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産業合作共禦危機的“廈華樣本”

時間:2009-11-06 10: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報訊(記者 項開來 袁卿 )3年前,臺灣中華映管入主經營陷入困境的大陸上市公司廈華電子,成為第一大股東並全面負責廈華的管理經營,這也是迄今兩岸上市公司“重組融合”的第一案例。去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彩電廠商帶來嚴重挑戰,但廈華電子卻逆勢增長迎來出口高成長,在同行中一枝獨秀。在廈華樣本的背後,是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兩岸産業“報團取暖、合作雙贏”的必然規律。

 

  “小廈華”成彩電出口狀元

 

  廈門華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廈門市的一家大型國有上市公司,2006年8月,經營陷入困境的廈華電子引進世界五大液晶面板廠之一的臺灣中華映管(以下簡稱:“華映”),華映成為廈華的第一大股東。華映從臺灣派駐的管理團隊全面接手了廈華電子的經營管理,大陸國企與臺資大廠首次“正面碰撞”。
 

  “我搞企業30多年,沒遇過這樣難搞的企業。”面對歷史包袱沉重、企業文化迥異的大陸國企,來自臺灣的廈華電子董事長王炎元感慨道。就在不久前,廈華電子發佈了公司2009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廈華電子上半年實現凈利潤5209萬元,這也是公司重組以來最好的業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彩電企業出口形成重創的大環境下,今年上半年廈華彩電出口卻逆勢強勁增長,出口量同比增長86%、出口額同比增長37%。倚重出口的廈華上半年銷售彩電104萬台,同比上升10.62%,實現銷售收入16.85億元。廈門電子還表示,預估廈華全年彩電出口成長一倍以上。

 

  海關數據也顯示,上半年廈華彩電出口量在自主品牌中排名第一,遙遙領先其他廠商。少為人知的是,廈華電子僅依靠3億元的有限資本金在維持經營,在國內彩電廠商中實屬“小資本”。

 

  “現在廈華電子的企業各項基本功在行業內名列前茅,幾年來兩岸員工互相取長補短,給企業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王炎元認為,金融危機背景下廈華取得的不俗業績,正是幾年來兩岸員工“磨合成功”後的必然結果。在廈華的出口市場中,發達國家是其主陣地。廈華的行銷網路目前已經遍及119個國家和地區,並已建構了約3000個境外售後服務網點體系,美國、日本、加拿大、中東等發達市場已成為廈華平板電視出口的主要地區,約佔到80%的比重。

 

  據介紹,廈華目前在手訂單的生産計劃已安排至年底,生産線基本上是24小時流水作業。由於訂單不斷增加,廈華今年需增加2條生産線,新增約1200個就業崗位。“在全行業形勢都不好的情況下,廈華能獲得這麼多訂單,令我都有點出乎意料。”廈華電子製造部門主管王寧説。“同樣是大陸彩電企業,有了臺資大廠的合作背景,其在發達國家市場的信譽度就不同,畢竟臺灣光電産業實力在全球都是備受肯定的。”李永説。

 

  兩岸企業文化的正面碰撞

 

  華映入主3年,給老國企廈華帶來了什麼?在廈華工作多年、現任廈華副總經理的李永告訴記者,比起資金投入,更具意義的是在企業管理模式上的“成功改造”。一個頗具説服力的事實是,2008年全球最大家用電器連鎖商“Best Buy”(百思買)曾對國際各大彩電廠商進行綜合評價,廈華以良好的綜合供貨品質贏得98.6的最高分。而在以前,廈華雖在研發方面擁有一定優勢,但百思買給廈華的打分也就及格而已。

 

  在王炎元看來,穩定訂單的獲取,考驗著企業的基本功:按時交貨、保證産品品質、做好售後服務,集中對優質客戶進行又快又好地研發。“這樣你才能尋找到優質客戶和優質供貨商”。

 

  廈華研發和生産部門的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華映帶來的標準化規範。廈華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陳慶梅説,採用標準化設計後,常用器件由上萬個減少到四千多,數量減少一半以上,極大地降低了成本。記者了解到,面對華映帶來的典型臺企管理模式,很多老廈華員工無法適應,最終大約有10%選擇了離開,“磨合”並非一帆風順。

 

  兩岸企業文化上的差異在廈華內部不斷“碰撞”。廈華現在要求每個月進行一次盤點,對於公司的實物、財務缺失情況追查責任人。“開始時員工不接受,後來大家覺得這是對公司財産的保護,才慢慢接受。”王寧表示。廈華的各種“檢討”工作開始時也讓員工無法適應,每個月有“品質檢討會”,每個部門有“經營檢討會”。王寧説,“因為’檢討’這個詞在我們看來就是貶義詞,但是臺灣企業把它看作是改善工作、交流經驗的日常行為。”

 

  對兩岸企業文化“碰撞”深有感觸的李永認為,多年來各地一直很重視引進臺資,其實更需學習和借鑒的是臺灣企業的管理經驗,這方面大陸的企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無法替代的兩岸融合競爭力

 

  記者採訪廈華電子發現,因兩岸企業“融合”帶來的競爭力,讓兩岸企業在面對全球競爭時,有了無法替代的特別競爭力。

 

  老廈華經營困難,但合作前華映的境況也並不樂觀,面對韓國三星等國際巨頭企業不斷追加數十億美元投資的外患,臺灣友達、奇美等實力企業同行合併擴張的內憂,華映一度在虧損線上苦苦掙扎。此時,華映避開正面作戰,選擇收購廈華,深耕大陸,開創了另一種兩岸産業合作的新方式。

 

  液晶面板是平板電視的核心部件,佔到整機成本的70%左右,由於大陸面板産業發展的滯後,液晶面板主要依賴進口。長期以來,面板短缺一直是制約大陸平板顯示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而對臺灣面板産業而言,雖然其研發實力堪與日、韓巨頭一較高低,但缺乏穩定的市場出口來消耗龐大的産能一直是其軟肋。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産業不景氣下,企業訂單受到嚴重影響,産業危機一下子就顯現出來。

 

  去年以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效應的不斷顯現,兩岸平板顯示産業界一度茫然,“抱團取暖”最終成為共同的選擇。今年1月,由工業與資訊化部、國臺辦支援,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主辦的“海峽兩岸平板顯示戰略合作論壇”在福州舉行。在會上,海信、康佳、長虹、廈華等9家大陸平板製造企業和臺灣奇美電子、友達光電等面板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大陸9家彩電企業將向以奇美電子、友達光電為主的臺灣液晶面板生産企業購買電視用液晶面板,採購額為21.9億美元,比2008年增加了59%。

 

  廈華電子是兩岸産業攜手合作、共禦危機的一個縮影。廈華電子公司董事長王炎元説:“廈華作為電視機成品廠商,要的是上游核心部件的供應能夠很穩定,華映作為面板大廠,需要市場出海口,廈華的重組對雙方來説是雙贏。”上下游合作帶來的優勢在廈華不斷體現。廈華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陳慶梅説,以前臺灣上游企業只是在産品研發出來經過市場檢驗後賣給廈華,現在雙方可以同步研發,大大縮短了開發週期。原來廈華開發一個新産品需要差不多8個月時間,而現在一個新産品從研發到上線生産只需要3-5個月。

 

  “大陸企業有品牌、有國內市場、有製造能力,臺灣企業擁有面板優勢和管理長處,雙方攜手合作競爭力大大提升。但如果各自為戰,可能最後都被別人擊敗。”李永表示,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平板顯示産業的“暗戰”,給兩岸企業上了“合則雙贏、分則兩敗”的生動一課。

編輯:徐麗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