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約為2430mm,約874億m3,徑流深1770mm,約637億m3。75%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兩季,大部份流入海洋,至上世紀80年代,臺灣的水資源利用的情況為:臺灣的中、南部枯水季的河道流量已全部利用,西部沿海地下水已超採,已引起地基下沉及海水入浸等不良後果。
據上世紀80年代臺灣對各種用水的統計,以農業用水為最多,佔82.9%,其中灌溉佔70%,養殖漁業及畜牧業用水較少。由于工業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業和生活用水總量已越過地下水和河流正常可供引取水之和,遇到降水偏低的年份,即發生缺水。
家庭及公共給水,據上世紀80年代末的統計臺灣地區總人口約1846萬人,其中自來水係統供水人口為1330萬人,年供水量為12.4億m3。平均供水普及率為72.4%,自備生活用水量為3.2億m3。
臺灣農業用水方面,需水灌溉農田94萬公頃,其中灌溉水稻為66萬公頃,總用水量為125億m3。(尚有農民自行引水灌溉旱作物面積11萬公頃未統計在內)。養殖總面積38萬公頃,其淡水總用水量為28億m3,其中回歸水重復利用為20%,故實際供應量為22億m3。畜牧業用水包括畜禽兩項。上世紀80年代的統計數,臺灣的畜類總頭數為549萬頭,禽類6067萬只,用水量為0.8億m3。以上農業總用水量為148億m3。
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的工業用水總用水量為15億m3,工廠面積約為2萬公頃。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到本世紀初2001年,臺灣的家庭和公共給水增到26億m3,其增長幅度為上世紀80年代增長1.69倍。由于臺灣的農業產值偏低,在開發有限的水資源在經濟上不甚合算,故在農業生產方面推行水田旱種,改善灌溉係統,採用節水措施,故到本世紀初的2001年臺灣的農業用水量沒有增加,保持上世紀80年代的用水水平。隨著工業的發展,增加用水量方面,到本世紀初的2001年,臺灣的工廠面積估算為增加2.5萬公頃,則工業總需水量由15億m3增加到18∼20億m3。
臺灣地區的降水量雖然豐沛,但時空分布也極不均勻,且流域地勢陡峻,河流坡度大,水流急,洪枯期徑流懸殊,限制可利用水量,加之河流含沙量大,增加河床的淤積治理的困難,對水資源環境甚為不利。
隨著用水量需求的增加,而且目前可用水源減少,增辟水源的成本漸高,且困難漸多,為滿足今後水資源的供應需求,有關專家和學者提出如下的途徑來解決臺灣的水資源緊缺問題:1、考慮多興建水庫;2、改善用水設備與用水技術;3、提倡節約用水;4、保護水源與水質,增加可用水量;5、配合分配調整可分配的已開發水源。
有關專家指出,水資源的分布是有地區性的,其分配與供應是受地區天然條件限制,水源不足的地區可跨流域引用,分析其經濟的可行性,故區域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引用尚需因地制宜。
來源:珠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網站
編輯:木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