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服飾
 
 
  來源:      日期:2006-06-16 17:09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質地多為粗布,漂藍緞烏成衣,自織夏布做帳。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
 
  清朝時男女老幼幾乎全部穿“側襟衫”,長袖,直領,布扣,開襟由領口斜向右脅,裏襟裝袋。褲是一律“大襠褲”,又寬又大,另接四五寸闊的腰頭,腰不開口,多餘部分折疊于肚前,以帶係住。褲管又稱褲腳,寬約0.3米。婦女衣服領邊加滾飾,開襟、袖口、褲腳加花邊等。

  清末上層社會的男子出外或會客多穿長衫,有時加馬褂套在長衫上面。農村女子普遍係著的一種圍裙“掩腹”,其實可以掩胸,下襬寬及兩側,上端縫花刺繡,另加“頸鏈”、“腰鏈”和“牙牌”、“手鐲”等服飾。姑娘梳辮,少婦盤髻。另外,小腳婦女還有穿繡花鞋、係羅帕的裝束。農家婦女不纏腳,老婦也係羅帕。
 
  民國時期,男子的側襟衫逐漸淘汰,長衫馬褂增多,後來出現中山裝,在知識界開始盛行。勞動者則多穿對補救短衫的,俗稱褂哩。婦女則仍保持側襟衫為主,只有少數讀了書的女性改穿旗袍或藍衣黑裙,衣袖明顯縮短至掌根。讀了書的男子多改著西式褲,用皮帶或吊帶,女褲則一直以大襠為主

  鞋襪方面,清朝時多穿布鞋,是家庭婦女自製的。婦女鞋加繡花,小腳女人的鞋尖而翹,長度僅14-15釐米。雨天多打赤腳;或木屐底布鞋,長汀稱“鞋屐”;或布鞋底加厚並涂以桐油。出遠門或上山割草砍柴,穿稻草編的草鞋。到了民國,外地運進來膠鞋、雨鞋、皮鞋,只少數人穿用。一雙雨鞋,往往全家人使用。襪子舊時用布縫製,清末開始有了紗織襪子。
 
  清末民初上層社會男子戴有帽頂的禮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線織的筒狀爪子帽,後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婦女冷天包羅帕,很少戴帽子。

   (來源:你好臺灣網)

                                                                                                    編輯:曉亮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