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南繁基地 中國種業矽谷

時間:2010-01-12 11:20   來源:新華網

袁隆平(中)等在海南“南繁”基地察看育種水稻的生長情況

  祖國的南海明珠:海南島——這裡是一片充滿陽光的神奇土地,四季都呈現著播種、耕耘與收穫的美景;天南地北的農技人員在這裡灑下汗水收穫成功的同時,不僅延長了寶貴的科研生命,更孕育了“南繁”精神。

  新華社記者 鄭瑋娜 攝

  中國有句古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農業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我國以佔世界7%的耕地,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穿衣問題。而這一舉世公認的歷史偉業,在某種意義上歸功於南繁育種,歸功於三亞的南繁育種基地的奉獻。迄今為止,新中國培育出的50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主要農作物生産用種完成6-7次更新換代,幾乎都是在三亞南繁基地完成的,三亞被我國南繁育種專家稱之為“中國種苗矽谷”。

  在三亞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三亞以其獨特的“天然大溫室”的熱帶氣候,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生態環境,“綠色基因庫”的天然優勢,孕育了共和國的南繁育種的輝煌業績。1956年9月,遼寧省農科院水稻所一行數人卷著簡單的行囊,不遠萬里,直奔海南,紮根三亞,研究選育優良水稻和玉米種子,自此,60年來,除了西藏、青海以外,先後有500多家來自祖國各地的南繁育種科研單位的30萬餘名農業科研人員匯聚天涯,從事南繁育種活動,育種面積達300余萬畝,用自己的青春熱血、聰明才智,譜寫新中國南繁育種的壯麗篇章。正是這塊深情的土地造就了聞名世界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甜瓜大王”吳明珠、“玉米大王”李登海等世界頂尖農業科學家。

  “是三亞天然大溫室成就了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説。1971年11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三亞南紅農場成功地培育出了“三係”雜交水稻;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他又成功地培育出了“兩係”雜交水稻。如今,雜交水稻在我國推廣種植面積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二分之一,産量佔全國的60%。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在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面積達30000多萬畝,每年增産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多萬人口,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世界育種史上一面光輝的旗幟。

  “沒有南繁,就沒有今天取得的科研成果,我對三亞很有感情……”這是“甜瓜大王”吳明珠的心語。在三亞南繁育種近40年來,她把青春熱血奉獻給了這塊土地,這塊熱土成就了她人生的追求。40年間,她先後在三亞的南繁育種基地裏培育出了西瓜、哈密瓜等數十個品種,其中芙蓉、含笑、綠寶石、哈密瓜品種,已在新疆、西北、華北各省得到推廣,年産值超億元;而金鳳凰、早佳8424、方老三等品種也成為海南的甜瓜主打品種,從此,她在擁有“西部瓜王”封號的同時,又增加“東部瓜王”的美稱。

  而被世人稱為“雜交玉米大王”的李登海,幾十年在三亞的南繁育種基地裏,于20世紀70年代末,選育出了第一個玉米雜交種掖單2號,首創了我國夏玉米畝産776.6公斤的最高紀錄,80年代後期,又育成了緊湊大穗型玉米雜交種掖單13號。目前,他培育出來的高産優質玉米品種10多個,種植面積佔全國的63.4%,其中玉米雜交種掖單13號種植面積達5000萬畝,種子銷售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讓美國玉米種子銷售商驚嘆:“要想讓世界玉米種子進入中國市場,必須聯合登海種子集團!”

  60年來,南繁大軍用他們的血汗澆灌著三亞這塊充滿神奇的土地,鑄就了共和國現代農業史上的里程碑。目前,三亞市科信局、三亞南繁科研院等有關單位,正在起草《海南國家南繁育種基地建設方案》,爭取通過省部共建和國家計劃單列,組建中國南繁科研院,建設4萬畝南繁科研基地和20萬畝種業繁制種産區,將基地建成國家南繁轉移的國際中心,將三亞的南繁基地打造成中國的“種業”矽谷。 (特約記者 梁路)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