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家”濃濃鄉情
 
 
  來源:      日期:2006-06-20 16:25

 



店裏的裝飾裝修都充滿老家的味道,勾起食客對家鄉的思念、對孩童時代的無限眷戀。


  歷經6次大規模的南遷而成為漢民族8大民係中重要的一支,行走天下、移民世界的客家人在尋根,他們的根在哪,他們的飲食文化就在哪。

   本來,筆者對客家文化、客家人都不甚了解,卻不期然地因此次採訪而有所深入,那客家山水孕育的靈潔物産,那客家偉人造就的豐功偉績,那客家女字展現的謙和能幹……都那麼清晰地留在我的記憶裏。

  筆者從未在一個餐館裏被如此濃厚的地方文化所包圍,店裏的每一個角落都似在訴説著那久遠的故事,觸目所至的書畫作品、老照片、古老木雕、工藝品和極具歷史韻味的擺設,都深刻地體現了店家對書畫的熱愛和對傳統客家文化的傳承,讓人感受到了一個從“文化之鄉”出來的商人的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那幅客籍偉人相畫和以客家方言來命名的廳房。相畫裏是孫中山、郭沫若、葉劍英、朱德、廖仲愷、黃遵憲等多位客家驕子和名人的照片,無論是作為緬懷先人還是啟發教育兒孫之用,都讓人深切感受到客家精神的巨大影響力。風格各異的包房,都有個別具客家味道的名字:表示過癮之意的“鼎願廳”,發表好漂亮之感的“係靚房”,意即好舒服的“閒展莊”,取自黃遵憲故居之名的“人境盧”……全是濃濃的客家音,喚起同籍人的會心微笑。


  “客家人家”,與其説是食肆,倒不如説是小型的客家文化博物館,個性巫立地置身於鬧中有靜的犀牛路上,慢慢積澱著客家文化的精髓和那親切的“家”的味道。


  被文化熏陶的美食,也就比過去我們所認識的那些起點低的客家菜來得典雅、藝術和潔凈。師傅自豪地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的蘿蔔青、地瓜葉、絲瓜等野菜、野味都比廣州的質優,所以大多食材都是每天從梅州山區運來,而當地沒有的東西、做不到的菜肴,這裡也能做出來,像季節性強的艾葉、馬齒芡等,店家特地在當地設基地種植,故能一年四季供應。


客家釀豆腐(20元)

  從北方的包餃子演變而來,打上了遷徙的時代烙印。山區黃豆産得多,順其自然地豆腐代替了麵粉,成了釀的載體。師傅説,做豆腐無非兩個方法,一是用石膏,口感軟滑但細啖之下有澀味,二是用鹽鹵,口感略粗卻豆香味濃。店裏一直採用鹽鹵法,肉香豆香相互交融,嫌不夠味的,蘸上後辣的梅州辣椒醬,風味十足。



客家鹹雞(48元/只)

  曾是許多客家菜館打天下的招牌菜,這裡當然敬備。走地雞項從浸到鹽,掌握火候恰當,才做到如此香、滑、入味兼顧。


五指毛桃燉龍骨(38元)

  特別的是選深山的五指毛桃,沒有人工培植的粗大,卻保留了野生的特質。還有些入湯的山區野生藥材名字好特別,如牛奶樹根、鵝不食草、鐵甲草等,所以這裡的草藥陳設櫃最能吸引家庭主婦的眼球。


  名詞解釋: 客家文化


  客家人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極為注重對傳統、文化、語言、習俗的完整保存,並以共同的生活樣式、習俗、信仰和觀念將自己緊密團結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於從當地少數民族中汲取養分,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文化最鮮明的特色在於:


  崇尚華夏正統文化。如果你有機會翻開客家人的族譜,或者觀賞客家民居的門聯,會發現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在遷移和開發的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著“崇正”精神,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園。


  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在客家人看來,要想改變境遇,惟一的辦法就是晴耕雨讀,金榜題名,走仕途之路,身於官宦行列,才能實現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守望相助,崇尚節儉。客家人認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須面對重重困難,團結互助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他們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鄉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誠團結。另外,客家有“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著”的諺語,可見其崇尚節儉的美德。
 

   (來源:環球客家網)

編輯:蒲蒲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