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兩岸文化交流回顧
字號:
中華文化青年論壇上演好戲:兩岸名嘴文化“尋根”

  時間:2006-12-08 15:10    來源:     
 
 

媒體聚焦這一兩岸青年的盛會。

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被熱情的青年朋友圍住。

在國際會展中心5樓多功能會議廳外的觀景平臺,金門青年代表看到了近在咫尺的小金門。 (本版圖片 鄭曉東 攝)

     廈門日報訊 (記者 年月)文化是脈,綿延不斷;文化是酒,歷久彌香。昨日上午11時,中華文化青年論壇在廈門會展中心多功能廳開講,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柳建偉,臺灣政壇名嘴、臺北大學教授江岷欽,央視百家講壇人氣最旺的學者、廈大教授易中天接連登壇主講。藍天下,碧海邊,兩岸青年大學生相聚海峽西岸,聆聽精彩演講,分享文化佳釀,延續文化之脈。

     儘管主辦方要求主講人要穿西裝上場,但以《突出重圍》等現實主義作品名揚文壇的青年作家柳建偉,卻還是穿著一身寫有5000多個福字的唐裝,第一個走上講壇,他説這樣的打扮更契合自己的演講主題《遊子與故鄉——一個作家眼中的個人文化認同》。柳建偉向兩岸青年大學生介紹了故鄉河南南陽深厚的文化積澱,深情抒發了對故鄉永難割捨的遊子之情,他説,一個人,失去了文化的故鄉,就如無根浮萍,如天上浮雲,因為文化的故鄉是命定的。

    臺北大學教授江岷欽素有政壇名嘴的美譽,他一開口,果然掌聲雷動,“人要天天洗澡,才能通體舒暢;人要經常交流,才能神清氣爽。”“兩岸分隔,我們只有一隻翅膀;今天擁抱在一起了,我們就能比翼齊飛。”江岷欽以英語、普通話和閩南語三種語言演講了《青梅煮酒,八方風雨匯中州》。

  “你從哪來,我的朋友,好像一隻蝴蝶飛到我的窗口……”一貫在演講時表演色彩濃厚的易中天教授以歌聲開始了演講,他對此的解釋是“飽吹餓唱,而現在已是午飯時間了”。至於為什麼選擇《思念》這首歌,則是因為兩岸青年相聚一次不容易,而怎樣才能不“把相聚當做分手”呢?那就要多舉辦兩岸文化論壇。易中天演講的主題是《從閩南文化到中華文化》,他帶著兩岸大學生從閩南出發,説遍祖國大江南北,不禁自嘲“原本要做學術講座,竟當了一回導遊”。演講時,他連續用了8個“多麼”來形容中華文化的博大與深厚,但最後,他還是建議兩岸大學生要親自去走一走、看一看,因為文化是一種體驗。

     柳建偉、江岷欽和易中天,每人各演講20分鐘,兩岸學子直恨時間太短。

 人物聲音

 忘記歷史文化,極有可能迷失方向 ——許嘉璐(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是民族的根。臺灣來的年輕朋友這次要到福建五個城市去,我建議應該到各個城市考察民間文化,尋找福建和臺灣民間文化的同和異,同時尋找文化古跡上祖宗從遠古保留至今的足印。只有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才知道明天應該走向何方。忘記過去的歷史文化,極有可能在花花世界中迷失方向。

   我是一名學者,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我認為“一體”的中華文化具有以下五個特點:一是重倫理,中國人重視家庭、朋友和社會;二是重和諧,中國人講究有事好商量、家和萬事興、和為貴與和氣生財;三是重責任,中國人注重個人對家庭、朋友、社會、民族、國家和人類的責任;四是重傳承,父母注重對下一代的培養,大部分心血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為社會和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五是重穩定,中國人注重在安定祥和中穩定前進。幾千年中華文化未中斷的原因,就是以人為本,以和為重的思想。

  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應該擁有以下幾種素質:一是不悲觀,不以經濟衡量一切。人不僅需要物質,還需要精神,不以經濟的增長為人生惟一的滿足,應該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二是不以新舊判定事物的優劣。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好的,舊的事物也不一定不好,事物的好壞應以是否有利於民生、有利於每個人的精神提高為標準;三要知己知彼,中國人既要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更應當學習和了解外國文化,這樣才能百“戰”不殆,這個“戰”不是指戰爭,而是指與大自然和困難的戰鬥;四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汲取各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致力於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年月 宋智明 整理)

  年輕人要會做人做事做秀——江岷欽(臺北大學教授)

  《論語》裏面有三句話我最喜歡。“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既然,兩岸首度的青年聯歡節已經開始,也意味著“城堡”護城河上已經放下了吊橋,我們也看到了雙方的善意,這就是好的開始。論壇當然要辦下去,還要經常開,兩岸經常進行這樣的交流,我們將神清氣爽。

  文化是一種品位,一種內涵。我們中國有句俗話説,有的人“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這就是一種品位,品位是現代人必須具備一種涵養、一種生命的元素。

     有句名言説“人是只有一支翅膀的天使,只有當人互相擁抱的時候,才能飛翔天際。”人應該互相理解、關懷、幫助。

     傳統的中國文化講究的是謙卑、內斂、沉穩、練達。我覺得當代年輕人身上要有三個文化——做人、做事、做秀。做人,就是力求圓融;做事,就是力求敬業;做秀,就是勇敢地表現自己,擁抱自己的舞臺。以我的年紀,我不敢與各位做訓話,我只是與大家分享共勉。

     去年我給我的學生出了個題,讓他們寫3個含“馬”的成語,沒想到,20多個研究生當中有9個人都寫了“馬上有錢”。什麼時候,年輕人把錢看得那麼重?錢當然很重要,但沒必要把它看重到那個地步吧?錢夠用就好。

    年輕人有朝氣、膽子大、有勇氣,我特別要説的是,這個時代是創意的時代、是文化的時代。文化,能夠讓我們的人生透露著品位、更加豐富多彩。(唐逸豪 整理)

  失去文化的故鄉,如無根浮萍——柳建偉(著名作家)

   我身上穿著印有5000多個福字的唐裝,現在要送給大學生朋友兩個福字,一是祝福你們前程似錦、未來美好;二是通過你們祝福全家幸福美滿。

     20多年前,我離開了河南南陽,從此進入了遊子一族,但不管走多遠、多久,我都能感覺到故鄉的存在。

     故鄉對於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永遠只能説自己是河南南陽人。南陽文化是非常厚重的,文化的傳播是在空氣裏,今天你讓我講南陽話,我可能一下子講不出來,但是,只要我一踏上南陽的土地,呼吸到南陽的空氣,一口流利的南陽話就脫口而出。

     我的姥爺、姥姥,甚至我的父母都一直在對我口頭傳播南陽文化,我在三四歲的時候,就知道了家鄉名人輩出,比如,他們是這麼對我説范蠡的,我姥姥説,他娶了世界上第一美人西施;我姥爺説,那只不過順便的,他的成就在於是個大富翁;而我的父親卻對我説,這兩樣都不是他最大的成就,他最大的成就是幫助越王報仇雪恨。

     我的先輩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對我口頭傳播了家鄉的許多名人,如著有《傷寒雜病論》的醫聖張仲景、躬耕南陽十年的諸葛亮,等等。我姥姥還説,我們那兒出了17個皇后。故鄉文化對我的洗禮是永久的,已成為我永不褪色的文化底色,是我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基礎。故鄉名人的言行、功績滋養了無數的南陽人,也滋養了我,我對他們始終心存感激,如果沒有他們,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我。

    不認同文化是十分不可取的,失去文化的故鄉,如無根浮萍,如天上浮雲。文化的故鄉是命定的,而不是選定的,是排他的,而不是相容的。正如我,在地球村裏,只能是中國河南南陽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人。 (年月 整理)

  當回導遊帶您暢遊中華文化——易中天(廈門大學教授)

  剛才大家探討海峽兩岸青年聯歡節以後在哪辦,提出了多種“辦法”,我希望還是在廈門辦,這不僅因為我是廈門市民,更因為臺灣與祖國大陸,文脈關係最密切的要數臺灣與福建,更確切的是臺灣與廈門,因為兩邊的人都講閩南語,同屬於閩南文化圈。

    閩南文化圈包括臺灣、閩南和潮汕地區,讓我來當一名文化導遊,從閩南出發,往外走,帶領大家領略一下中華的各種地域文化吧。走出閩南,擴大到福建,就是閩臺文化圈了。再往外走,讓我們先往南,就是粵文化了,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這其中還有客家文化,有潮汕文化;接著往北,就是吳越文化,吳曾經是兵器加工廠,出英雄的地方,現在變得輕歌曼舞,有點“嗲”;從吳越往江西走,就是贛文化了,贛文化像一把刀子把吳楚文化割開。再來就是荊楚文化,楚文化原來不是華夏文化,後來才融合進來。然後我們來到河南,這是一片平原,驅車前行,你會明白什麼叫做“長河落日圓”;然後到北京,接下來到西安,西安像位年長的老爺爺,到了西安,就要好好體會“爺爺”臉上的皺紋和斑點。

     我們還可進入甘肅、寧夏、青海和西藏,在西藏,我們可享受到最充分的陽光,到了那裏,你才知道“你離天堂有多近”。下山後,我們去新疆,那兒滿街瓜果飄香,一片綠洲,到大草原馳騁,是多麼愜意啊。對了,有機會大家還可以到東北看大森林和黑土地,到山東看絢麗多彩的齊魯文化。這一趟走下來,你才能明白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了! (宋智明 整理)

  花絮

  我的名字有山有水沒有錢

  江岷欽在演講開始時還做了一番自我打趣的介紹。“我的名字叫江岷欽。江,就是水邊的工人,岷,就是山裏的老百姓,欽呢,就是欠缺錢。名字裏面有山有水,但是沒有錢。”臺下頓時響起會心的笑聲。記者暗數了一下,江教授短短20分鐘的演講,笑聲不斷,掌聲不斷,足有十多次。

     名嘴風采折服大陸學子

     江岷欽不愧是臺灣的電視“名嘴”,幽默風趣的演講折服了不少大陸學子。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同學在論壇結束後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江岷欽深表佩服,“江教授在演講中談了人要有品位,我覺得他這個人就像他所説的那樣,有品位。而且他所提出的做人、做事、做秀,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對於江岷欽引經據典對中華文化及兩岸文化交流的精彩闡述,廈門大學的張同學説,“我特別欣賞江教授所説的,兩岸政治方面的隔閡不能成為阻擋兩岸文化交流的理由。”

  民俗舞蹈迷倒臺灣學生

    “好精彩啊!”昨日早上8時許,參加中華文化青年論壇的臺灣朋友陸續抵達廈門國際會展中心,立刻就被廣場上的福建民俗表演吸引住了。臺灣學生紛紛駐足拍照留影。

     廣場上同時進行了三個表演,分別是大鼓涼傘群舞、拍胸舞、車鼓弄舞,這些都是福建民間流傳下來的民間舞蹈,節奏歡快、氣氛熱鬧。“在臺灣從來沒看過這種舞。不過那個拍胸舞跟臺灣的原住民舞蹈有點像。”臺南藝術大學的張同學説。

  我們一起狂歡到4點

     才短短3天,兩岸的學生就結下深厚友誼。“我們和大陸的朋友狂歡到淩晨4點,一起唱歌、玩遊戲,太高興了。”臺灣輔仁大學體育係學生鄭如秀昨日告訴記者,不過看起來還是很精神。

     她是參加兩岸大學生校園歌手邀請賽的,4日就來到廈門,認識了不少參加比賽的大陸朋友。“這幾天在廈門過得真開心,大陸的朋友都很友善,雖然我們是比賽的競爭對手,但是我們互相鼓勵,一點都沒有因為要競爭而互相打擊。現在覺得遺憾的是,這次聯歡節時間太短了!要是再多些天就好了。”

  (來源;廈門日報  記者唐逸豪)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