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神樂署
 
 
  來源:      日期:2005-10-25 18:16

 

神樂署殿內陳列的編鐘



乾隆大地親筆題字 玉振金聲



殿旁石碑

  天壇神樂署的正殿,原為明清兩朝演習祭祀禮樂的殿宇,為歇山頂單檐古建築,坐西向東,六楹五開間,東西向設穿堂門,殿內面積達600平方米。現開闢為“中和韶樂”展演區,舉辦古代祭祀樂舞展演,同時作為中和韶樂樂器鐘、磬的主要展館。

  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於正陽門外東側。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天圓地方”。四週環築壇墻兩道,把全壇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總面積273公頃,主要建築集中于內壇。 

  內壇以墻分為南北兩部。北為“祈谷壇”,用於春季祈禱豐年,中心建築是祈年殿。南為“圜丘壇”,專門用於“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築是一巨大的圓形石臺,名“圜丘“。兩壇之間以一長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橋相連,共同形成一條南北長1200米的天壇建築軸線,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 
    
  西天門內南側建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西部外壇設有“神樂署”,掌管祭祀樂舞的教習和演奏。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青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又經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築宏偉壯麗,環境莊嚴肅穆。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曆盡滄桑的天壇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宏偉的建築風格,成為東方古老文明的寫照。 
    
  天壇集明、清建築技藝之大成,是中國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1961年,國務院公佈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産”。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