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湖南行
字號:
袁隆平妙語對話兩岸記者 願送超級稻去臺灣

  時間:2006-12-04 13:55    來源: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面對兩岸記者,率直的袁隆平妙語連珠

袁隆平在實驗室向記者們展示超級稻幼苗

  台灣網11月24日長沙消息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曾提出的這個嚴峻問題早已有了答案。對於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人口的中國來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個婦孺皆知的名字。

  昨日,在湖南長沙的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素有“中國最著名農民”之稱的袁隆平手捧一把金黃稻穀,詼諧風趣的談吐傾倒了參加“兩岸新聞媒體湖南行”的記者們。

  “科研技術要保密,但要看對誰保密。內外有別,臺灣是同胞啊!”

  “我們的稻米好吃得很……三個女記者每人吃過三碗!”

  “我值一千零八個億那是數字,我拿不到一分錢,我只拿工資的!種水稻高興就好啦。”

  76歲的袁隆平憑著特有的直率與幽默讓兩岸記者在他的研究中心度過了一段分外愉快的時光。

  希望臺灣同胞吃上超級雜交稻

  湖南作為雜交水稻發源地,水稻種植一直處於國際領先水準。袁隆平在這裡已經成功實現了第一期畝産七百公斤和第二期畝産八百公斤超級稻目標,目前正向第三期畝産九百公斤目標衝刺。

     “如果把超級雜交稻送到臺灣去種植,産量絕對很高。臺灣海洋性氣候條件非常好,北回歸線從島上穿過,四季如春,發展農業特別有利。在湖南高産的稻米,到了臺灣産量一定會更大。”袁隆平自信地告訴兩岸記者。

  袁隆平曾經受邀到臺灣訪問交流,但執拗的老人家因為覺得“一個人去很孤獨”而錯過了機會。“去臺灣跟水稻界的朋友們交流學習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我們科技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了,明年有機會我一定要去臺灣。我最希望臺灣同胞能夠吃上雜交稻米,我們的米好得很呢!”

  袁隆平曾説過自己的個性是“自由”加“散漫”,面對兩岸記者,老人家回答問題時不需要任何思考時間,孩子氣十足。當有記者問到有沒有想過把辛苦得來的科研成果保密時,袁隆平回答:“那要看對哪些人保密啦,這個東西內外有別是不是?臺灣是我們的同胞,我們大家沒什麼可保密的,當然是分享成果啦。説老實話,我一點也不願保什麼密,我個性是這樣。”

  決不因追求産量而犧牲品質

  袁隆平的超級稻産量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準,這使有人曾對超級稻的品質産生了質疑。“較真”的袁隆平對此沒有一笑了之。“既要産量高,又要品質好,難度比較大,但我們是可以做到的。我們決不會為了産量而犧牲品質,我們的米好得很,如果條件允許,今天就想請你們吃我的超級雜交稻米呢。”

  説到這裡,袁隆平興致勃勃地給記者們講起了故事:有一次來自香港深圳的記者團到這裡採訪,袁隆平就請大家吃超級稻。結果四個女記者有三個吃了三碗飯,剩下一位吃了一碗。最後還有一位先生要把飯打包帶回去給家裏人吃。“香港深圳的女孩子很挑剔的,吃這麼多,就是因為我們的稻米品質好。”

  不是億萬富翁 種稻米開心就好

  作為第一個以種水稻登上富人榜的科學家,袁隆平的身價被評估為一千零八個億。提到這個問題時,他大笑著抬高了聲音:“那就是個數字啦,我沒有得到一分錢,我就拿我的工資。種稻米我開心就行了。他們都講我是什麼億萬富翁,我哪是什麼億萬富翁嘍,我吃得很簡單,穿的也很樸素,就是樸素大方,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呢?”

  接受採訪後,袁隆平帶著兩岸記者前往培育超級稻幼苗的實驗室。老人家大步流星,情緒高昂。一身西服也擋不住骨子裏硬朗率真的“著名農民”氣質。

  袁隆平曾説:我有70多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20多歲的肌肉。”如此看來,並非虛言。(李徽)

相關連結:

  袁隆平,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係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係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係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