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出土數萬枚秦簡“復活”秦代歷史

時間:2007-07-07 16:05   來源:

  寄往洞庭的郵書、2200年前的乘法口訣表、軍糧的月消耗量……湘西龍山縣裏耶古城新近出土的2萬枚秦簡,以文字的形式生動地“復活”2000餘年前秦王朝的歷史。

  “這是一套極為重要的百科全書般的日誌式實錄。發現年代這麼早、數量這麼多、內容這麼重要的簡牘,在中國尚屬首次。它是繼兵馬俑以後,秦代考古的又一驚世發現,蘊涵著巨大的學術價值。”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郭偉民向記者披露了這一發現。

  自2002年6月4日裏耶古城出土第一枚竹簡,裏耶秦簡就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目光。上個世紀,中國出土的秦簡總數不到兩千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高崇文激動地説,從春秋時期到西漢時期的簡牘一次出土2萬餘枚,這還是第一次。

  始建於西元前221年的秦朝,開創了中國各民族統一的紀元,其創始者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焚書坑儒”,許多珍貴的典籍和文獻被焚燬。在正史中,對秦朝行政制度的記載寥寥數語,社會生活的記載更是不足千字。

  負責發掘和清理簡牘的張春龍副研究員介紹,裏耶古城出土的2萬枚簡牘約有20萬字,字體屬古隸,內容多為官署檔案,涉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層面,有通郵、軍備、算術、記事、行政設置、職官、民族等。提到的地名有遷陵、洞庭(郡)、臨沅、弋陽、酉陽、沅陵、陽陵等數十處,職官有司空、司馬丞、守丞、令守等,多附有人名,如:“遷陵守丞騰”。

  首批清洗的幾十枚木牘正浸泡在專用的藥水中。記者看到,這些簡牘仍保持竹木質地,墨跡清晰。一枚上書“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這是2200年前的乘法口訣表;一枚上書“越人以城邑反蠻”,記載了當時的民族關係;一枚講述竟陵人向遷陵縣借船的情況。其中還有多枚簡涉及對洞庭郡某一行政建制的討論。有的簡文還記載某一月份中當地駐軍糧食的消耗量。大部分簡牘記載的是秦王政統一中國稱始皇帝後的秦代,其紀年由二十六年到三十七年,一年不少,記事詳細到月、日。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認為,裏耶秦簡的出土,不僅找到了秦代考古史上的里程碑式的珍貴材料,還為了解秦代社會歷史提供了比以前廣闊得多的全景式的思維空間。同時,它也將改寫和極大地填補《史記》、《漢書》中有關秦朝歷史的大片空白,從根本上改變幾千年來戰國秦漢學術史的面貌。

  出土這批簡牘的裏耶古城位於湖南與重慶交界處,東臨酉水。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城址呈長方形,現存面積近兩萬平方米,城西北部尚存一段城濠遺跡,城內發現古井多座。據考證,出土秦簡的“一號井”始建於戰國,廢棄于秦末。
 

(來源:新華網)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