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河南省文化概況

時間:2011-04-01 16:06   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網

  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力量。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我們積極適應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新趨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引領先進文化建設,以文化資源為依託,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全面繁榮文化事業、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加快推進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

  中原文化

  中原是所有中華兒女心靈上的故鄉,中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原崛起進程的不斷加快,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煥發出勃勃生機和迷人魅力,在海內外的傳播和影響也進一步擴大,河南已經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文化大省。

  中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原文化既是一個歷史概念,也是一個空間概念。根據中原文化內容的特色,大體可以概括為史前文化、神龍文化、政治文化、聖賢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醫學文化、漢字文化、詩文文化、宗教文化、戲曲文化、民俗文化、武術文化、姓氏文化等18種文化。總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經典,是一種典型的“聖”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這種獨特的魅力,使其在中華文明史上書寫了燦爛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點鮮明、作用獨特

  中原文化具有五個主要特點: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創性,三是包容性,四是開放性,五是基礎性。中原文化的顯著特性,決定了中原文化對於歷史進程的推動,對於中華文明的形成,對於民族精神的傳承,對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都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一是認識作用,中原文化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縮影,反映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軌跡,折射著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二是引領作用,中原文化以其文化理想引領著東方文明的進程;三是推動作用,中原文化産生的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四是支撐作用,中原文化具有對中華民族共同精神的維繫、智慧成果的傳承功能;五是凝聚作用,中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在促進民族的偉大復興中發揮著聚合作用。歷史上河南之所以能夠長期成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中華崛起的高地,與根深葉茂的繁榮文化是分不開的。

  文化事業

  堅持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相統一、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共發展,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加大公益性文化資源整合力度,積極構建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省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文化服務力明顯提升

  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室)、文化資訊資源共用、農村電影放映、流動舞臺配送、文化下鄉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設走在全國前列,擁有全國最大的省級有線電視網路,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7%和96.87%,有效解決了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問題。中國文字博物館、殷墟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鶴壁文化藝術中心、安陽文化中心等一大批高品位文化場館興建和開放,河南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歡樂中原”廣場文化活動觀眾達2000多萬人,成為河南歷年來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廣場文化活動。全省現有公共圖書館136個,博物館78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204個,文化站2000多個,農村集鎮文化中心1423個,電影發行公司132個,城鎮電影院477個,初步形成了縣(市)圖書館、群藝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站)、村文化大院(文化室)等多層次的基礎文化設施網路體系。全省有“全國文化先進縣”18個、“全國民間藝術之鄉”16個、“省級文化先進縣”40個、“河南省民間藝術之鄉”69個以及“全國文化先進社區” 13個、“全國特色文化廣場”5個,基層文化建設和農村文化工作全面鋪開。

  文化吸引力顯著增強

  河南是戲劇大省,有豫劇、曲劇、越調三大劇種以及蒲劇、墜劇、宛梆等20多個小劇種活躍在城鄉舞臺上。隨著文化精品工程的深入實施,豫劇《香魂女》、《程嬰救孤》、《常香玉》等劇目連續三屆分別獲得中國藝術節最高獎——文華大獎;《程嬰救孤》、《風中少林》、《鍘刀下的紅梅》等劇目連續三年分別獲得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舞臺藝術雙“三連冠”的獲得,在全國獨樹一幟,使河南舞臺藝術在全國的地位日益提高。豫劇《程嬰救孤》、舞劇《風中少林》、戲曲電影藝術片《村官李天成》、電視劇《快樂星球》等獲得全國第十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河南戲劇界涌現出很多藝術名家,如“人民藝術家”常香玉、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越調表演藝術家申鳳梅等。全省現有中等藝術學校18所,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04個,年均演出5萬多場,其中到農村演出4萬多場。

   文化影響力不斷擴大

  “潮涌中原”、“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等大型主題宣傳活動唱響了加快發展的主旋律;“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天津行”、“中俄友誼之旅?中國行”河南採訪、“網上看河南”等大型活動規模大、聲勢大、影響大,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河南開放、崛起的新形象,掀起了強勁的“河南風”;繼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打出黃帝文化品牌之後,丁亥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巨大成功,進一步打響了黃帝文化品牌,使其逐步成為推動全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發展、實現新跨越的重要力量。全年開展對外文化交流100多項,涉及世界五大洲和港澳臺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承辦了“藝海流金中原之旅”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少林寺武僧團參加了俄羅斯中國年開幕式,豫劇《程嬰救孤》先後赴港、澳、臺等地區演出,鄭州市雜技團赴美國表演等活動,進一步弘揚了中原文化、擴大了河南的影響。

   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紮實推進

  作為文化資源大省,河南文物古跡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現有各類文物點約3萬處。堅持市場化發展、多元化開發、多形式發展,高度重視並紮實做好文化遺産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嵩山歷史建築群已被確定為中國2009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項目;河南博物院《殷墟珍寶展》等9個陳列展覽分別獲得特別獎、優秀陳列獎、最佳內容獎、最佳綜合效益獎等8個獎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管理工作穩步推進,初步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體系,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2個(2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148個。2007年度,河南“許昌靈井舊石器遺址”等五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佔據半壁江山。

  文化産業

  堅持把繁榮發展文化産業作為建設文化強省的重要支柱,以傳媒出版、文博會展、文化旅遊、功夫娛樂、影視動漫、戲曲演藝、書法繪畫、網路創意等優勢文化産業為突破口,以打造文化品牌為首要任務,以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産品為基礎工作,以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為關鍵環節,以促進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為重大舉措,開發創作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黃河文化品牌、中原文化品牌,形成了一批在國內有實力、在國際有影響的中原影視産業基地、中原報業産業基地、中原出版産業基地、中原娛樂産業基地。2007年,全省文化産業增加值突破450億元,近三年翻了兩番多。

  演藝業成為生機勃勃的文化産業增長點

  河南演藝歷史悠久,演藝資源豐富,發展演藝業條件優越、市場廣闊。我們注重發揮比較優勢,不斷明確演藝業發展的出發點,尋找演藝與市場的結合點,激發演藝團體闖市場的興奮點,擴大演藝業與旅遊業的共生點,把握演藝業改革發展的著力點,找準黨委、政府工作的立足點,抓住演藝業發展的關鍵點,並把這七“點”連成一“線”作為河南推進演藝業改革發展的工作主線,初步探索出一條政府主導、文旅聯姻、企業經營、市場運作、依法管理、競爭發展的路子,有力推動了全省演藝業更好更快發展。《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等實景演出成為河南文化旅遊的知名品牌。白雲山旅遊景區通過開展民俗風情演出,開封清明上河園通過演繹宋文化歷史故事,不斷豐富旅遊內涵,既增加了經濟收益,又展示了中原文化。2007年,全省文化市場經營單位達到2.5萬餘家、其中演出經紀機構103家,從業人員近30萬人,年營業額突破50億元。

  出版業成為文化産業的主力軍

  通過高度重視、加強扶持,深化改革、增強活力,提高品質、多出精品,加強管理、促進繁榮,勤奮好學、優化素質,河南出版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越做越優、越做越長。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圖書出版社12家,報紙出版單位123家,期刊出版單位242家,電子音像出版社4家,網路出版單位3家。標誌性出版工程《中原文化大典》基本完工;在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評選中,全省有9種出版物獲獎,1家出版社獲優秀出版單位獎;有1種圖書榮獲第十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鄭州)印刷包裝産品博覽會;獲得了第十八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的承辦權。河南有11種期刊列入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銷售與市場》雜誌成功在美國上市,成為“中國行銷第一刊”;《小櫻桃漫畫》成為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原創漫畫圖書。2007年,中原出版傳媒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成立,標誌著我省出版界沿用了50餘年的傳統出版體制徹底塵封,全新的企業化經營管理體制正式啟動,全年主營業務收入52.31億元,位居全省百強企業17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營業務收入為11.89億元,位居全國省級黨報前列。

  影視産業不斷發展壯大

  影視産業堅持改革體制機制、轉變經營方式、開拓題材品種、逐步做大做強,正日益成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支撐。河南文化影視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不僅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還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公司以奧斯卡電影院線為依託,在上海、西安、海口等城市建設了10余座奧斯卡五星級影城,初步形成植根鄭州、西安,輻射全國的電影放映網路,排名位居全國第9位。河南天樂動畫影視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為全省第一家三維動畫公司,公司拍攝的原創動漫電視連續劇《獨腳樂園》已在國內外許多電視媒體播出,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2007年優秀動畫片”。

  農村文化産業闖市場打品牌

  按照有一個好的發展思路、一批好的文化品牌、一支好的從業隊伍、一批好的藝術作品、一套好的經營方式的要求,重點在提高品位、打響品牌、勇闖市場上下功夫,形成了人人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潮。全省現有文化産業示範村30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全面啟動,已建成3800個。在全國著名的“魔術之鄉”寶豐縣,由民間演出團體組成的演藝集團公司正式掛牌運營,成為河南省第一家縣級演藝集團公司,全年演出40多萬場(次),演出收入突破4億元,被中宣部、文化部稱為“寶豐現象”。民權縣王公莊村農民靠畫虎畫出了一個新産業、畫出了一個新農村、畫出了一片新天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畫虎村”。2008年農曆大年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同志給“畫虎村”的農民畫家們親筆回信,勉勵大家不畏困難、勇於創新,不斷繪就新的畫圖。並隨信賦詩一首,“荷鋤也可弄丹青,不描花草畫虎雄。潑墨豈只為鬥米,虎虎生風長精神。”高度讚揚了王公莊村農民的文化創造活力。

  文化體制改革

  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以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本著精心謀劃、抓好試點、積極穩妥、兼顧各方、促進發展的原則,堅持三創新、實現三突破,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起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運作機制。

  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實現突破

  以政事分開、政企分開、管辦分離為方向,把行政管理的重點轉移到政策調節、宏觀調控、規劃引導和市場監管等公共服務職能上,逐步實現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從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從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進行社會管理轉變。全省出版行業從出版管理部門中剝離出來,組建了中原出版傳媒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實現了管辦分離。

   公益性文化單位內部改革紮實有效

  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通過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幹部制度、勞動人事制度、分配製度三項制度改革,形成幹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競爭和管理機制,充分地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

   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深入推進

  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儘快“脫胎換骨”,脫事業性質之胎、脫政府包養之胎,換弱不禁風之骨、換沒有自生能力之骨,打造了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骨幹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河南文化産業的“航空母艦”。省定31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絕大多數完成轉企改制或清産核資, 8家文化單位完成“事轉企”改革。商丘以市豫劇院和宋城影劇院為主體、整合19家文化企事業單位組建了商丘演藝集團,採取“集團+經紀人+市場”的經營模式,激發了演藝人員創作、演出活力,演出場次和收入均大幅上升。

  文化領域所有制結構調整不斷深化

  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鼓勵和支援非公有制資本進入非特殊性的文化領域。引進省外民營資本與河南企業資本相結合組建文化演藝公司,推出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成為文化演藝産業的一道亮麗風景。2007年,河南成功舉辦首屆中原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中原國際動漫節等文化招商活動,簽訂合同項目133個,投資總額282億元,到位資金33億元。

  文化創新碩果纍纍

  堅持以內容創新為著力點、形式創新為關鍵點、業態創新為切入點,把創新貫穿到文化創作、生産、服務全過程,使各種門類的藝術不僅具有時代特色,還具有鮮明個性,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省文化産業重點項目、大型古裝電視連續劇《少林寺傳奇》第一部45集播出後反響良好,第二部正在拍攝中。河南電視臺名牌欄目《梨園春》,以演唱比賽、打擂臺的新形式弘揚民族戲曲的優良傳統,不僅第4次榮獲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大獎--優秀欄目獎,還遠赴委內瑞拉、墨西哥、巴西等國演出,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愛。

  精神文明建設

  全省宣傳思想戰線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統籌謀劃、真抓實幹,理論武裝、正面宣傳、思想道德建設、精神文明創建等各方面工作整體推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中原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援和精神動力。

  理論武裝工作卓有成效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黨員、教育人民,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美好前景凝聚人心、強基固本,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進一步鞏固了廣大幹部群眾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認真開展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六個一”活動,即辦好一個研討班、組織一個報告團、開展一個宣講月、用好一個教育網、形成一個宣傳潮、開好一次民主生活會,先後舉辦了6期省委中心組學習研討班、8期市廳級幹部輪訓班、3期基層幹部示範培訓班,組織3個專題報告團到全省各地巡迴報告,在全省迅速興起了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的高潮。

  宣傳輿論健康向上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精心組織廣大媒體分赴18個省轄市對全省黨員幹部群眾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情況和經驗及時報道,積極開展“堅持科學發展、加快中原崛起”和“科學發展、共建和諧”大型主題宣傳活動,認真做好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河南、第二屆中博會等重大活動的宣傳報道。大力弘揚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廣泛宣傳創業精神、搶險救援精神、抗擊雨雪冰凍災害精神,在全社會形成輿論強勢。2007年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報道河南的稿件達17582篇,在全國産生了廣泛影響。

  思想道德建設亮點頻現

  堅持用教育來提升、用實踐來推動、用法紀來制約、用典型來示範、用輿論來引導,抓住黨員幹部、青少年兩個重點群體和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四個重要環節,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為中原崛起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開展“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主題道德教育實踐活動,舉辦第二屆河南省公民道德論壇,表彰“河南省十大道德楷模”,命名第三批10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

  廣泛開展“道德規範進萬家、誠實守信萬人行”活動,深入開展青少年“倫理、生理、心理”三理教育活動,積極開展外出務工人員“為當地做貢獻、為河南添光彩”活動,大力開展“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入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景區“雙創”活動,精心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全面啟動“熱情迎奧運、文明我先行”活動,中央文明辦組織中央媒體作了重點報道。目前,全省已有3個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27個全國文明村鎮。

編輯:吳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