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退役將領拜祖尋根的心情故事

時間:2010-05-21 16:0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15日至17日,臺灣退役將領拜祖參訪團來到河南。三天的時間裏,他們拜黃帝、登少林、訪開封、看黃河;三天的時間裏,他們講述著一段段拜祖尋根的心情故事。

  五千年前就是一家

  4月15日,臺灣退役將領拜祖參訪團一行50多人,從臺北直飛鄭州新鄭國際機場。

  這個參訪團是應黃埔軍校同學會的邀請,由來自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陸軍官校校友會、臺灣中南部有關團體組成。參訪團中的大部分成員都是近耄耋的老人了,不過,3個小時的飛行時間,並沒有在他們的臉上留下倦意。從機場到住處,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大巴裏此起彼伏談論的是有關河南和大陸的話題。

  費先生,與記者鄰座。他不是第一次到大陸,卻是第一次到河南。費先生説:“我是江蘇人,可是到河南來看看卻是一直的嚮往,因為我們的共同始祖黃帝出生在這裡。”

  拜祭黃帝,是跨海而來的臺胞的心願。

  史載黃帝生於新鄭軒轅之丘。“三月三,拜軒轅”古而有之。4月16日,正是農曆三月初三。9點50分,象徵“九五之尊”的吉時,21響禮炮響起,庚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正式開始。原本陰冷的天氣逐漸放晴。

  “……新鄭拜祖,彌之高仰;同根同源,龍族榮光……”大典現場,來自五湖四海的同胞集體吟唱《黃帝頌》。

  臺灣退役將領、參訪團團長王文燮將軍,激動不已。他在現場接受記者訪問時這樣説:“能夠回鄉祭祖是我最大心願,這是所有中國人的心願。因為不管走到哪,我們都是黃帝的子孫,五千年前就是一家人。百家姓當中,有74個姓氏發源於河南。所以説,我們既是來拜祖,也是來尋根。”

  割不斷的文化脈息

  河南,簡稱豫,豫即我和大象,記錄著河南曾經是水草豐沛、人象共處的美好家園。這裡,曾是黃帝故里、夏商故邑,曾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16日下午,參訪團一行到訪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住持釋永信與參訪團成員會面,雙方就兩岸佛教文化的交流等問題進行了探討。17日上午,參訪團一行來到七朝古都河南開封,參觀了大相國寺,遊覽了龍亭皇家園林。最後,參訪團還來到了此次中州行的最後一站,在黃河風景名勝區,在母親河邊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少林功夫名揚天下,也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沿途看到武僧習武的壯觀場面,很震撼。登封習武風尚表明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臺灣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到少林寺學習武術,有的學成回去開武館,又已經收了不少徒弟。”許浩然老先生79歲了,第一次登上少林寺。

  到達開封市之前,導遊先幫大家介紹歷史。開頭一句是“頭頂一碗水,腳下六座城。”張蘭澄老先生趕忙拿出紙筆,認認真真記下。

  “這一碗水,是黃河水,黃河泥沙淤積使河床不斷抬高,形成了河高於城的‘地上懸河’。地下六座城指的是,在今開封市地下3至12米深處上下疊壓著6座城池。自下而上分別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時期的東京城,金代的汴京城,明代開封城,清代開封城……聞名於世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東京城的一時繁華。”

  結束開封之行,回到大巴上的時候,張先生手裏多了個卷軸。一上車就打開給大家看,是《清明上河圖》的複製品。一車的人都拍手叫好,稱讚精美。

  張先生告訴記者,臺北故宮也珍藏有《清明上河圖》清代仿製品,現在又到了《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地方。“最大的感受是,只要到大陸來走一走,就一定能感受到兩岸割不斷的歷史聯繫和文化脈息。”

  更加期盼兩岸和平

  拜祖尋根,對於臺胞而言,意義更為特殊,因為那曾經只能是心中的一個期盼。

  陳築藩老先生講了一段自己的經歷給記者聽:“我們這些退役老兵酒量都很好,知道為什麼嗎?我那時候在金門,最難熬的就是一年三節,端午、中秋和春節。每逢佳節倍思親呀,一到這些時候,望著海峽對岸的家鄉,想著家人圍坐一桌獨獨少我一個,那種感覺真是讓人難受得要死。怎麼辦呢?只有喝酒,把自己灌醉就不想家了。”

  無論政治如何分歧,歷史怎樣坎坷,鄉土鄉情會是一個人一生的情結。兩岸開放老兵探親後,不少臺胞都不止一次地回到大陸,回到家鄉,看看記憶中的一草一木。

  盛士畊先生是山東人, 1949年到臺灣。“那個時候,我還只是個學生。”盛先生告訴記者。

  兩岸開放探親以來,盛先生已經回去過十多次,家裏還有姐姐妹妹。前兩年,盛先生還在青島買了房子,沒事就回去住上一段。“我們還是幸運的,畢竟等到了這一天。”

  隨著兩岸往來的日益熱絡,兩岸退役將領間的交流也逐漸增多。

  臺“陸軍軍官學校”校友會會長、黃埔三十一期的寧攸武將軍就參加過多次這樣的交流活動。“像紀念淞滬抗戰70週年的時候,20多位臺灣黃埔老將軍重返上海,與大陸的黃埔後人一起追憶抗日烽火。我們大部分人雖然沒有經歷過抗戰,可是通過這些年與大陸黃埔人的交流,也覺得兩岸實在有太多的共同記憶。”

  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林上元,去年也到了臺灣。他説,見到了一些老同學,當年十幾歲的年紀,現在再見面都是80幾歲的老人了。有過兩岸隔絕的那段經歷,對兩岸的和平有著更強烈的期盼。兩岸多一點互動和交流,就會多一些了解,敵意和猜忌自然就會消失。

  兩岸同胞除了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記憶,還有怎麼也解不開的骨肉相依。

  就在離別的頭天晚上,參訪團中的一些臺胞到鄭州市區,打算品嘗特色小吃。在人民廣場,卻碰到為玉樹地震災區募捐的祈福活動。現場點點燭光,成了閃動在臺胞們眼中的滴滴淚花,他們紛紛為災區的同胞捐款、祈福。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