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雲山在“2010博鰲國際旅遊論壇”上做主旨演講

時間:2010-03-22 11:36   來源:中國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

  在春意盎然的美好時節,我們相聚在中國最南端的濱海城市——三亞,參加2010博鰲國際旅遊論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這次論壇以“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旅遊文化産業的變革”為主題,研究旅遊和文化的關係,展望旅遊文化産業的發展前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大家知道,2008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給世界經濟帶來嚴重衝擊。面對危機和挑戰,國際社會積極應對,取得重要進展和成效。我們注意到,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過程中,旅遊業和文化産業表現不凡。就中國來説,2009年國內旅遊收入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國內出遊人數達19億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16.4%和11.1%;文化消費十分旺盛,文化産業逆勢上揚,增速超過GDP增速6個百分點。在現代經濟發展史上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每當物質生産衰退、經濟增長下滑時,以資源消耗低、就業機會多為特徵的旅遊業往往能展現優勢,以創意、知識為特徵的文化産業往往能呈現生機。我們還注意到,旅遊業和文化産業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協同性越來越強,旅遊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顯,文化與旅遊一體化發展趨勢成為拉動需求、實現經濟復蘇的內在要求,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在後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何更深刻地把握旅遊與文化的關係,推動旅遊業和文化産業實現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融合,需要我們共同研究和探索。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旅遊是一种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文化活動。一次難忘的旅遊,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文化之於旅遊的意義是多方面的。

  ——文化需求是旅遊的根本動因,旅遊過程實際上是文化的體驗和享受。出行旅遊有物質需求,但更深層的則是精神文化需求。在旅遊活動中,人們參觀歷史古跡、遊覽名山大川、體察風土人情,時刻都在觸摸文化脈搏、感知文化神韻、汲取文化營養。人們到北京,登長城、看故宮,就是在品味中華文化的悠久與醇厚。人們來海南,暢遊天涯海角,領略椰島風光,最令人回味的是天人合一的心靈感悟和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旅遊機構做過調查,旅遊者出行最大的動機,是為了獲得審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悅。旅遊作為一種綜合性、高品位的文化活動,其文化意義不言而喻。

  ——文化資源是旅遊的核心資源,旅遊的潛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旅遊資源多種多樣,但決定其品質的是文化。有了文化的內涵和底蘊,旅遊就會憑添無限魅力。中國有句古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説的就是文化對自然的輝映和昇華,文化賦予自然以生機和靈氣。從旅遊業的發展看,文化資源已經成為現代旅遊的第一資源,凡是旅遊吸引力、競爭力強的地方,都是有獨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

  ——文化環境是旅遊的基礎條件,旅遊品質的提升需要文明素養的支撐和保障。旅遊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互動,人的文明素養、社會文明程度,直接影響旅遊者的感受,關係旅遊目的地的聲譽。文化環境、社會秩序、服務品質,給人留下的印象有時比秀麗的風光還要深刻。很難想像,一個環境臟亂、治安混亂的地方,能夠成為吸引人的旅遊目的地。建設良好的文化環境、提高人們的文明素養,已經成為提升旅遊品質的基本條件,成為一個地方增強吸引力、提高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文化交流是旅遊的重要功能,旅遊的發展必然促進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溝通和交流。旅遊是跨時空的交往,是跨文化的交流。自古以來,旅遊就與文化的傳播相生相伴。每一個旅遊者,實際上是文化的傳播者,是促進溝通交流的文化使者。隨著現代交通條件的改善,旅遊在更大規模、更廣範圍展開,必然促使各種文化的互相融通,展示人類文明的多姿多彩,為世界文化發展帶來新的營養、增添新的活力,為各國人民加深了解、增進共識提供廣闊的平臺、架起友誼的橋梁。

  當今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經歷深刻變化,旅遊業也進入一個大調整大發展的時期,旅遊與文化呈現出深度融合、共生共進的發展趨勢。旅遊品牌與文化品牌有機融合,越來越成為吸引人們旅遊的動力;旅遊消費與文化消費有機融合,越來越成為拓寬旅遊市場的重要引擎;旅遊創新與文化創新有機融合,越來越成為推動産業升級、提升競爭力的戰略支點;旅遊産業與文化産業有機融合,越來越成為提升經濟效益、創造社會價值的重要源泉。可以説,旅遊與文化深度融合,是轉變旅遊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徑。

  為推動旅遊與文化的融合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實踐,在開發旅遊文化資源、培育主題旅遊文化項目、打造特色旅遊文化品牌等方面,創造了許多成功範例,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中國積極適應旅遊業變革的新趨勢,把加快旅遊文化産業發展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不斷探索旅遊文化發展的新途徑、新方式、新形態,旅遊和文化呈現出多層面、多領域融合的態勢,形成了旅遊産業和文化産業相得益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旅遊業、文化産業都面臨著加快發展步伐、加速轉型升級的重要課題,這為旅遊與文化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難得機遇。如何推動旅遊文化産業實現新的更大發展,我以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共同探索和研究。

  第一,推動旅遊文化産業發展,需要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市場機制起著基礎性作用,但政策導向、宏觀調控不可或缺。特別是要加快旅遊與文化融合的步伐,推動旅遊産業快速發展,更離不開政府在市場準入、財稅調節、投融資渠道等方面給予有力的扶持和推動。去年以來,中國政府相繼出臺了《文化産業振興規劃》、《關於促進文化與旅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在加強旅遊和文化相關部門合作、開發旅遊文化産品、創造旅遊文化環境、培育新的旅遊文化業態、加強旅遊文化的市場推廣,發展“紅色旅遊”,推動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措施,這將對旅遊與文化的進一步融合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二,推動旅遊文化産業發展,需要提升旅遊的文化品位。能不能在旅遊産品和服務中體現出更多文化內涵,直接決定著旅遊業的品質和前景。提升旅遊的層次,增強旅遊業的競爭力,關鍵是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高旅遊的文化含量。旅遊的文化品位是全方位的,體現在吃住行、遊購玩等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推動旅遊項目的文化創新,提升旅遊商品的文化創意,提高導遊的文化素養,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努力把提升文化內涵、體現人文關懷貫穿到旅遊的全過程。

  第三,推動旅遊文化産業發展,需要培育各具特色的旅遊文化品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樣式,各具特色、豐富多彩,體現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為發展各自的旅遊文化提供了獨特資源。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的,越有吸引力。體現文化特色,需要把握自己文化的內核所在、特質所在,以現代形式、大眾方式來詮釋和表達,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品牌項目和品牌活動。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文明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旅遊、繁榮旅遊文化的深厚基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展示中華文化鮮明特色,培育更多旅遊文化品牌,必將不斷擴大旅遊業的發展空間,為世界各國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創造條件。

  第四,推動旅遊文化産業發展,需要開發與保護並重、實現可持續發展。歷史遺跡、文化遺産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社會文明的瑰寶。在保護中開發、在利用中保護,是文化資源得以永續利用的基本前提。開發旅遊項目、設計旅遊活動,應當充分考慮文化資源的承載能力,做到合理、適度。旅遊依託文化,更要反哺文化。應當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上,促進旅遊發展和文化保護的良性迴圈。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早在1985年就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目前中國已有40處自然、文化遺産和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開發、有效利用,加強對文化遺産的保護,是我們一貫堅持的方針,也是推動旅遊文化産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第五,推動旅遊文化産業發展,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促進發展,合作才能共贏。旅遊資源的區域互補性、旅遊活動的空間連續性,決定了旅遊發展必須走開放合作的道路。在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大背景下,加強旅遊文化領域的開放合作,對於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入境遊、出境遊躍居世界前列,旅遊業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期”。我們主張,世界各國應當樹立開放的理念,積極創造條件,推動旅遊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實現旅遊要素流動的便利化。應當秉承合作的精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在産品開發、市場促銷、人員培訓和旅遊管理等方面,加強合作,在深化合作中實現互惠共贏。中國願加強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世界旅遊業理事會、亞太旅遊協會等國際組織以及各國政府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增加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和地區。今年5月1日,世界博覽會將在中國上海開幕,預計觀光人數達到創記錄的7000多萬。我們將全力為遊客提供熱情週到的服務,也希望以此為契機,加強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有力促進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旅遊文化産業的進一步發展。

  海南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自然條件獨特,文化特色鮮明,旅遊業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旅遊目的地。去年底,中國政府作出了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的重要決定,提出把海南建設成為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將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為海南探索旅遊和文化融合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和條件。我們相信,海南一定會發揮好中國旅遊業創新發展試驗區的作用,以世界眼光、戰略思維謀劃和推動旅遊文化發展,創新思維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創造更加豐富的旅遊文化産品,把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成為對外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