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十大亮點見證江西新農村建設碩果
 
  來源:      日期:2007-06-28 13:19

 
 

  亮點之一:明確發展生産為主要任務,調優結構、提高品質、主攻單産、增加總量的良性發展軌道,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推進新農村建設,江西堅持以發展生産為主要任務,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為建設重點。省委、省政府關於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糧食生産步入穩定面積、調優結構、提高品質、主攻單産、增加總量的良性發展軌道。經濟作物逐步形成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一區一業、一鄉一品”格局,規模飼養已成為畜牧業生産的主導。全省規模養豬比重達到51.8%,規模養禽比重達到53.1%,水産業加大了大資源開發、宜漁低窪澇田資源開發和中低産魚池改造的開發力度。

  更大的變化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重點轉移到轉變生産方式的軌道上來。圍繞做大做強糧食産業、水産業、畜牧業等六大支柱産業,全省開展了農業科技提升行動、農業産業化和農産品加工推進行動等。整合綠色大米生態農業技術、良種良法配套、水稻高産技術配套整合等農業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亮點之二:富裕農民,多元化增收、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讓農民在家門口發家致富。

  圍繞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省委、省政府根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出臺了“三高於”、“三不變”、“三強化”、“三增加”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紮實推進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改革,把農民減負工作和加強財政對“三農”的投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結合起來,農民持續增收有了強大的動力。

  農業內部增收渠道進入了多元化增收的良性格局。糧食産量和效益並重、高産與優質並舉。2006年全省早稻優質稻率佔94.8%,由於經濟作物優化明顯,全省農民種植業現金收入每人平均同比增加30元。農機經營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全省早稻機耕水準、機收水準分別同比增長135%、10%,跨區機收作業總收入、平均單機純收入再創歷史新高。

  農業外部增長渠道進一步拓寬。各地在推進縣域二、三産業的發展,重點加快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發展的同時,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上半年,全省農民工資性收入達648.6元,同比增長16.9%,二産、三産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8.4%、17.9%。

  亮點之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全省正逐步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産業格局。

  江西省“一村一品”引智工作協調小組確定的50個示範點,2006年度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33%,達40億元,帶動農戶約70萬戶。“一村一品”特色村的農民收入比全省農民每人平均收入高出500元,並涌現出一批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龍頭企業。這項富民興贛工程,為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推動作用。

  幾年來,江西廣大農村通過學習引進日本大分縣發展農村經濟的成功經驗,掀起了“一村一品”活動的熱潮。積極建立示範基地,發展特色産品,培育龍頭企業,拓展産品市場,成立農協組織,有力地促進農業産業化進程,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步伐,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江西從2002年開始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圍繞著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全省共培養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200家,形成有産業特色的專業村近2000個,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1100多個,帶動農戶100萬戶。

  “一村一品”搭橋鋪路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惠,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成為江西促進産業富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亮點之四:節本增效,走農村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江西是傳統農業比重較大的省份,山清水秀,環境優美,農産品豐富。各地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處理好加快農業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係,大力發展節本增效農業,走農村經濟與環境雙贏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路。

  全省各地在發展經濟中,把“豬—沼—果”生態工程與新農村建設、沃土工程、畜牧小區建設、無公害農業生産基地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加大推廣力度。僅2006年上半年,全省實施“豬—沼—果”果園面積的比重達30%以上,初步形成了贛南、贛東以牧沼果為主,贛中以牧沼菜、牧沼糧為主,贛北以牧沼魚、牧珠共養為主的格局。

  節本增效農業不僅保護了環境,節約了成本,還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全省早稻測土配方施肥核心示範區實施面積達到807萬畝,早稻畝增20公斤,畝均節本增效達到40元,農民受益達3.44億元。全省秸稈機械化還田達560萬畝,以每畝增産20公斤産量計算,增産糧食10萬多噸,農民增收近1億元。

  亮點之五:選準切入點,整治村莊環境、走平坦路、喝衛生水、上衛生廁,解決農村最急迫的問題。

  江西三分之二人口在農村,全省共有村莊 18.24萬個,居住在村莊的人口達3078萬,居住在村鎮的人口占全省70%以上。

  過去,路難行、水不暢、電話不通、電視只能收看到一個頻道的難題困擾著農民。垃圾成堆、污水橫流,蒼蠅飛舞,人畜混居,是許多農村生活的寫照。

  對於江西這樣一個欠發達的傳統農業省份,新農村建設路子怎麼走?是大拆大建,還是從解決農民最急迫的事情入手?江西選擇了後者。

  不搞大拆大建,不做表面文章,而是從解決農民最急迫的問題入手。2005年底,江西在總結贛州經驗基礎上,圍繞“五新一好”思路,提出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六改四普及”目標(改路、改水、改廁、改欄、改房、改環境,普及電話、有線電視、沼氣、太陽能)。各地由此興起了一場改水、改路、改廁、改欄、改房、改環境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熱潮。

  挑戰千年習俗的廁所革命、廚房革命、環境革命……全面展開,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人居環境有了較大改善。

  亮點之六:創新投入機制,整合涉農資金捆綁使用,讓農村享受公共財政的陽光

  建設新農村的錢從哪來?江西財力並不寬裕,在資金總量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科學、合理安排資金,最大限度發揮資金使用效應?江西的做法是,改過去撒胡椒面的辦法,整合涉農資金,捆綁使用,“集中財力辦大事”,使公共財政資金效應得到了最大發揮。

  去年省級整合6.21億元資金用於自然村整治建設試點,捆綁力度之大,整合資金之多,在全國尚屬首創。整合的6.21億元資金,全部投入於今年確立的首批6210個整治試點村,每個試點村補助10萬元,解決農民最關心的改路、改水、改廁等問題,優化了農村人居環境。

  建設新農村,靠政府投入畢竟有限。各地還拓寬投資渠道,通過補貼水泥、砂石等“以物代資、以獎代補”的辦法,積極引導農民投資投勞。在“以獎代補”的政策激勵下,小投入撬動大民力,使政府有限的資金投入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發揮了資金的最大效應。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亮點之七: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引導農民實現從“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變

  把村莊整治的決策權交給群眾。村莊整治搞不搞、怎麼搞、搞到什麼程度,都由農民説了算。是否搞示範點,要村民們表決,填表畫勾,達到80%的比例才行。
  在新農村建設中,江西始終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維護農民利益,把相信農民、依靠農民、發動農民放在首位,讓農民的事情農民做主,農民的事情農民來辦,充分激發了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珍惜勞動成果的熱情。

  如今,在各地農村活躍著一批不計報酬,民選、民辦、民管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理事會成員推選村裏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幹部、老模範、老職工、老教師及積極分子擔當,他們在農民中“説話很有分量”,許多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

  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新生事物,農民群眾自發成立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挑起大梁,讓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自主建設、自主管理、自主監督,豐富了農村民主自治的實踐內容和形式,已經在實踐中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真切地看到了新農村的希望,也喚起了農民建設新家園的極大熱情,調動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帶動了“六改四普及”、新産業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等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亮點之八:建設新型農村村落社區,促進了鄉風文明、改善了農村環境、推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新發展。

  從2003年起,江西把農村社區建設的重點放在抓村落社區建設上,確立了以“一會五站”為載體的農村村落社區建設新思路(指以村落中的老黨員、老幹部、老農民、老教師、老復員軍人和無職黨員為主體,以熱心村落社區建設的志願者組成的社區志願者協會為依託,通過志願者協會下設的社會互助救助站、衛生環境監督站、民間糾紛調解站、文體活動聯絡站和公益事業服務站開展各類活動)。三年多來,全省18萬個村落中,已建成2萬餘個村落社區,社區志願者隊伍達到20余萬人,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

  社區具有設施完善、服務細緻、管理人性化等特點,把社區化模式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按照地域相近、資源共用的原則,將農村傳統的自然村落逐步改造為新型的村落社區,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的和諧發展。

  農村村落社區建設在促進鄉風文明,改善農村環境,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了明顯成效。如今,在農村社區,磁卡電話、郵筒、社區醫院、託管站等已不是新鮮事物。村民袖手旁觀的少了,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多了;群眾之間鬧糾紛的少了,互相幫助的多了……鄉村處處,清新和諧之風撲面而來。

  亮點之九: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全省廣大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千企帶千村”活動,村企結對共建和諧新農村。

  2006年8月11日,由江西省工商聯、省光彩事業促進會民營企業家副會長23人聯合發起的《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爭做‘千企帶千村’帶頭人》——致全省民營企業家的倡議書。帶頭參與並積極投身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由此拉開民營企業參與新農村建設,村企結對幫扶,共同邁向建設全面小康之路。

  六月份,省委統戰部、省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省工商聯和省光彩促進會啟動“千企帶千村”活動。全省自上而下形成了“千企帶千村”組織網路,各市普遍制定了工作方案。民營企業也利用“千企帶千村”活動的開展,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提升社會形象。截至十一月底,全省已有1447家民營企業參與到“千企帶千村”工作中來,實現企業與村對接幫扶1072個,幫扶資金達20812萬元。

  新農村建設,為民營企業家回報社會、造福家鄉提供了新的平臺。民營企業家的熱心參與,為江西新農村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他們自覺投身新農村建設,創造出了各具特色又紮實有效的模式,使企業得到發展,農民群眾得到實惠。

  亮點之十:創新工作平臺,探索方法路徑,建立了新農村建設長效管理機制。

  從贛州初期的圍繞“三清三改”找切入點,到創立工作平臺、提高操作能力;從示範引路、以點帶面,到“五新一好”、整體推進;從探索方法路徑,到“以工促農”、統籌解決“三農”問題……江西的新農村建設,圍繞中央提出的“二十字”要求,在試點工作中,經歷了實踐、總結、完善的不斷提升的過程。

  “抓點示範、以點帶面”,“自主申報、動態管理”,“以獎代補、實物補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辦法創造性運用於實踐,使新農村建設投入難的問題迎刃而解,政府有限的投資啟動民資投入新農村建設,收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新農村建設村民理事會應時而生、因事而立,提高了廣大農民自我管理、自主發展、民主自治的能力,農民群眾由此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

  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提出“五新一好”的工作思路,並具體落實到操作性層面上。改變了過去農村工作單兵突進、零打碎敲的做法,克服了力量分散、資源配置效率低的弊端,為整體推進農村工作、統籌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來源:中國江西新聞網


編輯:wei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