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噹噹車
 
 
  來源:      日期:2005-10-21 14:36

 

  前北平的電車,又叫噹噹車,因為司機的腳下有一個腳蹬的鈴鐺,所以老北京人送給電車一個外號兒——噹噹車。

  舊北京從什麼時候有的噹噹車,也記不十分清楚,大約在民國十四年(1925年)可就有電車坐了。

  電車的路線,記得分為七個路線。第一路:天橋到西直門,第二路:天橋到北新橋,第三路:東四到西四,第四路;北新橋到太平倉(現平安裏),第五路:祟文門內到宣武門內,第六路:崇文門外到和平門外,第七路:天橋到永定門。除第四路、第六路是單軌,其餘各路都是雙軌。單軌有錯車的站,另鋪岔道。第一、二兩路是機車一輛帶一輛拖車,在終點站,調換車頭。

  各條路線都有許多站,因我常坐二路還能回憶起來。二路站計有;天橋、山澗口、珠市口、大柵欄、前門、戶部街、天安門、南池子、王府井、東單、金魚衚同、燈市口、東四、六條、十二條、北新橋。票價依路程分段,每段銅元若干。略記,北新橋到東單直到天安門都是十四枚銅元約合三分銀幣。
車上的服務員,如:司機、售票員,有的還上來查票員,可沒有女性,都是男性。身穿藍布制服,頭戴藍色加沿帽子。機車上兩個售票員,拖車上一個售票員。機車有前後車,拖車中間一個門。機車是後門上前門下,拖車是先下後上,秩序井然。其餘各路都是一個機車。

  售票員在肩頭上挎一個黃色皮袋子。銅元、銅元票、毛票都放在裏邊。他們賣的車票,各段有各段的顏色,放在票板上,和現在一個樣,用紅藍銅筆一畫,交給乘客。

  坐噹噹車,車來就上。不久售票員便會到你面前,拿錢賣票。不管多擠的電車,賣票的挎個大錢兜子,總在人群裏擠來擠去。沒有現在公車的服務員舒服,坐著賣票。

  電車的車場,南場在崇文門外磁器口東。過去此地比較空曠,自從電車設場在此,也逐漸興旺起來,北場在西直門大街路北。從前電車上的售票員不但能説,而且有禮貌,態度也好。

  有上年歲的老頭兒、老太太,他馬上攙上一把,扶到車上:“哪位?讓個座兒,給老者坐?歲數大的人,站不住啊!”每到一站,售票員老早就喊:“王府井,燈市口!”每站開車前:“還有下的沒有?燈市口!”可不像現在有的公共汽車上,在嗓子眼兒裏説話,叫人聽不見。

  假若是外地人來,坐噹噹車,若對售票員説:“我要到前門大街下車,我沒來過,到站,請勞駕告訴我。”等到前門站的時候,售票員會告訴他:“前門到啦!剛才那位,下車吧!”

  從前的電車上,很少乘客都擠在門口兒,讓裏邊空著許多,是售票員隨時維持車裏秩序。每一路車在機車前上頂都有個木牌標明哪一路,在司機上面有一塊一尺多長、四寸寬的玻璃小閣,如第二路向北開,標有北新橋三個宇,如開往天橋,司機舉手一搖就搖天橋兩個字,回場車有回場兩字。每天早晨五點半出場,下午晚間十點半以後回司機和售票員都很艱苦,每天早班在夜間二三點就得步行到場,回廠後步行回家。那時是沒有接送員工上下班的班車。

  查票員又稱稽查員。高級查票員是毛料制服,袖口分等級,有一道或二三道紅線。在車開行時候,中途上來查票。

  舊北京的電車是私營,名為北平電車股份有限公司。“七七”事變後,在敵偽統治下,由於物價上漲,電車公司入不敷出,車輛損毀,無力修理,車輛也已陳舊。偽北京市政府曾貸款救濟,由日本購進機車數輛。
抗戰勝利後,在國民黨統治的三年中,官兵坐車不買票,物價飛漲。電車公司員工無法開支,靠向銀行貸款維持。車輛老舊,無力修復。直到1948年,全市電車日出車僅有幾輛,而且擁擠不堪。老幼婦孺很難擠上,青年人都從窗口進入。拖車後邊有人,車頂也有人。這時電車公司,就要倒閉了。

  解放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恢復市區交通,召回.離場員工,日夜搶修車輛。電車公司恢復了新貌,日出車達百輛,並把第二路由北新橋延長到東直門。由於都市建設發展的需要,市內有軌電車更換了無軌電車,從此噹噹車的鈴聲再也聽不到了。噹噹車已成為歷史了。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