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上堡梯田
 
 
  來源:      日期:2006-06-16 17:37

 

  以崇義縣上堡鄉南流村為中心的上堡梯田,其規模與品位僅次於廣西龍勝、雲南元陽梯田,名列全國第三。1.2萬多畝梯田散落在全鄉12個村高高低低的山嶺上,那層層疊疊,涌向天際的梯田有的多達數百級,令人嘆為觀止。

  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贛南著名攝影家李雪明的第一張反映上堡農民在梯田中勞動的黑白照片在報紙上發表後,上堡梯田漸漸聞名全國,以至每年總有無以計數的攝影家、作家、畫家們一次次來到上堡,走進梯田群。

  史書上關於上堡梯田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理學家王守仁撰寫的《立崇義縣治疏》,文仲介紹了從廣東返遷此地的客家先民胼手胝足開墾梯田的業績。為了維持生計,客家先民在嶺上依山建房,開山鑿田。由於山高坡陡,聰明的客家先民依狹窄的山勢開墾小田,甚至在溝邊坎下石隙之中,都會奮力開鑿,從山腳開到山頂,不浪費寸土塊石,讓它們都變成田地,長出糧食。這一塊塊、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猶如橫在天地間的一部厚重史詩,寫滿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為客家農耕文明的一道奇觀。

  上堡梯田最美的季節是春播階段,五月末,中稻蒔田前,尚未插下秧的梯田裏田水如鏡,倒映著青山和藍天,層次感最為豐富。插過秧後的梯田泛著綠色,不規則的田疇與規則的綠苗,生長著詩情與畫意。九月底,梯田裏的稻子已呈金黃色,在山裏的勁風舞動下,飄逸起伏的稻浪,韻律般輕奏起天地之梵音,悠揚而醉人!

  “上堡,上堡,高山頂上水淼淼”,由於這裡森林覆蓋率高達85%以上,泉流充足,即使處於山頂上的梯田,灌溉也不成問題。由於生態環境好,少有病蟲害,很少施用化肥、農藥,因此,所産稻穀,米質晶瑩柔軟,頗受市場歡迎。

  客家先民不僅留下種植稻菽,維持生存的土地,更為後輩創造一種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傑作,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

  如今的上堡人更具慧眼,他們繼承和發揚客家先民的創業精神,充分利用這裡的風景資源和自然優勢,在這幅趣味盎然的寫意畫上,讓流光溢彩的梯田景致,打造成令人心馳神往的遊覽勝地。讓山裏的風情走向外面的世界,讓外面的遊人一批又一批走近上堡梯田。(李雪明 李筠 李雲 鐘敏 林鋒 劉聲瑋 黃瑛 記者李傳材/圖 楊遵賢 龔文瑞/文)

   (來源:中國贛州網)

                                                                                         編輯:曉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