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交流-第一屆兩岸民間菁英論壇在滬舉辦-相關報道
 
滬蘇浙:臺資進入“各取所需”
 
 
  來源:      日期:2005-09-12 14:40

 

       隨著兩岸加入世貿組織,臺商對蘇、浙、滬地區投資持續加大,越來越多的高品質、高投入、高技術的臺資企業迅速崛起,在蘇浙滬地方經濟發展的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近年來,長江三角洲地區正發展成為臺資電子資訊産業在大陸的主要生産和出口貿易基地。

  上海:

  臺資“退二進三”

  特點一:資金和技術密集度高

  目前,臺灣百大財團中,已有65家在上海投資設立了170個項目;臺灣上市公司中,有86家在上海投資設立139個項目;在上海設立投資性(控股)公司的臺資企業有8家。

  從近兩年實際情況看,臺資大項目在滬投資活動明顯增加。總投資4億—10億美元以上者就有臺積電、旭慶半導體、申騰半導體、日月光封裝、華碩科技等多家。這些大項目都是8英寸、0.25微米以下的IC製造項目,也是上海吸引臺資高科技産業的代表性大項目。連同先前運作的中芯國際、宏力半導體等一批在全球IC加工行業中排名前列的企業,使上海的臺資項目逐漸形成朝資金和技術密集方向發展的態勢。

  統計資料表明,臺商在上海投資電子資訊産業已經有180項,分別佔全市臺資項目數、總投資額、合同資金總額的33%、38.7%和40.9%。相對良好的投資環境、首屈一指的內銷市場容量和便利的外銷渠道,也使相當數量的上海臺商資金和技術密集型項目選擇進一步增資擴股。

  特點二:金融機構突破封鎖“登陸”

  繼臺灣世華銀行2002年在滬開設代表處後,臺灣土地銀行、臺北第一商業銀行、國泰産險公司、富邦産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上海代表處,也分別於2003年在上海正式成立。臺資華一銀行增資後業務大幅擴展。目前,上海已設有1家臺資銀行、3家臺灣銀行代表處、4家臺灣保險公司代表處、12家臺灣證券公司代表處。上海銀行與臺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香港“上海商業銀行”更在2000年形成了交叉持股關係,在兩岸三地的金融交往中形成獨特優勢。

  目前,臺資金融機構正在努力突破臺灣當局封鎖,加快登陸投資步伐,尤其是在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後,這一進程進一步加快,如富邦金控集團收購港基銀行以加速進入大陸市場。

  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的擴大,無疑有利於與臺商資金和技術密集型項目形成優勢互補,增添新的動力。

  特點三:現代物流業大舉進入

  市場、交通、資訊、金融的大幅開放,資金流、物流、人流的互動頻繁,以及商務部降低外資零售企業註冊資本相關規定的出臺,使長三角地區消費市場的固有、獨特優勢進一步強化,上海市更成為外資零售商爭奪的主要區域。

  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例,2003年長三角16個城市實現7186.03億元人民幣,為全國同期總額的15.7%;2004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又達3886.05億元人民幣,其中僅上海市就佔1215.08億元人民幣。面對潛力巨大的市場,臺資在進入上海現代物流,包括連鎖零售業的競爭中毫不落後。至2003年年底,臺灣頂新集團已經在上海的閔行、徐匯、普陀、浦東、嘉定、長寧等區建立了10家“樂購”大賣場,臺資控股的“好又多”在滬建立了5家大賣場,臺灣潤泰集團在上海投資了2家“大潤發”大賣場,燦坤集團也投資了10多家“燦坤3C”賣場。

  目前,在上海現代物流領域中,臺資、外資和本地資本已經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特點四:勞力密集型産業向外擴散

  20多年來,臺商對大陸投資逐漸多元化,投資産業層次不斷提高,投資範圍與領域也不斷擴大。早年在上海投資食品、製鞋、塑膠等傳統産業與勞動力密集型産業領域的臺商,已經開始面臨大陸區域經濟發展與開發重心轉變的衝擊,臺商對大陸投資的區域格局也在發生相應變化。

  在上海成功投資多年、企業已實現快速擴展的臺資龍鳳食品公司,去年已在浙江嘉善批租土地另建規模遠比上海舊廠為大的新廠。上海臺豐食品公司也計劃把生産基地搬到原料資源充足的大西北牞力爭未來5年內在西部地區每個省都建立一個臺豐生産加工基地。

  臺資傳統産業向外擴散,以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經營實例還有不少。這是一種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企業合理轉移與流動。

  浙江:

  “後發效應”見效

  特點一:項目向技術密集型“變身”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前,浙江省的臺商投資大多以食品飲料、塑膠製品、紡織成衣等勞力密集型加工業為主。目前,浙江的臺商投資産業層次比粵、蘇、滬地區依然偏低,但伴隨著長三角臺商投資佈局的發展變化,電子資訊産業和精密機械正成為浙江省臺商投資的新領域。僅寧波市2004年上半年臺商投資的電子資訊項目就達30個,合同臺資2.7億美元。技術密集型産業的項目、總投資、合同臺資分別佔到該市臺資總數的37%、34%和46%。

  特點二:規模向大型化方向“擴張”

  上世紀末,臺商在浙江的投資項目以中小企業居多,投資金額超過100萬美元的為數不多。2000年以後,同樣在長三角臺商投資佈局變化的作用力下,浙江臺商投資規模也在向大型化發展。

  這一方面與大陸地區工業發展中的重化工業化相關,另一方面,也與杭州灣地區地理環境優越、便於大規模散裝貨物運輸相關。台塑企業集團的關係企業先後在寧波北侖開發區投資12個項目,總投資達12.45億美元,並計劃進一步在台塑石化工業園區投資55億美元,建年産100萬噸的乙烯項目和千萬噸級的鋼鐵冶煉項目等。

  特點三:寧波已成“臺商投資新明星”

  近年來,浙江因地制宜的“北接上海,東引臺資”的沿海戰略,使寧波迅速成為長三角地區臺商投資的另一重點地區。除製造業外,臺商已開始進入第三産業。僅2004年上半年,寧波市就新批臺資房地産、高星級酒店項目7項,總投資1.06億美元,合同臺資5558萬美元,當年6—9月,又有36家臺商落戶寧波,總投資近4億美元。至2004年6月,寧波市的臺資項目數、總投資額已經分別佔浙江省的33.4%和48.8%。

  而具有靠泊30萬噸海輪港口條件的北侖港是寧波的優勢。吞吐量在大陸名列前茅的北侖港,已經吸引如長榮、立榮等臺灣海運業者先後前來佈局設點。北侖經濟技術開發區石化專區的籌建,不但將吸引台塑進一步擴大在大陸的投資佈局,更將促進寧波港的發展與繁榮。

  江蘇:

  集聚效益凸顯

  特點一:蘇南地位依舊“不可動搖”

  近年來,江蘇省蘇南地區已經逐漸發展成為臺商在大陸投資的主要集中區域,江蘇省引進的臺資項目中,有85%—95%佈局都在蘇南地區和沿江兩岸。以蘇州為龍頭的蘇南地區,已成為臺商投資大陸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據了解,蘇州地區已有臺資企業逾4000家,協議利用臺資近200億美元。蘇州(含昆山、吳江等)、無錫、常州、南京等長江沿線城市已經成為臺商大陸投資的重鎮,沿江8市累計批准臺資項目數、合同利用臺資額分別佔江蘇全省約86%和96%。臺灣大企業、上市公司進駐蘇州後,其相關配套企業紛紛跟進,形成了以大企業為核心、配套企業為輔助的臺資企業群體。

  特點二:高科技産業“高歌猛進”

  進入2000年,臺商在蘇南地區投資電子資訊産業發展迅速,成為近幾年新一輪臺商投資的主體。目前,蘇州共有1000余家IT企業,其中550多家為臺資。包括明基、華碩、華宇、臺達電、鴻海、英業達、大同、仁寶、神達電腦在內的臺灣20家最大的電子資訊企業,有16家已入駐蘇州地區,臺灣前20家最大的電子資訊業上市、上櫃公司中也有15家落戶蘇州地區。蘇州新區、昆山已形成電子資訊業的研發、製造、銷售産業鏈,吳江臺資電子科技園也已初具規模,無錫新區則成為臺灣光電企業基地。有資料稱,江蘇省近年新批的1000萬美元以上臺資企業中,電子資訊類項目佔一半。

  特點三:配套體系“一應俱全”

  在外向型經濟引導下,産業集聚效應已初步形成,其基本形態包括:多家廠商向同一供應商購買中間産品或多家廠商向同一上游企業供應零組件(這是昆山臺商投資中最典型的現象,據統計臺商彼此之間的採購比重已達到60%以上)、勞動力集聚以及溝通效應的産生。2002年,廣達電腦進駐上海松江,相關的周邊設備與零配件廠商紛紛跟進,在大企業所處的地域形成完整的産業供應鏈。而仁寶筆記型電腦的配件有很多是由富士康供應,同時,富士康在接合器、鍵盤、機殼等配件上的生産能力又吸引了其他上下游廠商。

  (作者為上海浦東臺灣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

  《華東新聞》 (2005年05月18日 第十二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華東新聞》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