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消息  |  圖片報道  |  兩岸沿海地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現狀
 
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改造和新建並舉--我國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思路

  時間:2006-03-26 22:37    來源:     
 
 

  1.對原有園區進行生態化改造

  我國以前的園區成長是依靠廉價的土地和優惠的政策起步和發展的,隨著入世的成功,開發區的優惠政策將逐漸不復存在,而我國人多地少和城市化的壓力也需要有更為嚴格的土地管理來控制城市蔓延對耕地的佔用。因此,我國生態工業園的建設如果重復以前園區建設的老路(重新圈地,重搞基礎建設),不但不經濟,而且也困難重重,在原有園區的基礎  
上改造重構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國國家級的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有100多個,如果包括省級和地市級的開發園區更是不計其數。這些開發區經過20多年的建設,基礎設施條件已初具規模,一些園區已經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基地。這些都為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提供了眾多的可選擇空間。利用原有園區的基礎設施和開放的市場環境,調整招商戰略,由政策優惠轉向廢棄物交流、共同獲利、共同管理環境等成本節約的利益驅動,重新定位競爭優勢,將賦予現有園區新的活力。

  2.建設生態園區企業共生係統

  生態工業園區內企業共生係統建設是影響園區成敗的關鍵因素,共生係統的建設一般有兩種模式,即關鍵企業主導型和產業高度關聯型。

  企業主導型。以原有某一或幾個企業為核心,吸引生態鏈上相關企業入園建設的生態工業園區,如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以企業集團為主,集團內部企業根據生態工業學和循環經濟原理建成的生態工業園區,如我國魯北石化企業集團建設的生態工業園。

  產業關聯型。即將產業關聯度較高的相關產業以生態的觀念聯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互補效應的園區。如以加強農業與工業之間的產業關聯,促進可持續工農業發展為主的生態工業園。我國廣西貴港的生態工業園就是按這一模式建設的。

  3.圍繞生態園區需求建設高標準的基礎設施

  與我國傳統的工業園區相比,生態工業園區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各種資源的高效利用需要各種處理設備予以保證,僅就水一項而言,優秀的生態工業園區中,先進的廢水處理設備、輸水分質運送係統等多種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園區內存在生態共生關係的必須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因此,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建立的信息網絡必不可少,並且這對于虛擬生態工業園的意義更加明顯。

  4.保持生態工業園區的開放性

  與自然生態關係不同,企業間的生態關係變動較快、不穩定(企業在競爭中有的壯大、有的消失),共生鏈條有斷裂的可能,這就需要生態工業園區有很好的開放性,整個生態共生係統能夠抵禦個別企業變化所帶來的衝擊。隨著個別企業的變動,園區要適時吸引特定企業進行“補鏈”,同時各種其它的輔助設施建設也要及時跟上,保持整個共生體係的穩定。
 
來源:長城戰略咨詢

編輯:weim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