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河北大學生為臺灣同胞捐獻造血幹細胞

時間:2010-06-03 15: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9年12月24日中午,河北經貿大學學生王彬向臺灣同胞捐獻造血幹細胞儀式在北京道培醫院舉行。之後,造血幹細胞通過飛機運往臺北。12月24日晚,造血幹細胞通過手術順利輸入受捐者體內。目前,受捐者還在進一步治療康復中。

  隨著造血幹細胞一起飛越臺灣海峽的還有一封沒有署名的信。那是12月23日晚,在做完第一次造血幹細胞採集後,王彬在賓館給臺灣的受捐者寫的:“在通過了各項血液檢測後,確定這一小概率事件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哪怕距離再遠,哪怕素未謀面,我來了,和你一起……現在準備考研究生,時間緊迫,自己身體曾出現過不適,特別是最近一系列準備工作,身體反應比較激烈。但是,想到你還在命運的最前線和病魔抗爭,我就充滿勇氣,有什麼能比‘活著’這個樸素的願望更能鼓舞人心呢?”

  按規定,捐獻者和受捐者的資訊應互相保密,所以在信的結尾,王彬並沒有署上自己的名字。“現在我只知道患者比我重,140斤。”這名1.81米高的大男孩笑道。

  王彬上週五來到北京,進行採集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23日進行了第一次採集;考慮到長途運輸,可能路上會有一定的損失,24日進行補充採集。每次採集的時間為3個小時左右。

  王彬祖籍安徽淮北,1988年出生,現于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經濟專業上大四。他向記者介紹了自己捐髓的前前後後。“我曾是學校紅十字會的負責人,多次宣傳預防艾滋病和白血病知識。2008年,我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簽訂了承諾書,如果一旦有白血病患者和我配型成功,我將捐獻骨髓。沒想到,剛過去1年,我就和別人配型成功了。我們學校加入中華骨髓庫的有1200多人,目前包括我在內只有3個人配型成功了,幾率非常低。”

  河北血液中心的王燕京説,異基因配型的相合概率在三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之間。“能挽救一個和自己流著相同血液的人的生命,這是一個偶然,也是一種幸運,我義不容辭。”王彬笑著説。

  近年來,河北省已成功向國內外捐獻骨髓62例,其中境外4例,向中國臺灣捐獻還是首例。河北省紅十字會青少年組織部部長馬玉民特意為王彬送來鮮花,稱讚他做了一件有利於兩岸交流的大好事。(郭天力 記者樊江濤)

編輯:石宏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