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消息  |  圖片報道  |  兩岸沿海地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現狀
 
最新消息
綜述:兩岸學者呼吁擴大學術交流 拓寬合作空間

  時間:2006-11-29 07:28    來源:     
 
 

  中國臺灣網11月29日天津消息    經過兩天熱烈的討論與交流,第三屆兩岸沿海地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的學術研討部分于昨日下午全部結束。

        在兩天的會議里,兩岸共有21位專家學者在現場做了精彩的專題報告,就四個議題發表了24篇研究成果。兩岸專家圍繞兩岸沿海地區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等議題,共同交流利用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理論和實踐經驗。

        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學林學鈺教授,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環境污防中心主任駱尚廉教授,以及來自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淡江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兩岸14所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組織協會的60余名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首次參加會議並單獨辟出會場討論的青年學子們表示兩天來收獲多多。來自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的強國倫博士說,與天津大學的學子交流激起了我新的研究動力,希望這個交流以後能繼續,也希望以後類似交流的規模能擴大,交流的范圍不僅是學術方面,也可以就兩岸的風俗文化等展開,更希望明年大陸能有更多的老師和同學過來參加臺灣高校主辦的會議。

  天津大學的嚴波博士表示,非常高興能和來自彼岸的學子進行交流。她說,經過交流後才發現兩岸學界所關注的議題是如此之近,希望以後兩岸學界能夠繼續交流與合作。她還說了自己的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夠到寶島臺灣去看一看。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污防中心主任駱尚廉教授則對此次研討會成果和主辦方天津大學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此次會議兩岸專家不僅在傳統強項議題上出了很多成果,在很多創新議題上也發表了不少的精辟見解。他說,這兩天很多教授和他交流都說會上收獲很多,在研究議題上出了很多成果,有9篇是關于污染處理、環境管理方面,也有8篇論文是圍繞資源規劃及評估展開。最令人興奮的就是,有的代表就循環經濟、節能、清潔生產這些新主題共提供了7篇論文。

        研討會組委會負責人、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係主任趙林教授認為此屆研討會達到了預期,研討的成果對兩岸尤其是對天津濱海新區的發展建設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他提出此次研討會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出席的專家學者層級高、院校多,60余位專家學者分別來自兩岸14所高校,並且都是各個院係的負責人;

  二是圍繞著循環經濟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題,兩岸專家發表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有9篇是關于污染處理、環境管理方面,也有8篇論文是圍繞資源規劃及評估展開。還有7篇就循環經濟、節能、清潔生產這些新主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是此次會議增加了許多新生力量,開辟了學子研討會的單獨會場,兩岸學子借此機會展開了充分的交流,互相借鑒和激勵;

  四是研討會緊密圍繞兩岸沿海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議題進行交流,課題很有針對性;

  五是在會議中兩岸學者通過交流互相之間了解得更加深入,不僅是思想上了解得深入,在研究的興趣方面也了解得深入。兩岸學者有共同語言,可以找到一些共同點;

  六是經過充分的交流,天津大學與臺灣大學表達了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從人才培養、人才交流、研究機構這樣的角度上建立合作機制,在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有意雙方成立研究院/研究室,互相交流學者和學生。(李桂英)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