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石培華解讀:如何理解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深刻內涵

時間:2010-02-22 08:21   來源:中國網

  繼國務院出臺《國務院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之後,又出臺了《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發展的若干意見》。短短一個月,連續出臺兩個重要文件,這意味著旅遊業新的發展春天真正來臨。究竟如何理解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深刻內涵呢?本文進行如下探討。

  一、從三個層次認識國際性,將旅遊作為改革開放的制高點

  説到國際旅遊島,一些人會産生一種誤解:難道海南國際旅遊島只是給外國人打造的?中國人不來旅遊嗎?當然不是這樣。對海南旅遊島國際性的認識,至少需要從三個層次來考量:第一層次,我們確實是要大力發展入境遊,打造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旅遊島,對其他國家的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在世界上有很強的競爭力,能夠吸引外國人,入境遊客,這樣一個國際化的概念。類似像巴厘島、夏威夷、加勒比海、地中海等,為世界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度假勝地。第二層次,就是按國際標準來建設,為中國人提供一個國際化的旅遊度假地,所以她也是為中國人打造的,但是按國際標準建造的。第三層次是中國人可以從這裡走出去,去進行國際旅遊,如南海旅遊,海洋旅遊,作為出境遊的橋頭堡,開發成出境遊的一個新基地,海南可以成為中國出境旅遊,特別是海洋郵輪旅遊的母港基地。中國人出國旅遊,為什麼一定要從北京、上海或廣州這樣的大都市坐飛機走呢?從海南乘坐郵輪出發,一樣可以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和時尚。

  在編制海南國際旅遊島規劃時,我們需要樹立這樣一個全方位的國際化概念,認識海南旅遊島國際性的多層次性和豐富性。建議在以後海南國際旅遊島規劃和建設中,要充分體現這三個層次的內涵。

  二、打開中國國際化的新大門,開闢南海旅遊新時代。

  對海南旅遊島國際化的認識應該站在什麼樣的高度呢?

  在中國國際化的進程中,有這樣幾扇標誌性的大門:北京是一扇紅色大門,因為她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國事外交的中心地;上海是金色大門,她是中國的金融中心,開啟經濟主動脈,融匯中國與世界的經濟交往,是未來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香港、廣東是彩色大門,改革開放初期它引領了時代潮流,是國際與國內交融的地方。站在這樣的高度和視角來看,那麼海南可以説是新時期我國國際化的新標誌,就是第四道大門---綠色大門,像博鰲論壇、綠色外交,博鰲可以説是中國綠色外交的典範,在這麼一個優美、休閒的地方搭建一個談論經濟發展的平臺,探討一大堆世界發展的問題。因為綠色,生態,大家聚到這裡來。所以這是一道新的綠色的國際化大門。

  把海南放在一個與北京、上海、廣東珠三角相當這樣一個地位來看,她打開了一扇綠色的大門,構建了一個綠色外交的平臺,構建了一個國際休閒的、面向國際、服務世界的旅遊基地。海南國際旅遊島應當要站在與北京、上海等相比肩的一個位置上。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崛起,國際影響力在增大,做大海南這個綠色的國際化大門,對彰顯中國和平發展和友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有利於人們從新的角度了解、認識和更加接納中國。走出中南海的外交場面體現了一個更加開放成熟的大國風采。我們都會想到這樣一個感人畫面:當中國領導人在海邊接待外國元首時,那是一幅什麼樣和諧的場景。正是這種力量,使得博鰲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成為影響世界的大舞臺。

  為此,我們建議將海南建成一個國際樞紐港、國際郵輪的母港,成為我們國家國際旅遊的集散中心,呼籲國家在航運、航空等方面給予支援,加大扶持力度,建成一個像北京、上海那樣的國際樞紐港,全國的旅遊批發中心,把旅遊線路批發到各省,完善到各省的航線密度等,建立全國性的旅遊服務集散中心,成為旅遊批發的總部。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以海南島為依託加快發展南海旅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南海和平發展的重要內容,可以作為南海旅遊的總部基地。建議要大力發展郵輪旅遊,啟動西沙旅遊;大力發展一些海上的運動等。

  鋻於此,海南需要進一步發揮經濟特區優勢,在旅遊業對外開放和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全國旅遊管理體制機制綜合配套改革,使旅遊産品、設施和服務等方面同國際慣例和國際標準全面接軌,為全國旅遊業發展提供示範。要實施更加開放便利的出入境政策。深化航權開放試點,進一步拓寬中途分程權適用範圍。鼓勵國內外航空公司開闢海南航線。嘗試特色旅遊項目,不斷創新旅遊業態,豐富旅遊産品。積極穩妥地發展高爾夫産業。開發開放西沙旅遊,有序進行無居民島嶼旅遊開發。培育郵輪産業發展。加強與泛珠三角區域、港澳臺和東南亞旅遊合作,加快旅遊市場一體化建設。要鼓勵國內外有實力的旅行社到海南設立分支機構,在國外主要旅遊客源地設立旅遊推介的分銷機構,形成客源市場、目的地市場經營一體化。推動海南航空、旅遊企業在臺灣地區設立辦事處。整合優化旅遊資源配置,大力培育和推薦旅遊上市資源等。

  同時,為了體現綠色島、和諧島的特點,建議在全島大力推進旅遊節能減排和迴圈經濟,率先在全國創建綠色旅遊示範區。

  三、中國區域戰略的典型縮影,打造各具特色的旅遊板塊

  我國的區域戰略劃分為三大地帶:西部、中部、東部。東部要率先實現現代化、西部要進行大開發、中部要崛起。非常巧合的是,海南全版地濃縮了我國區域經濟的格局.海南也要研究東部如何率先國際化,進行國際化改造;中部山區要崛起,西部要儘快實現突破。

  海南旅遊業發展不均衡,目前可以説國際旅遊島只建設了1/3,也就是東部,如何實現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是海南旅遊率先要考慮的戰略問題,也是真正建成國際旅遊島的難點所在。所以要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看海南島的建設,站在國家戰略的平臺上去構建海南的區域大發展的戰略。

  我們提出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是借助北部灣戰略推動西部大開發,儘快推進海灣的西岸整體開發,跟雷州半島、廣西加強區域合作,打造海南西線旅遊;將中部打造成國家公園,充分發揮熱帶雨林等生態優勢,全面整合資源,建設成為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國家公園;東部的關鍵是提升開發水準,進行國際化改造。按照“南北帶動,兩翼推進,發展周邊,扶持中間”的要求,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省東西南北中要良性互動、打造共同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以東中西三條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為主軸,形成南起三亞北至海口,經陵水、萬寧、瓊海、文昌的東部椰樹海岸;經樂東、東方、昌江、儋州、臨高、澄邁的西部金色海岸;經保亭、五指山、白沙、瓊中、屯昌、定安的中部原生態旅遊帶,形成東中西並舉、山海互補的旅遊新格局。壯大以三亞為中心的瓊南旅遊灣、以海口為中心的瓊北旅遊圈、以儋州為中心的瓊西旅遊帶、以瓊海為中心的瓊東旅遊區和以五指山為中心的瓊中旅遊區五大旅遊板塊。

  二是在海南,要針對經濟欠發達、農村貧困的現狀,抓住農墾改革和新農村建設的機遇,建議以旅遊為統籌,在全國率先推進統籌城鄉和旅遊的綜合改革,按照“大區小鎮、大城小村”的思路,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度假群落、專業化旅遊城市和國際化休閒旅遊度假區。

  三是為促進全島區域整體開發,建議加強四方面基礎設施建設: 在現有機場佈局基礎上,在儋州等地增加支線機場佈局;加快推進粵海鐵路建設;加快覆蓋全島的自駕車旅遊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和提升三亞郵輪母港功能,在海口、儋州等地規劃建設郵輪母港和碼頭,並規劃修建一批遊艇基地。

  海南是我國旅遊業發展的排頭兵和風向標。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偉大實踐,將使海南旅遊業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國際吸引力和開放相容力,使海南成為國內對外開放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的經驗,也將為全國旅遊業體制機制改革提供啟示,對推進中國旅遊業的轉型升級進程,為中國邁向世界旅遊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對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充滿期待和祝福!

  作者:中國旅遊研究院 石培華 于靖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