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赤坎棺材板”
 
 
  來源:      日期:2005-10-21 17:40

 

  未到臺南之前,乍聽友人説起喜歡吃那裏的“棺材板”,差點笑得噴飯,心想這個癖好也實在是獨特而且出人意表,細聊之下才知道那是臺南頗具代表性的、相當有知名度的地方鄉土小吃,且以臺南市康樂市場內的七十年老店“赤坎棺材板”最為有名。

  盛名所召,記者在當地友人的指引下來到原來的“沙卡裏巴”即現在的康樂市場。 “赤坎棺材板” 老店就在一個幽深的小巷子裏,有兩個相互比鄰的餐廳,其中一個為上下兩層,店面不大、桌椅裝飾更是普通,唯有墻面上懸挂的各個時期的老照片在點綴著這個老店的輝煌。

  許宗哲先生現在是這個老店的掌門人。聽説記者是從大陸來的非常高興,他説:“我也一直在考慮將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大陸,目前已經在大陸申請了一個‘第一板’的商標,但是我們老店的傳人太少、人手不夠,怕發展太快影響我們的品質,所以就還遲遲沒有去。”

  據許先生介紹,這個年“赤坎棺材板”是由其父親許六一先生在輕時代首創的,迄今已有七十年的歷史。臺灣剛光復後,西餐也隨美軍的駐地零星地散佈在南臺灣。對烹調很有興趣的許六一先生因習于西餐的烹調,匠心獨到地發明瞭“棺材板”。

  “棺材板”的取材是土司,即通常所説的麵包片,食具是用刀叉,都是具有西餐的色彩。至於“棺材板”這個名字的來由,許宗哲先生為我們講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許先生説,這“棺材板”由傳統的陞官發財之吉意,原名為“雞肝板”。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雞肝等內臟是屬上等食材。許六一先生採用雞肝為其主要內餡且將之命名為雞肝板,在當時已小有名氣,過往食客也喜歡到“沙卡裏巴”點雞肝板來犒賞自己的五臟廟。

  有一天,臺大考古隊來到沙卡裏巴“盛場老赤崁”點心店品嘗雞肝板。大家對這似西點的食物讚譽有加。其中一位教授先生閒聊之際忽然説起:“這雞肝板形似我們正在挖掘的石板棺”。許六一先生聽完後爽朗地説“那從此我的雞肝板就命名為棺材板吧!”。因此,這有點嚇人的名號——“棺材板”就叫響了臺南的傳統美食界。

  基於對餐飲數十年的執著,許宗哲先生以發揚臺南市家鄉小吃為使命不斷研究和創新,到現在已是四代同堂。記者在店裏看到,當年與許六一先生一起創辦老店創始人之一、許宗哲先生九十歲的母親還在店裏幫忙,還有許宗哲的太太和兒媳婦。

  許宗哲先生説,老店的這個手藝從來就是傳男不傳女,經營管理全都是自己家裏人在做,以保證産品的品質。手藝從來沒有外傳,至於周邊也有人在倣做“棺材板”,口味肯定不是這個老店的。

  據許宗哲介紹,七十年來這個老店的“棺材板”的也有了一些改進,許宗哲先生在秉持原有的風味同時又增加了一些新的配料,創制出了一些新的口味,以迎合新時代年輕人的胃口。

  言談之間,許先生也流露出想把“棺材板”做大做強的心願。目前,這家老店不僅在大陸已經註冊了品牌,也在美國進行了註冊。許先生的兩個兒子中有一個目前在美國,還幫老店建了一個網址。老字號在新生代的手上已開始借助新技術來打天下了。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