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
 
 
  來源:      日期:2005-10-21 14:17

 

  
  天壇 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東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共佔地273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壇廟建築群。

  天壇曾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聖地。每年的三孟皇帝都要在這裡舉行祭祀儀式,三孟即孟春、孟夏和孟冬。孟春為正月上辛日,皇帝在祁年殿祈谷,祀皇天上帝保祐五穀豐登;孟夏為夏至日,在寰丘壇祈雨免旱;孟冬為冬至日,在寰丘壇祀天,稟告五穀業已豐收,感謝皇天上帝恩情。

  沿革

  天壇距今已經有580多年的歷史。它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歷經十四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這一規模宏大的工程才告完成。 

  天壇建成初期,既在這裡祭天又在這裡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將北郊另建的地壇作為祀地場所之後,天地分祭,天壇才名副其實地成為專門祭天的地方。

  天壇呈"回"字型佈局,設有外壇墻和內壇墻。北面的內外壇墻高大,而南面圍墻相對較底,象徵"天高地底";北面的內外壇墻呈圓弧型,南面圍墻則呈方型,表示"天圓地方"。

  天壇的主體建築都集中與內壇。南面是夏至和冬至祭天所用的寰丘壇;北面是春天祈谷所用的祁年殿。南北兩壇之間是一條寬敞的海墁大道"丹陛橋"。

  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天壇仍然是祭天的聖地。乾隆盛世大興土木,將天壇的內外土城垣用磚包砌,使得天壇的內外墻更加厚重、壯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國。袁世凱為了當皇帝舉行登基大典,也在天壇祭天。軍閥混戰期間,辨帥張勳曾在祈年殿設司令部,將天壇變成與段琪瑞巷戰的戰場。

  1918年,天壇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來的寰丘門一帶建成了居民區,外壇僅保留了北半部。在外壇墻上新辟了東門和北門,現在的南門即是歷史上的內壇南門。

  現在,天壇仍為公園對公眾開放。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