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皮膚上的歷史 海南黎族文身文化成旅遊資源

時間:2010-01-12 13:09   來源:海南日報

  新華網海南頻道12月10日電(記者周正平 黃艷)今年70多歲的符小花,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甘什嶺檳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遊覽區的一名“超級員工”。她胖乎乎的臉上總是笑瞇瞇的,一見到遊客,就會豎起大拇指,高喊一聲“布隆”。

  “‘布隆’是黎族話,相當於漢語‘你好’的意思。”景區的導遊向記者介紹説。

  符小花的臉上和四肢,紋滿了藍黑色的線條和幾何形圖案,紋身的身體部位之多、圖案之豐富,即使是如今以紋身為時髦的青年,也自愧不如。

  按照黎族的傳統習俗,紋身是黎族婦女結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個程式,被稱為文身。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周偉民認為,黎族婦女文身的歷史,至今已延續了至少3000年。

  “紋身的工具是藤條上的刺,刺在身上很痛,但媽媽説,如果不紋身就嫁不出去了,所以再痛也要忍受。”符小花回憶説。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甘什嶺檳榔谷海南原住民文化遊覽區副總經理陳國東介紹説:“文身的黎族阿婆,現在是展現海南少數民族風情的重要旅遊資源,檳榔谷景區有近20位文身黎族阿婆,最年輕的60多歲,年紀最大的有80多歲了,她們是黎族人信仰的代表,也是黎族文化的象徵。”

  符小花在景區的主要工作是向遊客表演黎族織錦技藝,看得出來,符小花在景區特別有人緣,遊客見到她總喜歡來張闔影——記錄下符小花真誠的笑容和獨具魅力的文身。她一個月可以拿到大約800元的工資——在農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的保亭縣,這無疑是一份具有吸引力的工作。

  但是,受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黎族婦女文身的古老習俗逐漸消失。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文化宣傳處處長彭桂榮告訴記者,今天,黎族婦女文身的文化價值已經得到重新認識,各級政府正在採取行動保護黎族文身文化。

  2005年底,黎族文身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彭桂榮説:政府現在保護黎族文身文化,不是鼓勵黎族年青婦女再去文身,而是用文字、圖片和音像完整地保存記錄黎族婦女的文身資料,研究、繼承其中所包含的人類學和民俗學文化內涵,海南省已經組織出版了一批有關黎族文身文化的畫冊和專著。

  在政府的提倡和資助下,黎族文身的文化研究開始得到學者的重視。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周偉民和唐玲玲,用了多年時間,拍攝了2000多張黎族婦女文身照片,對黎族文身圖案進行了全面的收集和研究。周偉民認為,調查結果表明,黎族目前在世的文身婦女還有2000人左右,是環太平洋地區現存傳統文身人數最多的世居民族。

  黎族是我國人口超過百萬的少數民族之一,絕大多數生活在中國最南端的海南。直到上世紀50年代,海南中部山區的部分黎族同胞,仍然保留著母系氏族公社後期的社會形態,崇拜祖先、自然。

  黎族雖然沒有文字,但文身圖案記錄了黎族遠古的歷史和文化資訊,3000多年來,黎族文身的方式和圖案基本沒有變化,是人類史和民族史上較為罕見的文化遺傳現象。

  周偉民教授介紹説,黎族的民族特性都在文身圖案上得到了體現。黎族有5個支系,各個支系婦女文身按照祖先遺傳的圖案,互不相同,成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標誌,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圖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個祖先的、能不能通婚,因此,黎族聚集地區基本上沒有近親結婚生育的畸形兒。

  目前,有許多像符小花一樣,昔日閒居在家的黎族文身阿婆,隨著海南對少數民族風情旅遊資源開發的重視和遊客的青睞,受聘為各個景區的特殊員工。這些“最後的黎族文身女”,逐漸成為一張張獨具特色的海南民俗旅遊名片。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