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連城縣舞龍習俗
 
 
  來源:你好臺灣網      日期:2008-07-09 13:23

 

    龍是是華民族圖騰象證,舞龍是流傳廣泛的民間傳統喜慶節日娛樂項目。客家連城縣舞龍別具一格,妙趣橫生。

  挂牛皮袋 連城縣東部的姑田大龍以大而長著稱,龍身每節直徑達七十釐米、長四點三米,從龍板到項鰭高二點二米,整條龍最長時曾達一千兩百多米,龍遊山村原野,煞是好看。似此龐然大物,擎法自然要有創意,讓抬者不覺龍身將左右傾倒,觀者不覺龍遊走不自如,姑田村民發明插袋。插袋用牛皮特製而成,形同杯狀。設一大耳,將背帶穿套在耳上,遊龍時背帶交叉綁縛在雙肩,插袋置於肚臍位置,將抬龍時使用的木棍或竹棍插在袋內,雙手把住龍棍,邁八字步前進,穩穩噹噹。

  燒龍 姑田大龍龍身用宣紙糊裱,畫工精美,龍身長而大,做工自然費時耗料。按一般人想,元宵活動結束,將每節龍卸下,抬回自家觀賞,骨架留待來年使用也未嘗不可。但當地若有人這樣做,則估成為笑話。遊龍結束時,村民用刀將做龍用的竹條等骨架迅速砍除,比賽看誰最快把龍板抬回家中,那被砍下的龍身上的骨架等付之一炬,名為“化龍”之後,將灰燼倒入姑田河,龍又順河回到東海了。

  拔龍 連城縣北部的四堡鄉盛行拔龍,龍因拔而生趣。四堡龍沒有姑田龍大,龍頭、龍尾小巧玲瓏,便於“拔”。抬龍時,按慣例龍頭只準向前而不準後退,但允許龍身稍後位置的抬龍者忽而前擠忽而後拉——拔龍,形成驚險激烈場面,觀者如潮,尖聲喊叫者有之,落水者有之,龍身著火者有之,抬者、觀者以此為樂,並不生怨恨。此習俗已沿袋幾百年之久。

  紅龍纏柱 紅龍纏柱現存于連城縣南部的新泉、廟前一帶。紅龍由龍頭、龍尾及七節龍身構成。龍頭與第一節的龍身之間,有一條三米長的紅布相連接,供舞龍頭者起舞時進退騰躍之用。舞時,村民皆著緊身紅裝,集于一古宗祠廳內,熄滅照明用燈,舞者運用武術套路,拆解迎對,騰挪撲閃,龍珠相逗,伴之以節奏鑼鼓。龍則一條,逗珠則有單珠、雙珠、三珠、四珠、多珠,武術功底盡顯現。最後,龍珠相逗纏上廳內大柱,謂之“紅龍纏柱”。 

 
編輯: 李丹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