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文化之淳樸風情

時間:2007-07-07 16:03   來源:

  梅山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湘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湖南考古發現,約在九千年前,圍繞洞庭湖這湘、資、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們,已經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形成了農耕文化的雛型。春秋戰國時期,湖南歸入楚國,中原文化融合當地文化,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進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發展得更加輝煌燦爛。

  “梅山峒蠻……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宋史)。新化屬梅山要地,古稱上梅山。據出土文物推測,新化一帶的人類活動史,至少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1978年,新化在槎溪雷公凼、洋溪河谷附地,發現第四紀東方劍齒象牙化石;1980年,又在圳上甘家村、圳上河谷第二階地,發現磨制石斧,並採集有豆、碗等器物。同時在此兩地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陶片—泥質灰陶和泥質黑陶。可見梅山文化淵遠流長,積澱深厚。獰獵文化色彩濃郁。
  在漫長歲月中,聚居在這裡的“梅山峒”人,憑藉雪峰山和資水的險阻地勢,自為生理,“舊不與中國通”。直到北宋開發梅山置縣之後,漢文化不斷注入,徭、苗、漢民族逐漸融合,當地的梅山文化涌透外來的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不斷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為燦爛的中華文化增添了光彩。

  一、上古之神

  距今約四千年前的中國上古時代,中華大地曾居住多個不同祖先的民族和部落,其中較大的部落集團,有住居陜西渭河一帶的炎帝部落(即神家氏),住居黃河中下游流域的黃帝部落(即軒轅氏),住居江淮一帶以蚩尤為首領的和黎部落。傳説蚩尤好兵善戰,常作刀戟大弩以征戰。與先進中原的炎帝所屬共工部族戰,蚩尤勝,“奪天隅無遺”。從此蚩尤部落日益強大,繼續向四週擴展。蚩尤作亂不服帝命,作兵伐黃帝,並作大霧攻之,黃帝族以指南車縣戰,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大破之,遂擒殺蚩尤。這是《史記五帝本紀》上的記載,説明瞭蚩尤死於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但蚩尤生於何地,史料均無記載。查新化縣的大熊山上,早有“蚩尤坪”、“蚩尤屋場”的地名記載,並在殘存的一塊墓碑上發現,民國十六年(1927),當地人顯聰墓碑中雲:“公諱顯聰,禮照其字也,也以清同治丁卯歿,葬蚩尤屋場之蝻蛇。”查當地李姓、陳姓、楊隆導民之族譜,也都有二百多年前“遷居蚩尤屋場附近”的記載。傳説在蚩尤屋場故址上,以前還有一座蚩尤畝,供有蚩尤神像,解放後才被拆毀。此外,山上還有蚩尤點將臺、蚩尤拒敵關卡等傳説。蚩尤屋場附近高山環繞,地勢險峻,而中間土地平曠,有水田百餘畝,儼然世外桃源,傳説這是蚩尤最早的大本營。

  《史記正義》引《龍魚河圖》載:“黃學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駑,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這裡描繪蚩尤的形像是:以獸皮為衣飾或紋身作獸形以威懾敵方;身體健壯如“銅筋鐵骨”,有“吃得下砂子,屙得出刀子”的英雄氣慨;並掌握了先進的鐵制兵器;賦有正義感,對無道者心狠手辣,“不仁慈”。因此蚩尤能在當時“威振天下”。

  “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弭服。”可蚩尤雖死,其影響和八十一兄弟部落中的殘部仍在,戰敗後不得已南逃返回老根據地梅山,故《史記五帝本紀》有黃帝,“南至於江,登熊湘”之説。新化亦有黃帝南巡,被一隻大熊引來此山的世代傳説,説明黃帝確實來過大熊山(大神山),並與蚩尤殘部戰鬥過。因此,大熊山上曾有“蚩尤點將臺”、“蚩尤拒敵關卡”等遺址。今熊山古寺殘留的碑文上,尚未有“軒轅黃帝登此山”的文字記載。也許是黃帝見大熊山地勢太險要了,蚩尤部落太頑抗了,不得已只好班師回北。留下的蚩尤殘部與散居湘沅之間的南方諸蠻勢力重新組合,形成“三苗”部落集團,建國在長少,曾與炎黃華夏族聯盟多次發生戰爭。後“舜南征三苗,道死蒼梧”(《準南子修務訓》)(蒼梧即今湖南寧遠縣境內的九嶷山)。可見苗徭民族當時的主要活動地在湖南,湘中梅山以是“三苗”的活動中心。

  蚩尤是南方各民族部落的共同領袖,又是中華民族“威懾天下”的“戰神”。秦始皇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時,曾把戰神蚩尤列為八神中的第三位,即天、地、蚩尤。劉邦起兵時,亦行軍祭之禮,“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漢代曾在長安、太原為蚩尤立祠,還有祠蚩尤于壽良的記載。現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還藏有造形生動的蚩尤辟兵鉤;河北石家莊亦出土過同類器物。可見蚩尤作為主兵之神,在漢代社會有相當廣泛的影響。新化大熊山(古人又稱大神山)是蚩尤的故里,具有迷人的人文旅遊價值。

  二、南巡之帝

  史載清乾隆皇帝曾六次巡遊江南。《清通鑒》中記述他第三次南巡(乾隆二十七年,西元1762年)中説道:“三月十三日,(農曆,以下同),自杭州回鑾。二十九日過長江。四月初十日帝命莊親王允祿奉皇太后由水路回鑾,帝自順河集登陸,取道徐州、閱河。五月初四日,帝結束南巡。”這裡説明乾隆自三月十三日從杭州回鑾,至二十九日過長江,四月初十日才自順河集登陸,其中有二十七天行程沒有具體記載。可想這位素喜江南風光的皇帝,不有不利用身臨長江的機去,去微服巡遊中下游的一些名勝,自然忘不了具有歷史鬼力的“黃帝登熊湘”的大熊山。

  傳説乾隆到過大熊山于建於明成化年間的貞仙寺(今熊山古寺),並御筆書寫過“山水清音”的匾額和“十晨屏開,獨標清勝;熊峰鼎峙,半吐精華‘的對聯。還詩興大作,咏題過“翻一嶺來過一彎,雙眸凝視萬重山。步步留連情末盡,再次回頭不忍還”的詩句。回京後,又派專人給古寺送來一尊金菩薩、一顆夜明珠、一隻金香爐、一副金跋和一面金鑼。這些傳説中的賜品至至今已不存在,但現存古寺石柱上的楹聯仍歷歷在目。據學者將此楹聯的筆跡,同已出版的乾隆書法手跡對照,認為其風韻、結構、用筆、點劃完全相同,不可能是偽造。同時乾隆極重文字,曾經大搞“文字獄”,新化先民也不敢偽造。可見乾隆南巡到過大熊山毋庸置疑。至於為何不見於正史與方志,至今還是個謎,也給大熊山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三、剽恒之蠻

  楷山地帶的早期居民,是以徭苗為主的少數民族,被歷代統治者視之為“梅山蠻”。前代史學家稱,“梅山蠻強悍,反抗性強,而“叛服無常”,由此而引發兵事不已。見於正兄弟的長沙蠻“即(梅山蠻)“寇邊”紀事,從東漢醒帝開始(見《後漢書南蠻傳》,歷三國、晉及隋、唐至北宋開梅山的900餘年間,較大的兵戎事件就有20余次。歷代王朝為統一版圖,要求“四方臣服”,奕無可非議。但動輒用武,視“征伐”、“殺戮”為治蠻之策,則不能不説是一種“誤政”。

  “官逼民反,不得不反。”梅山人在長期的刀光劍影和殘酷的血勝統治之中,磨礪出一種剛烈堅忍、寧死不屈的剽悍尚義精神,史稱亦性剽悍,歷不服中土,愈殺愈不服,不服則反抗,則“寇邊”,則“叛服無常”。所以,每當王朝執政者有所醒悟,調整統一策略,採取“文治武功”時,則可取得梅山地域一段歷史的它害。直至北宋政權,由撫威並舉到主施懷柔之策,最終才使梅山歸服,“王化一新”。所以,有識之士認為,“蠻”非“橫蠻”、“野蠻”之意,而是“蠻”、“通”等義,“勇”字當頭;“蠻”、“義”薄雲天;“蠻”、“智”和諧,“蠻”中有“智”;“蠻”、“勤”互彰,以勤補拙。這是對梅山人固有性格和內在精神的的辯證認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積極入世、剛毅進取、艱苦奮鬥的有機細胞。

  新化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庫區和周邊地區,歷史上有過許多梅山精神的閃光點,涌現過不少叱吒風雲英雄人物,上述蚩尤便是一個代表。此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南宋年間,新化人張虎、周龍為首抗元,相繼收復新化、安化、益陽、寧鄉、湘鄉縣;明代,新化人李再萬子孫三代聚眾反抗暴政,前後持續70餘年;南明,新化民眾支助李自成部將轉戰縣境,歷時常年;清代,新化民眾支助太平軍攻佔縣境內的牛山卡;清同治年間,新化民眾積極配合唐洪山起義軍鏖戰縣境的太平橋。梅山人剽悍之“蠻”,在中古時期譜寫了歷史的壯烈篇章。

  四、愛國之忱

  新化人承襲中華民族愛國的優良傳統,光大梅山文化剽悍仗義之民性,無論在歷史的危險關頭或昇平盛世,其愛國之赤誠,如火如荼。特別是在中國近代史上,新化的英雄兒女,為推翻清朝廷專制統治、護法討袁、攻打北洋軍閥、抗擊日寇侵略、倒蔣、建立新中國等重大歷史鬥爭中,浴血奮鬥,屢建功勳。

  宋代,新化人即有“勤王”之舉。史載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沿途劫掠,逼近京城汴京,朝廷詔全國勤王。當時,新化縣民數百人“荷戈裹糧,擁知縣楊勳北上,晝夜疾馳赴汴”。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清末,清廷內政腐敗,“非變法不足以圖治”。為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辛亥革命前後10年間內,新化青年學子出國留學者上百人,不少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救國救民、抗敵禦侮、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縣人鄒代鈞在上海發起成立“強學會上海分會”,發行《強學報》,傳播民主新思想,提倡變法圖強。縣人陳天華、譚人鳳積極追隨孫中山,致力於中國民主革命。陳天華所著《猛回頭》、《警世鐘》,敲響了封建制度的喪鐘。課人鳳的傑出才能,促成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被黃興稱之為“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的偉人。當時舉國上下風雲變幻,新化有同盟會員40余人,被譽為全國同盟會員薈萃之鄉,為推翻封建帝制立下了曠世功勳。

  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新化人面對國民政府的腐敗和和日寇入侵,更加義憤填鷹,群情激昂。民國8年(1919),縣人陳潤霖在長沙同徐特立等革命家一起,組織“建學會”,以輸入和傳播社會主義思想為宗旨,毛澤東撰文稱讚是“湖南思想界的創舉。”“五四”運動後,新化的先進分子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推動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全縣先後成立總工全、行業工會、雪恥會、抗毒會等組織,是湖南工人運動最富有朝氣的地區之一。大革命時期,縣內先後建立農民協會、清理逆産委員會、農民講習所,全縣各級農民協會發展到160多個,會員61000人。農運協執委委員、農民糾察總隊隊長鄒序龍,面對劣紳的重金賄賂毅然表白:“我一不認親,二不要錢,我要的是革命。”面對國民黨的槍口,從容光煥發告慰親人:“報仇事不應著急,將來自有成功之一日。”民國24年(1935)紅軍二、六軍團1.7萬餘人,在賀龍、蕭克率領下,途經新化,撒播了革命的火種。在抗日戰爭期間,新化數萬名熱血青年請纓殺敵,報名參加義勇總隊者逾10萬人。人民解放軍名將、縣人陳正湘,率部與日本侵略者激戰上百次,英勇殺敵,並在河北黃土嶺南擊斃日軍中將旅團長阿部規秀,欽譽世界。民國34年(1945),新化人在洋溪一帶配合國軍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英勇獻身者成千上萬,留下了浩氣長存的洋溪“萬人坑”。

  在長期殘酷的鬥爭中,梅山文化哺育和造成了一批卓有貢獻的風雲人物。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成倣吾;兩次留學日本,歷任黃埔軍校教育長、抗日第九戰區戰地黨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和平起義的功臣方鼎英;兩次留學日本,曾任國民革命軍33軍副軍長、湖南省政府代主席的曾繼梧等等,就是梅山兒女的傑出代表。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富有愛國精神的新化人民,在共産黨英明領導下,沐浴春風,繼承和發揚梅山文化剽悍尚義的傳統美德,愛國奉獻,為國增光。先後幾次建制調整,新化人胸懷全局,忍讓大片膏腴之地;枯溪電站修建,新化人民以國家利益為重,10余萬人背井離鄉,無私奉獻,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重建家園。抗美援朝運動中,新化人民踴躍參軍,慷慨捐獻。1950年冬至1952年,全縣參加志願軍的青年達8200人,有380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英勇犧牲。1951年抗美援朝捐獻運動中,半年內獻款達40.9億元。新化籍戰士羅盛教,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中,捨身營救朝鮮少年,譜寫了國際主義的時代篇章。新化人民,在一個設備簡陋的鎮辦企業裏,用自己的愛國熱忱和智慧,為國家首次向太平洋發射的火箭,製造出高尖科技零件。新化兒女,發揮崇學尚武的梅山傳統精神,體壇、武林高手輩出,在全國屢奪金牌,並衝向世界,捧回了女子60公斤級舉重三項冠軍。古老的梅山精神,有如一塊質樸的寶玉,在時代的磨礪打造下,越來越光彩奪人。

  五、崇學之才

  梅山文化積極吸收融入外來文化,特別是北宋置縣後受漢文化的猛烈碰撞和激蕩,崇學實用精神更加光大,人文蔚起,史稱“禁南望邑”。自宋至清,經科學會考試,有史可查的進士講44人,將材22人,舉人305人。特別是清嘉、道期間,新化籍著名學者、文獻學家、古文家、詩人鄧湘皋名噪全國,被梁啟超譽為“湘學復興導師”。他畢業獻身湖湘文獻事業,足跡遍華夏,纂著湖湘先哲文、史、詩、志共45咱、640余卷,字數逾千萬。病故後,曾國藩為其撰寫墓表,左宗棠派專使赴喪,輓聯日:“著作甚勤,四海聲名今北斗;風流頓盡,百年文獻老南村”(指刀的故居《南村草堂》)。清道光年間,城關鎮人黃宗憲鑽研古今算書,先後撰寫《求一術通解》、《白芙堂算學叢書》、《古琴古硯齋算率》等著作,堪稱湖南近代最富有創造力的數學家。光緒二年(1876),隨侍郎郭筠仙(嵩燾)出使泰西、英吉利、法蘭西、西班牙等國,偶在倫敦博物院天學書中,覓得圓率真數158位,核對自己與曾紀鴻等昔日在國內所推得百位者一一吻合。無産階級革命家、紅色教育家成倣吾,自1929年至1976年,先後5次翻譯和校正馬、恩合著的《共産黨宣言》;是中國最早用德文本翻譯傳播和最終校譯終稿該書的語言大師。縣人鄒漢勳與父、母共同研究輿地學,對輿地、音韻、經學均造詣甚深,著述宏富。鄒漢勳10歲即知衣冠輪輿古制及九州形勢。16歲便助兄漢紀編著《春秋左氏地圖説》、《博物隨抄》等。18歲自編《六國春秋》。道光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參與校刊《船山遺書》、纂修《寶慶府志》,獨力撰寫《貴陽府志》、《大定府志》、《興義府志》、《安順府志》,時有西南方志大家之稱。並在地圖測繪上,擔出以地圖學為基礎,以日影定經緯度的基本要領開中國近地學之先河。主要著作有《易象隱義》、《卦象推廣》、《雜卦圖説》、《説文諧聲譜》、《廣韻表》《五音表》、《五均論》、《六國春秋》等。新化北渡鄉楊卓新(又名華一、祖谷、茂夏,)先後就讀美國哈佛大學、威斯康星大學、伊利諾斯大學、色拉格斯大學、英國康橋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獲多個博士學位,入諸多學會,造詣甚深。回國後參與籌建湖南大學,任代校長。1951年赴京參加全國高等學校理學院陸軍長會議,與章士釗、徐特立等老友交往甚 ,直至1963年病逝。

  新化籍袁吉六、羅元鯤,曾是毛澤東主度就讀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的教師、並器重和救助過毛澤東。毛澤東主度亦終生不忘師生情誼,常有書信往來。毛澤東主席曾與人言:“多虧袁大鬍子(袁吉六),今天在必要時仍然能夠寫出一篇過得去的文言文。1950年,原在一師執教的王季范將袁吉六遺孀戴常貞生活困難情況函告毛澤東主席,並附詩一首雲:“袁胡教學有何奇,橫掃千軍筆一枝!一字千金何處報,其妻老病絕糧時。”毛主席即函囑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予以照顧,使其夫人得以遷居長沙安度晚年。並於1952年親筆為其墓題寫“袁吉六先生之墓”。1956年,毛澤東在北京中南海宴請郭沫若、章士釗、王季范、周世釗等人,席間追億袁吉六時,章士釗説:“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説:“斯人教天下英才。”毛澤東説:“英才過譽,但教天下則符合袁老身份。”1952年,毛澤東主席函邀羅元鯤赴北京敘師生之誼,併合影留念,還親筆為他的舊居書寫“力食居”匾。

  新化縣廣大農民、工人,在勞動中發揮崇學實用精神,亦造就出不少有名的種田能手和勞動模範。上田村農民劉洪美,1950年開始紅薯豐産試驗,創畝産7500公斤,平了當時蘇聯的紅薯記錄,被評為湖南省農業豐産特等模範。後沙洲村農民陳遠順,又將紅薯大面積畝産擔高至4183公斤,最高畝産5080公斤,成為湖南省有名紅薯勞模。全縣先後涌現省以上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263人。自1978年至1999年共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項、部委級5項、省級24項、廳局級193項。

  六、尚武之傑

  梅山武術歷史悠久,功底雄厚,代有名人。上古時期,梅山峒人生活于惡劣的環境之中,“食則燎肉、飲則引藤、衣則斑讕、言語侏離、出操戈戟、居枕鎧弩、刀耕火種、摘山射獵”,在與自然的殘酷鬥爭中,磨練了意志,鍛鍊了意志,鍛鍊了體魄,掌握了技擊,開始了武術的萌芽。北宋歸服朝廷後,仍保持了以往崇武的傳統和爭勇好勝的習性,習武之風長盛不衰。明代以後,武科及第者甚多,明崇禎十七年(1644)至南明桂王時,便有劉明岳等將才7人。清代為新化縣武術的鼎盛時期,拳師輩出,尤以劉應樸、蕭老四、發轉子最為著名,素有“樸少爺的拳、蕭老四的尺(鐵尺)、發轉達子的棍”之稱謂。清同治年間,新化劉舉道,善梅山武術,因征戰有功,被朝廷授予“振威將軍”、補協臺之職。縣人劉勝祥,中武考進士,後擔升為提臺。民間武林好手眾多,《湖南湘技紀聞》載:新化人伍再明為顯其能,相室中一桌,其木係堅木,鋪置地面,並五指插之,洞木及土;伍再先在湖北漢陽碼頭上船,遇一夥強人,他縱身一躍,輕如飛燕,瞬間已在桅顛 。民國時期,新化武術操練、表演、競技之風盛行。著名拳師劉祖樸,從小隨父飛武,不但氣力過人,且能識風辨器。他因張目對屋檐水練功失明後,身背一沙鍋,無人能擊破。有人在他吃飯時突發一流星,亦被他伸筷輕輕挾住。劉紹祖棄文練武,功成,高丈余的練武樓,不須架梯,可飛身上下;一籮筐穀物,用左手托起,右手一拳,便從丈余外擊進倉裏;兩牛相鬥,挽住牛角一 ,可使兩牛後退丈余。解放後梅山武術振興,更具有群眾性的強健體與專業性的競技特色。全縣城鄉,逢年過節,舞龍耍獅,武術表演成風。重點鄉鎮,習武練功的青少年佔總數的70%左右。1984年,獲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武術之鄉”稱號。1992年,國家體委首批授予新化為“全國武術之鄉”稱號。現有縣武協、縣武館、鄉鎮武術協分會16個,民間武術館院校24所。設在城區的東方武院和南北武院,被評為“全國先進武術院校”。東方武院院長晏西征被評為全國“武林百傑”,南北武院院長鄒壽福被中國武協授予“中國當代武術名家”光榮稱號。據統計,兩院已為全國各地培訓學子6萬餘人。

  梅山武功古老而神秘,風格獨特,最講究“神、氣、意”三者結合,以意導氣,以氣發力。暗勁蓄于體內,明勁發于體外,“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融“手眼身法步法”于一體,拳法剛柔相濟,靈活多樣,威辦無比。二十世紀90年代參加全國、全省武術比賽,先後獲國家級金牌4枚、銀牌3枚、銅牌5枚;省級金牌14枚、銀牌8覆蓋、銅牌12枚。

  新化以武術為中心的群眾體育活動亦蓬勃發展。民國期間,新化縣體育代表隊6次參加全省運動會,3次獲優秀成績。李珍獲第七屆省運會5千注、1萬米賽跑第一名;曾福成獲8百米寒跑和十項全能第一名;洪述疇獲鐵餅比賽第一名。解放後,自1971-1989年,縣內舉辦各類運動會519次,其中縣辦92次,參會者達16萬餘人次。50年代,新化參加者省體操錦標賽,獲女子吊環、女子高低杠金牌,女子跳馬冠軍、女子全能冠軍,女子平衡木、女子自由體操銀牌。

  60-70年代,新化排球蜚聲省內。1960年獲全省中小學排球賽小學男排第二名,1980年獲全省青少年流動杯排球賽男女團體冠軍。1974年獲全省第三屆運動會男排第一名,1975年獲全省中小學生排球賽小學男排第二名,1980年獲全省青少年流動杯排球賽女排每時一名。其間,新化排球隊曾兩次出席全國比賽。

  80年代,新化舉重運動異軍突起。1981-1989年,新化少年參加全省舉重比賽,男子獲金牌11枚、銀牌11枚、銅牌7枚,女子獲金牌9枚、銀牌1枚、成年組男隊、女隊先後獲中南五省和中南、西南五省舉重金牌。在國家級舉重比賽中,先後獲青少年男子金牌5枚、銀牌4枚、銅牌3枚,女子金牌10枚、銀牌1枚、銅牌4枚。1987年11月,縣體校學生曾新玲參加美國佛羅裏達州代托納灘市舉行的首屆女子棉標賽,以抓舉75公斤、挺舉105公斤、總成績180公斤,奪得60公斤抓舉、挺舉和總成績三項世界冠軍,創三項世界紀錄。1991年11月,縣體校學生伍湘梅獲第四屆世界女子舉重錦標賽45公斤級抓舉、挺舉總成績3塊金牌。1995年,第七屆世界女子舉重錦標賽,縣體校學員鄒飛娥獲抓舉、挺舉、總成績3枚金牌。1994-1998年,新化縣先後獲世界級金牌4枚;國家級金牌1枚、銀牌3枚、銅牌2枚;省級金牌18枚、銀牌4枚、銅牌4枚。

(來源:新化政府公眾資訊網)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