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文化交流回顧
字號:
連戰漳州祭祖 六部分償慎終追遠夙願

  時間:2006-12-08 15:18    來源:     
 
    台灣網4月19日漳州消息 今天,連戰真正完成了“福建祖地行”,他偕同夫人及三個子女前往祖籍地福建漳州龍海馬崎社,舉行祭祖儀式,完成了祖父連橫及連家多代人的心願。連戰在連家宗祠的祭祖共有五個部分,分別是12道祭祖儀式、與鄉親座談、與鄉親相互贈禮、題詞、在連氏宗祠前發表簡短講話,最後一部分則是拜祭連氏開基始祖連佛保祖墓。

  第一部分:祭祖
  

  上午九點半左右,連戰及其家人抵達漳州馬崎社,受到熱烈的歡迎。隨後,連戰一行進入連氏宗祠,開始祭祖儀式,由連氏理事連宗和主持儀式。

  此次祭祖典禮共12道祭祖程式。鳴炮後,司儀宣佈“漳州府龍海市馬崎社祭祖開始”,兩名執事將主祭人連戰請到中央,16名陪祭執事就位。接著,將點了檀香的香爐在主祭陪祭人身邊繞一圈,此曰“凈身”。然後,執事端上盆水、新毛巾,請主祭陪祭人擦手擦臉。凈手凈身後,主祭人連戰打開神龕迎祖,行上香禮、祭祖禮、三祭酒、酹酒、獻三牲後,由連宗和宣讀祭文。此後,連戰率家人及隨行人員向祖先三鞠躬,焚化祭文、燒金。最後,在鳴炮後,祭祖儀式結束。

  關鍵詞:整個祭祖儀式,連戰非常認真,神情莊嚴肅穆。

  第二部分:與鄉親座談

  祭祖儀式結束後,連戰在宗祠內與連氏宗親舉行座談。連宗和首先向連戰一行介紹了馬崎社的情況,表示,馬崎社有1900多人, 其中連姓人士就有1490多人。目前,馬崎社主要是種蘑菇,收入佔90%以上。此外,還有多種其他養殖種植業。馬崎社人民收入不錯,生活水準非常高。連宗和還表示,連戰的到訪,鄉親們都非常高興,都自發地來歡迎連戰一行。而連戰的到來,讓馬崎社的知名度提高。他也希望兩岸共同完成連氏族譜,而連戰能經常回馬崎看看。

  連戰也高興地表示,今天回來找到自己的根,這個夢想能夠實現,非常高興。他説,人親不如土親,今天回到漳州馬崎,與到過的很多大陸城市相比,感覺更加親切,與眾不同。他説道,家鄉的路是祖先通過汗水,勤勤懇懇開墾出來的,感情特別不同。

  連戰指出,他是連氏遷臺後的第九代子孫,此次回鄉祭祖,高興之餘,更感到責任重大。希望以後經常聯繫,互相勉勵、協助和思考,開創共同的未來。

  關鍵詞:連戰與宗親的座談都使用閩南語,充滿鄉音鄉情。

  第三部分:互贈禮物

  隨後,馬崎連氏宗親贈送給連戰六份禮物,分別是家鄉馬崎的米、水、農民漆畫作品《盛世祥和》、象徵團結友愛的桂圓幹、當地農民書法作品以及新修訂的連氏族譜。

  而連戰則回贈其祖父連橫撰寫的《臺灣通史》。

  關鍵詞:禮物富有鄉意鄉情

  第四部分:題詞

  進行完禮物贈送之後,連戰來到連氏宗祠前,揮毫題詞:明心見性,垂教後嗣,積善福世,上繼祖德,表達對先祖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題詞時,連戰非常慎重,也很認真。

  關鍵詞:緬懷、崇敬先人 

  第五部分:在連氏宗祠前發表講話

  

  此後,連戰來到連氏宗祠前,向在宗祠前的眾多鄉親以及民眾發表講話。他心情非常振奮,首先用閩南語表示,漳州是我們祖先生活過、奮鬥過的地方,而宗親也在這個地方生活打拼,今天能夠回來,感到非常非常的高興。他指出,小時候,看到爺爺寫的連家歷史,就知道連家來自漳州,年紀大了以後,還知道了連家是連興位公于1682年遷到臺灣。

  他隨後以普通話説道,這裡的土地是祖先辛辛苦苦耕耘過的土地,現在來到這裡,感到非常的感動。接著,他激動的表示:連家的列祖列宗、爺爺,我回來了,我終於回來了。

  連戰還説,漳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與臺灣一水相隔,近在咫尺,根同宗,血同緣,命運是一樣的。不止如此,只有當這個民族有希望時,我們才有希望。讓我們緬懷先祖堅毅、勤懇的精神,並慎宗追遠,光前裕後、發揚光大。把握當前,開創未來,共用光明亮麗的前途。

  關鍵詞:連戰:我回來了!我終於回來了!

  第六部分:拜祭連氏開基師祖連佛保祖墓

  發表完講話之後,連戰一行驅車前往連氏開基師祖連佛保祖墓,進行拜祭。連佛保的墓碑上刻著:黃泥葬宗骨,水秀後代榮。或許,這兩句話正是對連戰家族史的最好詮釋。

  整個拜祭儀式與在連氏宗祠的拜祭相似,分別進行凈身(象徵性的洗手擦臉)、上香、奠酒、三叩首、敬牲禮,然後再敬牲禮、叩首,其後,由拜祭執事焚燒紙錢。

  與在宗祠不同的是,連戰遵照古禮,從開基師祖連佛保的墓地上,取回了一小掊泥土,並隨家人繞祖墓一圈。

  而後,連戰一家,包括夫人連方瑀、大兒子連勝文、二兒子連勝武、大女兒連惠心,一起在祖墓前合影。

  關鍵詞:祭祀祖先,捧回家鄉泥土

  從臺灣到漳州,距離並不遙遠,但誠如連戰所説,由於歷史的原因,連家多代人都沒有能完成回鄉祭祖的願望。今天,連戰帶著自己的家人,終於回來了,也完成了祖父連橫的心願,以中華民族最為傳統的尋根拜祭之禮,終償慎終追遠的夙願。(徐麗麟 謝曉萍)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