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消息  |  圖片報道  |  兩岸沿海地區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現狀
 
最新消息
環保與經濟並重 臺灣專家為兩岸污防工作獻策

  時間:2006-11-28 10:38    來源:     
 
 

臺灣下水道協會理事長胡兆康

  中國臺灣網11月28日天津消息     臺灣下水道協會胡兆康理事長昨日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指出,污防(污染防治,下同)處理是當前兩岸經濟建設中所必需重視的基礎建設,只有提早做好污防措施,才可以使經濟得到長遠的發展,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他強調說,臺灣地區相關方面的發展經歷尤為值得大陸借鑒。

  胡兆康理事長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關係。他說,這幾十年臺灣經濟發展很快,但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直接後果卻是河流的嚴重污染。當有關方面認識到問題並進行拯救時,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是當初從河流身上獲取利益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對經濟發展起的是反作用。目前臺灣的河川有一半以上被污染,最嚴重的甚至到無法使用的地步。對此,胡兆康理事長表示非常地痛惜。

  目前臺灣已吸取從前的教訓,在工廠未建好前,就將防污工作做好,做到防患于未然。為了不讓污水進入河川,先期送到一個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場,做一個初級除污處理,然後再將它排到外海去。舉個例子,在臺北就做了一條排外海去的管道,管道距離海岸有6.6公里,深到海底43公尺,讓排放出來的污水進入海流,使它無法回來污染近海。而這個投資是絕對值得的。

  胡兆康理事長希望兩岸能夠共同重視和借鑒臺灣污防工作的經驗,並呼吁大陸地區在發展生產工業的過程期間,能提前做好防污措施。他認為,大陸在現今階段重視並開展污防工作是最適宜的時候,將在以後的經濟建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說,大陸近幾年經濟發展趨勢迅猛,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勢必會給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希望大陸地區工業經濟防污工作並重,將環保作為發展經濟中的一個基礎建設來籌劃。在注重基礎建設時,把防水污染的設施提前規劃進去。

  具體到環渤海地區,胡兆康理事長認為,環渤海地區特別要重視這個問題。因為渤海灣的水深只有十幾米,受潮汐的影響,渤海灣無法將污水帶走,使之永遠停留在灣里。到時不止是岸邊,甚至于渤海灣的海水都會受到污染,此時再進行渤海灣污防就是極難的事情了。

  最後,胡兆康理事長強調,水資源作為未來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源;尤其是對于高新技術行業,沒有好的水質,是根本無法開展的。臺灣地區三十年來的水污染方面的遭遇,希望能給大陸地區起到一個警示作用。保護好河流的水質,這將是造福子孫萬代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環保的方式方法值得兩岸專家學者去思考和交流。他說,自己是第一次到天津來,希望和兩岸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專家多做交流。也希望大陸地區能夠更好的利用經濟優勢,讓發展生產與環保並重,不要再經歷他們所經歷的痛苦。(魏萌)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