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皮豆干(圖)
 
 
  來源:      日期:2006-06-16 15:07

 

  黃皮豆干,顧名思義,是以其表皮呈淺黃色而得此名,它是客家人傳統的食品之一。

  黃皮豆干的製作始於何年何地,現已無可考證。據老人回憶,早在100年前(清中葉時期)即有不少人製作和經營黃皮豆干,可見黃皮豆干算是歷史悠久。

  黃皮豆干的傳統做法是把包好的豆干整齊地放在一面方木板上,蓋上同樣大的方木板,用重物放在上面加壓,把白坯豆干裏面的水分擠壓出來。一小時後,這時白坯豆干已初步成為黃皮豆干,呈淺黃色。為了使黃皮豆干便於保存,應放在日光下烘灸,把未被擠壓掉的水分蒸發掉。

  黃皮豆干具有堅實柔韌、極富彈性和肉質感等特徵,吃起來柔韌耐嚼,香甜可口,回味無窮。我們都喜歡把黃皮豆干切成絲狀或片狀,加上魷魚絲、韭菜用來做菜,別具一番風味。黃皮豆干還可以用來煎、炒、燜等,因人而異。不少喜歡喝酒的男人,特別是一些老人,都喜歡到小店買回幾塊黃皮豆干,打幾兩酒,和好友聚在一起,黃皮豆干下酒,共話桑麻,怡然自得。

                                                                                                編輯:曉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