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百年老宅:房屋檁子截面方形海南罕見

時間:2010-01-12 13:01   來源:海南日報

在鍾家老宅,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繪的裝飾畫面。墻楣的飛翔蝙蝠,寓意“福從天來”。 海南日報記者 李英挺 攝

  海南省海口市靈山鎮福同村有一座建於1911年初的老宅,是愛國進步人士鐘錦泉先生的故居。研究古代建築的專家認為,此處民居的特色在於,一是其梁架結構為“抬梁式”加“穿鬥式”,檁子截面幾乎都是方形,脊檁截面則是六角形;二是在門戶隔斷兩側、山墻和次間內側墻楣等位置,尚存大量清晰可辨的彩繪山水美景和花鳥蟲魚畫面。

  日前,海南日報記者接到讀者提供的線索之後,與海南大學閻根齊研究員一起前去採訪。從正門進去,正面是一座高兩層的小洋樓,村民鐘爾瓊告訴記者,那是以前的管家和傭人居住的地方;向左拐,可見鍾家的三進老宅子,自南向北,次第排開前堂、中堂和後寢,但後寢的大門沒有與中堂的對齊,而是往左偏移一些。“這是有意的錯位,寓意‘錯落有致’,也是一種佈局風格,能給人以獨特美感。”閻根齊解釋道。

  前堂、中堂和後寢的左右,是兩排廊廡,於是整座宅子便成了2個四合院的組合;後寢的後面還有一個1畝見方的後花園,種了很多香蕉和石榴樹,地上雜草叢生,兩邊的廊廡已顯得搖搖欲墜。

  在鍾家老宅,最引人注目的是彩繪的裝飾畫面,大門墻楣的卷冊、門楣上方隔斷的兩側、前堂的山墻和次間內側墻楣,隨處可見。畫面最豐富的彩繪在前堂山墻門楣,有人物,有花草,有松柏,有耕牛,有雄雞,有喜鵲,有松鼠,有鷹隼,有亭子,有廊橋,不一而足。閻根齊總結了這些景物的含義:主要反映了“樵漁耕讀”和“亭臺樓閣”2個主題,可見主人的高尚追求和美好嚮往。

  在中堂和後寢,內側山墻全是實木材質,閻根齊眼睛一亮,對記者説:“它們的梁架結構為北方常見的抬梁式和南方較多的穿鬥式的結合,這在海南是非常少見的;而且,檁子的截面除了脊檁(主梁)為六角形外,其餘的都是方形,這在海南也是罕見的。”

  據了解,老宅的主人名叫鐘錦泉,1867年生於福同村,1888年隨父鐘實卿到越南謀生,1907年至1908年間結識孫中山,他積極發動華僑籌款,購買軍火,運回國內支援革命。1911年春,鐘錦泉寄錢回家,讓族人修建了這座宅院,但他一直沒有回來。1960年,鐘錦泉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93歲。

  幫助打理老宅的鐘爾瓊説,鐘錦泉的後人大都住在法國和美國,也有一些定居海口,偶爾才回來看望一下,老宅子現在無人居住。(記者陳耿)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