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文化交流回顧
字號:
長島謁祖:為兩岸祈福

  時間:2006-12-08 15:29    來源:     
 
 

  北方第一座媽祖廟

     長島地處黃海和渤海交匯處,由廟島等32個島嶼組成,自古有“海上鮮山”的美譽。廟島媽祖廟又稱顯應宮,長島人俗稱海神娘娘廟,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是我國北方第一座媽祖廟。

     9月24日至26日,長島迎來了百餘位臺灣客人,他們是來參加煙臺(長島)第二屆媽祖文化節暨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研討會的。

     尋根謁祖,是臺灣同胞此行的心願。

     第一次來長島的符先生説,他原籍山東臨沂,此次山東尋根,專程來長島向媽祖進香。

     臺灣媽祖文化研究會會長董振雄先生説:“臺灣有大小媽祖廟800多座,2300萬人口中,大概有75%以上信奉媽祖。據史料記載,臺灣的媽祖文化主要是從福建傳入的,媽祖文化成了兩岸緊緊相連的一條重要的情感紐帶。在某種層面上,媽祖就代表著‘根’,代表著家鄉的一切,誰會忘了自己的‘根’呢?”

     北港朝天宮的林女士已經是第七次到大陸來參加媽祖文化交流活動了,她説:“我們從臺灣帶來豬腳、韭菜,千里迢迢到大陸尋根謁祖,就是要共同祈求兩岸有個光明的未來。”

     臺灣也會跳八佾舞了

     相傳,媽祖本名林默,宋代福建蒲田人。生前賢良勇敢,一生行善濟世,助困救難。百姓們視之為慈母,故尊之為“媽祖”。為了感謝海神娘娘賜予的風調雨順,海島人千百年來沿襲了許多祭祀媽祖的慶典活動。

     9月24日,海峽兩岸共祭媽祖活動在顯應宮舉行。大殿前,香案前置,紅毯鋪地。鳴禮炮、放五彩禮花,儀式在鼓手渾厚的鼓聲中開始,並依告、祝、讚進行。期間,身著古代長袍的年輕女孩所跳的“八佾”舞,將祭祀活動推向了高潮。

     臺灣北港朝天宮副董事長蔡輔雄激動地説:“臺灣現在也會跳‘八佾’舞了。這套祭祀禮儀和舞蹈,是長島縣媽祖研究會根據歷代古禮中的官祭編排的。為此,我們特別邀請了顯應宮組團到臺交流。今年4月,在朝天宮的媽祖祭祀祈福大典上,我們原汁原味地把這套北方古代媽祖祭祀儀式以及樂舞,介紹給了臺灣民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呢。”

     雖然海峽相隔,但同一個媽祖,同樣的文化卻始終不曾讓兩岸的交流終止過。

     在顯應宮供奉的媽祖像中,有一尊是來自臺灣的黑臉媽祖。她是2002年10月,由北港朝天宮護送著來到長島的。

     在顯應宮正殿,懸挂著一副楹聯,上書“向四海顯神通韆鞦不朽,歷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這是臺灣同胞王德馥先生敬獻的。

     媽祖坐像兩側的四尊侍女像,是臺灣同胞王秋蘭女士奉獻的。

     顯應宮的工作人員介紹説,長期以來,廟島顯應宮與臺灣媽祖信徒有著頻繁的聯繫。近年來,顯應宮就曾3次赴臺交流,而到顯應宮來進香的臺灣同胞也日益增多。

     真希望三通儘早實現

     在交流活動中,耳聞目見,常常為兩岸的綿綿親情所感動。

     前往顯應宮拜祭媽祖的途中,有兩位白髮老人走在人群之後,相互攙扶。細打聽才知道,她們素昧平生。一位來自臺灣,另一位卻是土生土長的長島漁民。

     祭拜儀式結束後,在返回的船上,一位臺灣長者看到沒有座位的孩子,一把攬入懷中。閩南話、山東話,各操一腔,卻交談甚歡。

     參加完長島的媽祖文化交流活動,不少臺灣同胞還計劃著到煙臺、濰坊、壽光看看。他們不僅知道煙臺啤酒、濰坊的風箏,甚至還知道壽光的果蔬節。

     來自臺灣大安鄉的林世昌説:“我們都想到大陸各地走走看看,只是由於臺灣當局的限制,常常讓我們備受勞頓之苦。其實,由臺中直航到湄洲,僅需兩個多小時,但是現在我們卻要繞一個大圈子,臺北-香港-廈門-莆田,費時又費錢,大家都覺得很累。真希望兩岸直航、‘三通’能儘早實現。”

     不過,無論如何,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深入,無論是臺灣的民俗風情,還是大陸的人情風貌,對彼此來講,都不再陌生。董振雄説,任何因素都阻擋不了兩岸的交流,因為相同的文化,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

  (來源:人民網)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