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東街
 
 
  來源:      日期:2006-06-20 16:34

 

  長汀水東街原是一個“孤島”,其四面為鄞江(汀江)和金沙河所包圍。後來,在鄞江和金沙河之上架起了濟川橋(水東橋)、泰安橋(跳石橋)、太平橋、旱橋和豐橋,島的概念才被打破。接著,有一些不願入城的人在此散居,逐漸形成一座城外之城。這裡先是叫左廂裏,後因其位於鄞江之東而曰“水東街”。

  住在城外自然有城外的好處,首先是自由,不受城墻和城門關鎖的限制,可以自由活動。其次這裡是貿易中心,城裏人城外人都到此處經貿購物。尤其是宋朝以後,隨著汀江航運的發達,這條位於汀江之濱的水東街成了閩粵贛邊區最大最集中的物資集散地。水東街商號林立,人流如潮,整整繁榮了八百年。宋汀州太守陳軒詩“十萬人家溪兩岸,綠楊煙鎖濟川橋”便是道出了宋代水東街的繁榮。後來,不斷搬遷到水東街的住戶或店家都在水東街建起了式樣統一的騎樓。騎樓的好處在於可以遮陽避雨,天氣不好時裏面照常營業,而過往的路人則可以在店外的騎樓下暫避。汀州城內的一些富豪大戶看出水東街是塊旺地,便也在水東街投資蓋房。他們白天在水東街做生意,晚上又回到城內居住。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以及後來的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職工聯合會、團省委均設于水東街。水東街成了福建蘇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水東街店舖裏的土紙、煙葉、米、豆、木材等源源不斷地通過汀江航運到上杭、永定和廣東,而潮汕的百貨、布匹、海味、藥材等物品也通過航運進入水東街。身穿灰軍服的紅軍戰士成了水東街商號的常客,長汀成了紅軍的“後勤部”,人稱“紅色小上海”。

  如今,毛澤東、朱德、康克清住過的辛耕別墅,周恩來住過的基督教堂,劉少奇住過的福建省職工聯合會均保存完好,為革命遺址,走進門內,裏面仿佛響起偉人的跫音,深闊的廳堂似乎騰起歷史的煙雲。 時光進入二十一世紀,但這條一千多米長的破舊古街仍然繁華,夜幕降臨,鱗次櫛比的小店燈火通明。若是夏夜,那數十家酒店門前一攤又一攤的小吃攤,飄出誘人的香味,水東街幾乎成了一座“不夜城”。
 

  (來源:環球客家網)

編輯:蒲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