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槐樹情
 
 
  來源:      日期:2006-06-20 16:35

 

  翠河源頭的寧化縣石壁村,是客家人的一處祖地。翠河自西到東,滋潤著沿岸的廣袤黃土地,給山村注入永不枯竭的力量;養育出客家人樸實、豪爽的品格。
   
     俗稱:“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石壁村頭有一株大槐樹,樹冠舒張開來宛如一把巨傘,蔭庇著一滔土墻黛瓦馬頭墻裏的客家子孫,讓他們避過了千百年風雨。由於它寬厚慈祥,從不招蟲惹蟻,總以蔽天的綠葉和黃花夾果賜予村民,白髮翁嫗喁喁樹下,垂髫幼童奔逐嬉戲于樹周,晚耕歸來的漢子坐在樹下納涼談天,放眠遠處的層層山影和一彎涓流,一身的勞累也就被雲影山風拂拭而凈了。
   
     “弘翔小頑西,戰亂來石壁。種槐築土屋,繁衍長生息。”這首歌謠,講的是有個名叫“小頑西”的人,在某次戰亂中從河南的弘翔郡南遷至此。他篳路襤褸輾轉遷涉,一路吃盡了各種苦頭,最後才定格于這個偏遠山村,在這片丹霞黃土上墾荒拓植,繁衍生息,經數百年的族群融合,才孕育出枝繁葉茂的客家民係,發展了源遠流長的客家文化。“弘翔小頑西”,只是大批河洛先民南遷中的一支家族,“小頑西”也許就是這支家族在石壁的始祖了。
   
     小頑西果真“頑”,剛倔堅韌,憑著他的聰慧和拼搏吃苦精神,由起初的刀耕火種創下了點基業,接著又學做一點小本生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辛苦經營起布店綢莊,終於成了一方首富。但他認為,無論耕種還是經商,都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讀書仕進方是人生崇高的境界,於是刻意培養兩個兒子讀書。兒倆也如蝶戀花,盡日裏手披口吟寒暑無間,應試科場雙雙得中進士。父親商場如意,兒子官場得意,父子用金錢和文化共同滋養了客家祖地,使得房舍錯落,綠槐修竹掩映,子孫耕讀蔚然成風,成了村中的一支望族。
   
     歲月走到今日,黝黑低矮的木屋漸漸被新式小洋樓所興替,鋁合金玻璃窗透射的光線,擾亂了天井裏亙古以來的幽雅和寧靜:一家舖子裏的音響播送著“千年等一回”的柔柔小調,而另一端的樓房裏傳來“四逢喜”和“滿堂紅”的划拳鬥酒聲;兩個摩登女郎從屋外走過,一股濃烈的香水味便深入鼻孔根兒死活不肯離去——這些,就是古往和今來的過渡,生命把過去和當下這麼一段距離連接成一條歷史鏈條,牢牢地環繞在大槐樹的軀幹上。
   
     民謠唱道:“蠶豆開花黑良心,楝樹開花苦透心,唯有槐樹開花呀,黃透了相思的心。”僑居海外的客家人,哪個不相思故里?從石壁出去散居在世界五大州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家後裔約有1.2億人。近年來,每年都有數十批回石壁觀光、旅遊、祭祖,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家祭祖大典”掀起了尋根謁祖的熱潮。
   
     若是順著古時移民這條線追尋下去,石壁的客家是從中原河洛一帶遷來的;而最初,他們又是從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下遷往河南各地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可見洪洞縣的大槐樹才是客家人的根。
   
     説起洪洞縣,很多人都曉得《玉堂春》裏,有個南京名妓蘇三,她就是從縣衙的監獄裏起解去省城受“三堂會審”的;而如今比蘇三還要出名的是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它牽動著無數客家人的相思之情吶。如今,洪洞第三代單傳古槐已年逾百歲以上,根深葉茂,樹上棲息著千百隻鸛鳥,人們卻喊它“相思鳥”。當年移民啟程告別大槐樹時,依戀故里邊走邊回首,回望槐樹上的老鸛窩。於是,古槐與老鸛窩,便成為客家祖根的標誌。有的移民臨走前,還隨身帶走槐樹苗或種子,讓它在客地成林成蔭。
   
     依依情,情依依。任時光逝去多遠,也淡化不了對祖地故里的相思之情。 

   (來源:福建僑報 雷風傑)

編輯:蒲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