣寣也。一曰河內相呼也。」又《正字通》「 」原音豁。誤。(寅集上,宀部,頁218) |
16 |
瘛 |
小兒瘛瘲病也。從 ,恝聲。(疒部,頁356) |
《唐韻》、《集韻》並尺制切。音掣。《説文》:「小兒瘛瘲病也」。《急就章》:「癰疽瘛瘲痿疲痮」。又《前漢?藝文志》:「有瘛瘲方」。又人名。《前漢?功臣表》:「宋子惠侯許瘛」。又《集韻》尺列切。音掣。義同。又胡計切。音係。《博雅》:「瘛,瘲也」。《釋文》:「瘛,乎計反」。(午集中,疒部,頁705) |
17 |
冃 |
小兒及蠻夷頭衣也。從冂,二其飾也。凡冃之屬皆從冃。(冃部,頁357) |
《唐韻》莫到切。《集韻》莫報切。並音帽。《説文》:「小兒頭衣也。」徐曰:「今作冒。」《玉篇》或作「帽」。又《集韻》莫 切。音茂。覆也。(子集下,冂部,頁56) |
18 |
|
楚謂小兒懶 。從臥食。(臥部,頁392) |
《廣韻》尼戹切。《集韻》尼厄切。並音疒。《玉篇》:「炙餅餌也。」又《説文》:「楚謂小兒懶曰 。」(戌集下,食部,頁1349) |
19 |
襁 |
負兒衣。從衣,強聲。(衣部,頁394) |
《唐韻》居兩切。《集韻》舉兩切。並音鏹。《玉篇》:「襁褓,負兒衣也。」《論語》:「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何晏注:「負者以器曰襁。」疏:「《博物志》雲:『襁,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丈二,以約小兒于背』。」《漢書?宣帝紀》:「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係郡邸獄。」李奇注:「襁,絡也。以繒布為之,絡負小兒。」顏師古注:「即今小兒繃也。」《六書正訛》:「通作襁,非。」(申集下,衣部,頁1051) |
20 |
兒 |
孺子也。從兒,象小兒頭囟未合。
(兒部,頁409) |
[兒][ ],《唐韻》汝移切。《集韻》、《韻會》、《正韻》如支切。並爾平聲。《説文》:「孩子也。象形,小兒頭囟未合。」又《韻會》:「男曰兒,女曰嬰。」又《韻會》:「兒,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又《倉頡篇》:「兒,嬬也。謂嬰兒嬬嬬然,幼弱之形也。」又《韻會》:「姓也。漢有兒寬。」又《唐韻》五稽切。《集韻》、《韻會》研奚切。《正韻》五黎切。並音霓。姓也。《前漢?藝文志》:「兒良一篇。」注:「師古曰:『六國時人也。』」《兒寬傳》:「兒寬,千乘人也。」又《韻會》:「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耄倪。」(子集下,兒部,頁53) |
21 |
胞 |
兒生裹也。從肉包。(包部,頁438) |
《廣韻》匹交切。《集韻》、《韻會》、《正韻》披交切。並音拋。《説文》:「兒生裹也。」《博雅》:「人四月而胞。」《莊子?外物篇》:「胞有重閬,心有天遊。」注:『胞,腹中胎。閬,空曠也。』《前漢?外戚傳》:「善臧我兒胞。」師古注:「音苞,謂胎之衣也。」又《戰國策》:「夫癘雖癰腫胞疾。」又《廣韻》布交切。《集韻》、《韻會》班交切。並音包。又《集韻》方鳩切。否平聲。義並同。又《集韻》、《韻會》並蒲交切。與「皰」同。肉吏也。《禮?祭統》:「夫祭有畀輝胞翟閽者。」《莊子?庚桑楚》:「湯以胞人籠伊尹。」《前漢?百官公卿表》:「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注:「胞與庖同。胞人,主掌宰者也。」又《五音集韻》匹貌切。音奅。面生氣也。(未集下,肉部,頁907) |
22 |
鬾 |
鬼服也。一曰小兒鬼。從鬼,支聲。(鬼部,頁440) |
《廣韻》、《集韻》並渠羈切。音奇。《説文》:「鬼服也。一曰小兒鬼。」《韓詩外傳》:「鄭交甫逢士女鬾服。」張衡《東京賦》:「八靈為之震懾,況鬾 與畢方。」注:「鬾,小兒鬼。」又《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兇。」注:「射鬾謂天剛卯也,以金玉及桃木刻而為之,一名欬改,其上有銘,而旁穿孔,係以彩絲,用係臂焉。亦所以逐精魅也。」又《唐韻》、《集韻》並奇寄切。音芰。又《集韻》巨綺切。音技。義並同。(亥集上,鬼部,頁1388) |
23 |
緥 |
小兒衣也。從纟,保聲。(纟部,頁661) |
《廣韻》博抱切。《集韻》、《韻會》補抱切。《正韻》博浩切。並音保。《説文》:「小兒衣也。」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褓,非是。」《前漢?宣帝紀》:「曾孫雖在襁緥。」注:孟康曰:「緥,小兒被也。」《後漢?申屠剛傳》:「始免襁緥。」注:「緥,被也。」(未集中,纟部,頁859) |
24 |
蛧 |
蜽,山川之精物也。淮南王説, 蛃狀如三歲小兒,赤黑色,赤目、長耳、美發。從蟲,網聲。《國語》曰:木石之怪夔、 蜽。(蟲部,頁679) |
《唐韻》文兩切。《集韻》文紡切。 音網。《説文》:「蛧蛃也。」《淮南王説蛧蜽》:「狀如三歲小兒,赤黑色,赤目長耳美發。」《魯語》:「木石之怪曰夔蛧蜽。」《注》:「蛧蜽,山精,好斆人聲而迷惑人也。」《張衡?南都賦》:「追水豹兮鞭蛧蜽。」《注》:「蛧蜽,山川之精物也。」《韻會》:「蛧蜽,《周禮》作方良,《史記?孔子世家》作 閬,《左傳》作罔兩。」《六書正訛》:「別作魍魎。」(申集中,蟲部,頁1010) |
25 |
髫 |
|
《唐韻》徒聊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並音迢。《説文》:「小兒垂結也。」《玉篇》:「小兒發。」《後漢?伏湛傳》:「髫發厲志。」注:「《埤蒼》曰:『髫,髦也。髫發,謂童子垂發也。』」《幹祿字書》:「俗作齠。」(亥集上,髟部,頁1381) |
 從上表可知,《説文》一書收錄關涉「小兒」字例很少,9353字中不過24字而已,比例微乎其微,僅佔全書的百分之0.26,從數量上約略透顯出漢人漠視人生初始的小兒階段。另一方面,若從內容來考察,24字分佈在《説文》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中,口部字9,其他走、言、革、目、 、疒、冃、臥、衣、兒、包、鬼、纟、蟲部各1字。走部「 」為明示「讀若小兒咳」的音讀,「鬾」與「蛧」則涉及虛想的鬼神世界,可以不論外,在漢人現實的文字視界中,有關「小兒」及「兒」的字例所關注的層面大抵有三:
其一為佔比例最高的口部字,集中體現在小兒的口腔文化上,從上表序號1-7各字,詳細區分從朝鮮、秦晉、宋齊到楚的小兒嗁泣哭聲,以及「寣」字「一曰小兒號寣寣」的解釋,顯見這是小兒最令人關注,也最惱人、擄獲人們疼惜的強度最高特徵,具有其普遍性。
其次則圍繞在身體特徵與認知上,如小兒的生裹胞衣、小兒的頭囟未合、有關聞知、笑、未能正言、白眼視、懶 和如小兒的瘛瘲病疾病上,其焦點未集中,視界則是擴散的。
其三則在與小兒有關的服具上,如小兒書寫用的「笘」、用作頭衣的帽子、背負小兒的襁和緥,關注是放在撫育和教養上,字例也很少,各1例。 可見漢人的文字視界中,描述概括小兒與兒的書寫層面擴散在食、衣、疾病及教育上,但最有共識的則在生理感官層面上,尤其是小兒的嗁哭聲,地域分佈廣,造字特別多,具有其特殊性。
但《説文》本係形書,主要是解釋文字本形本義本音之作,書中大抵一音一義即可;而千六百年後的《康熙字典》性質目的確有所不同,除了作為「萬物百事之統紀」,「承學稽古者得以備知文字之源流」外,對歷代字書,凡「一音一義之可採者,靡有遺逸。至諸書引證未備者,則自經史百子,以及漢晉唐宋元明以來詩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羅博證,使有依據。」所以,其收字要求豐贍完備,急速成長四、五倍多,《説文》所無如表中序號25所收《説文新附》的「髫」字都在囊括之列。另外,《康熙字典》在編排形式上也有大幅度的改變調整歸併,如上表20字的歸部雖與《説文》同,然如寣不入 部而入宀部,冃不入冃部而入冂部, 不入臥部而入食部,胞不入包部而入肉部,此4部則與《説文》有殊,部首相對簡省,以求檢索方便。當然,關於《康熙字典》與《説文》間部首的淵源轉變,時賢論述已多,勿庸贅述 。其實,上表中《康熙字典》採集了諸如《玉篇》、《釋文》、《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等字書韻書,這本是文學之士審音辨韻,為文賦詩所擅長的;但就分析字形結構而言,則為所短,諸例中並不多見。至於將《康熙字典》字音字義的分化演變,條分縷析,舉證歷歷,此從現代版《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通解》 諸類書所呈現的,可看得更加分明。
字兼數音,先詳考《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之正音作某某讀;次列轉音,如正音是平聲,則上去入以次挨列。正音是上聲,則平去入以次挨列。再次列以葉音,則一字數音,庶無挂漏。
字有正音,先載正義,再于音之下,詳引經史數條,以為證據,其或音同義異,則于每音之下分列訓義。其或音異義同,則于訓義之後,又雲某韻書作某切,義同。庶幾引據確切,展卷了然。
在釋義方面,《康熙字典》建構的本義基本上是循《説文》而來,只有在《説文》無字,釋義不顯豁或今世不用時,則另取他書為説,或襲用《字彙》、《正字通》條目而不引。李淑萍曾談及《康熙字典》解義時引用《説文》概況,分「採《説文》之義為首要義項」、「採《説文》之義為其次義項」及「不採《説文》之義」三種 ,如果把釋義的焦點擺放在《康熙字典》引用《説文》攸關小兒諸字上考察,可觀察到諸字根據一如凡例所説,將音義的分化演變軌跡呈現得條理井然,淋漓盡致,總結大成。但我們也注意到,「咺」字舉《方言》:「喧,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燕之外鄙、朝鮮冽水之閒小兒泣而不止曰咺。」而不用《説文》;「襁」字舉《玉篇》:「襁褓,負兒衣也。」也不用用《説文》。或是半舉《説文》半舉《廣韻》、《玉篇》,如「寣」字既引《説文》:「臥驚也。」又引《廣韻》:「覺也。」《玉篇》:「小兒啼寣寣也。一曰河內相呼也。」或是前引《玉篇》後引《説文》,如「 」字先引《玉篇》:「炙餅餌也。」再引《説文》:「楚謂小兒懶曰 。」即是。甚至刪削了《説文》的文本,窄化詞義,如冃字刪「蠻夷」二字即是,有逸出李氏所概括的情況。
尤可注意的,《康熙字典》在引用《説文》後作詞義的孳乳假借舉證發揮之餘,其實對小兒視界的推衍擴充,認知深化,闡明情感,普施教化的各個層面,進展不多,從中是否也可略推從漢到清初,「小兒」其實是被忽視的弱勢團體,中國人在這個部分著力其實不多也不深,文字的世界正透露出如斯的訊息。
三、結語
在一胎化及少子化的今日,試著回過頭去檢驗字書之始東漢許慎撰寫的《説圍繞「小兒」議題的文字數量很少,僅24字,佔0.26%;而內容也集中體現在感官反應及身體特徵的認知上,尤其關注小兒的嗁泣聲更甚于其他,至於情感細緻的區處描述,德智體群各方面的教養陶鑄,以及各種小兒疾病的診治,則付闕如。可見在漢人的文字視界中,概括小兒的文字書寫層面是擴散在食、衣、疾病及教育上,但最有共識的則在感官反應上,尤其是小兒的嗁哭聲,地域分佈廣,造字特別多,具有其特殊性。而《康熙字典》在此部分能蒐羅補苴的好似也不多,推測除了時代背景因素,人們關注的核心不在小兒,以致于千年命脈臍帶相牽的字書字典也僅能反映出如斯的現實,然透過字書字典試圖回溯本身或許是有罅隙的,但反過來説,這不也折射出小兒天真單純沒有複雜曲婉深致的一面。
作者:成功大學 沈寶春
編輯: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