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 水車悠悠
 
 
  來源:      日期:2006-06-16 17:42

 

  水車,是客家農村一種科學的灌溉用具。如今的年輕人也許很少人知道它,可五六十歲以上的贛南客家人都會記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農村常用水車,尤其遇上天旱,水車更是大派用場。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時僅上猶一個縣就有650輛高車,還有無以計數的龍骨車。

  每到農忙季節,小河邊、溪水旁、池塘裏的水車,有節奏地旋轉著,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響,猶如一支支古老的歌謠,傳頌著客家先民艱苦創業,利用自然的宏偉業績。

  據史料記載,客家先民在南遷開發贛南、閩西、粵東的漫長歲月中,將當時中原地區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了南方。水車就是客家人在贛南最先使用的先進灌溉提水工具,它體現了客家人的創造精神和聰明才智。

  水車分高車與龍骨車,龍骨車又分腳踏水車和手搖水車。高車又叫筒車,由木質車軸支架、藤輪箍、篾織葉片等組成。大的直徑有十幾米,小的也有3至5米,直立於河溪旁用石築起的隘上。受從上游流來的速度極快水的衝擊而轉動,其形狀如一隻巨大雙層車輪,由軸心安插並排軸條,向外輻射,輪緣裝葉板,以利水流衝推,並等距離斜挂長方形水鬥或竹筒。當引水溝的水流衝動車輪葉時,水鬥也同時注進水,車輪轉動,將一斗鬥水提升至頂高,然後傾入水槽,匯成一股源源不斷的渠流,晝夜不停地灌溉農田。有的大水車,能夠灌溉三四百畝農田,如果四五輛組合在一起連用,還可灌溉上千畝良田。

  水車,簡便、實用,不用電,不用油,提水成本低,而且沒有污染,它具有創造性、先進性、應用性。它是客家人利用自然水力灌溉的一部傑作。

  龍骨車是木製水車,它主要用於抗旱。它的水槽中,有一長串木製葉片以脊椎狀木榫連接,因似龍骨,故名。再繞車頭與車尾兩木齒轉輪成環戽水。腳踏水車要配以腳手架,一般是兩人扶立架上,用腳連連踩踏車頭轉輪齒上的木墩,車頭轉輪滾動,中間木齒輪牽動龍骨,節節葉片將水壓入水槽並帶上車頭流出。腳踏水車多用於較平坦的盆地和土段田。手搖水車只在車頭裝上搖把,較小較輕,撤裝簡便,多用於山壟田。

  有趣的是,水車還具有人文性,由於水車旁,綠水悠悠,環境優美、幽靜,往往是大姑娘、小媳婦喜歡聚集的地方,她們在水車旁的青石板上一邊洗衣、洗菜,一邊聽著悠悠的水車聲談笑、戲鬧。這情景,展現出一幅動靜結合的田園畫,充滿了生動濃郁的生活氛圍。

   (來源:中國贛州網)

                                                                                                編輯:曉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