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藤棕草製品
 
 
  來源:      日期:2006-06-16 17:15

 

  竹制工藝

  竹制工藝是客家的傳統工藝。從普通農用、家庭用具及建築包裝等竹製品發展到以動物、人物為圖案的高檔裝飾傢具,十幾大類。竹製品客家的重要産業之一。民國《長汀縣誌實業志》載:“昔惟竹木二項為出産大宗。”

  客家以南方盛産之毛竹、苦竹為加工竹器重要原料,經過截筒、旋節、刮青、破竹條片,剖篾,並經脫油、漂白、著色等表面處理後,用中小徑竹竿為骨架,或燒烤彎曲成型,以釘鑲餅加固,輔以竹條片或竹篾,即製成床、桌、凳、椅、櫃、櫥、花架、博古架、竹沙發等傢具。也可製成竹魚竿、傘骨、香芯、竹雨蓋、筆筒、竹串、竹珠墊、竹筷、竹樂器、竹雕等。

  竹編産品以竹竿為原料,經多道工藝,製成各式竹籃、竹籮、竹籠、簸箕、盤籃、俗笪、竹罐、竹盒、斗笠等産品。長汀、歸化、寧化的竹絲器(竹絲門、窗簾、造紙竹簾等)、上杭的竹鎖、永定的竹枕皆為名産,其中尤以造紙用的漆飾竹簾最為精緻(見《汀州府志》、《長汀縣誌物産志》)。一種客家婦女獨特而別致的涼笠最為有趣,它由薄薄的篾片或麥稈編成,頂部縫有布,有的秀著花,邊沿四週圍除正面以外,還垂挂著16釐米左右長的折疊均勻的單色或花色布。勞動婦女以竹簪將涼笠連結于發髻上遮陽用,既輕便涼爽又別具風韻。現竹編産品發展有竹筒席、機編竹蓆、竹坐墊、竹背墊、盆套、竹畫、竹幕簾、竹殼地毯、竹編花瓶、花籃、倣古禮籃及各類盤、缸、盒等,這些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很受外商青睞。汀州還有一種“銅絲器”甚為著名。據民國《長汀縣誌物産志》載:清康熙十三年至乾隆十六年間(1673—1751年)汀州出産“銅絲器”。它以“木為質幹,漆為文飾,絲竹為經緯,或佐之以草,或相(鑲)之以銅,一器而諸工聚焉。邑人制為箱盒等器,用盛衣帽首飾,甚覺華美”。

  木製工藝

  據民國《長汀縣誌實業志》:“在昔製造出口,太師椅、屏風、茶几、櫃櫥、花床、桌凳等,皆質粗耐用。木工業頗發達。”宋朝年間汀州即出現松木造船及木質漆器,至明朝已有很高的木製、漆刻等生産工藝水準,並有桌椅、屏風、茶几、櫃櫥等木製品出口。清朝乾隆年間木船製造業已很興盛,長汀五通橋頭的報功祠就是造船、撐船和搬運工人聚集、居住的地方,造船業促進了汀州江河航運事業的發展。

  木製品多以客家當地盛産之松、杉、樟、楠、楮、栲、柏、楊、麻棟、若楝、木荷、楓香等為材料,經截筒、格墨、鋸板、裁正、刨切、開榫、打眼、拼板、嵌裝和釘面等,或輔以漆刻等工序,製成各類木製産品。主要有桌、椅、凳、櫃、櫥、箱、匣、架、床、屏風等傢具和車架、風車、水車等農具,以及棺、桶、皇、盤、蓋、各類工具柄、扇、簾、墊、挂屏、掛曆、傘頭、傘骨、木屐、火柴梗、碗、筷、夾、樂器等生活或娛樂用品。木製工藝在建築上多見於製作門、窗、柱、梁、飛檐、鬥拱、門樓、亭臺、樓欄、樓板、屋角、天花板、地板條及佛像、神像等,還見於建造木橋等。現可制膠合板、纖維板、刨花板等人造板,配以塑膠、金屬、玻璃等材料,使木製産品花色品種有所創新。

  藤棕草編工藝 

  藤器有桌、椅、沙發、床、墊、茶几、籃、盤、盒、箱等。其工藝是以毛竹、杉木或雜木條,釘成不同造型的骨架,用當地盛産的老虎絲藤(石鬆)經泡煮、曬乾、刨皮、破藤心等處理,以人字型、梅花洞、雙棱格等圖形,編成各式産品,框架牢固,造型美觀。。

  棕器有繩索、墊褥、地毯、床榻、毛刷、蓑衣等。“織衣裙以被農人,造為衣箱帽盒床褥拜墊等物,以便平民,質而不俗,尚有敦樸之風焉。”(見《長汀縣誌物産志》)。其工藝是以松、杉、雜木構成不同造型的骨架,用當地盛産的棕皮、棕絲為原料,按一定圖案,製成各式産品。

  草製品以三角草、燈芯草、玉米皮、麥稈、稻草、蘆葦等為原料,經選料、日曬、消毒、染色、紡織等工序,採用平編、小辮、套扣等紡織方法,加工成各式花色品種的飯簞、草枕、草席、帽、提包等草製品。牢固結實,細緻光潔,美觀耐用,散熱性強。 

                                                                                               編輯:曉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