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河 南 簡 介

時間:2011-04-01 16:02   來源:河南省統計局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現今河南大部分地區屬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稱。

  河南界于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連陜西,南臨湖北,呈望北向南、承東啟西之勢。河南地理位置優越,古時即為驛道、漕運必經之地,商賈雲集之所。今天,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部署,更加凸顯了河南獨特的區位優勢。全省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居全國各省區市第17位,佔全國總面積的1.73%。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佈;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別佔總面積的55.7%、26.6%、17.7%。靈寶市境內的老鴉岔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處在固始縣淮河出省處,僅23.2米。2007年,全省耕地面積11889萬畝,每人平均耕地1.21畝。

  河南大部分地處暖溫帶,南部跨亞熱帶,屬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同時還具有自東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氣候過渡的特徵,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複雜多樣和氣象災害頻繁的特點。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氣溫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時,全年無霜期189~240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河南地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內河流大多發源於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山區,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全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05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準的五分之一。全省現有林業用地7053.03萬畝,森林覆蓋率17.32%,林木覆蓋率23.77%。全省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35個,總面積1135.4萬畝。濕地面積1663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6.6%。全省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公園達94處,已知陸生脊椎野生動物520種、佔全國總數的23.9%,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90種。

  河南地層齊全,地質構造複雜,礦産資源豐富,是全國礦産資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産127種(含亞礦種為158種)。其中,探明儲量的75種;已開發利用的86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産資源中,居全國首位的有8種,居前3位的有19種,居前5位的有26種。煤、鋁、鉬、金、石油、天然氣、天然鹼、螢石、耐火粘土等儲量較大,其中石油保有儲量居全國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氣居第17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文物古跡眾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著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臺周公測景臺;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有“中國第一名剎”嵩山少林寺和聞名中外的相國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9處。洛陽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自古以來,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風流人物燦若群星。如古代哲學家、思想家老子、莊子、墨子、韓非、程頤、程灝,政治家、軍事家姜子牙、商鞅、蘇秦、李斯、劉秀、張良、司馬懿、岳飛,科學家、醫學家張衡、張仲景、僧一行,文學家、藝術家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司馬光、褚遂良、吳道子,佛學家玄奘等,還有現當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鴻昌、吳煥先、楊靖宇,革命先輩鄧穎超、彭雪楓、許世友,“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等。

  河南既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觀薈萃之地,山川壯美,風光秀麗,融南秀北雄于一體。全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8處,省級23處。鄭州的嵩山,洛陽的龍門山、白雲山,信陽的雞公山,焦作的雲臺山,濟源的王屋山,平頂山的石人山,安陽的太行大峽谷,南陽的寶天曼、老界嶺,鶴壁的雲夢山,駐馬店的嵖岈山等均屬山水奇觀;黃河自西向東流經河南,出三門峽後經小浪底流入黃淮平原,鄭州至開封段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懸河的獨特自然景觀。鄭汴洛沿黃“三點一線”和南太行景區成為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伏牛山生態旅遊整體開發全面啟動。紅色旅遊迅速發展,全省共有紅色旅遊景區26家,擁有駐馬店確山縣竹溝革命紀念館、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陽桐柏英雄紀念館、鄭州二七紀念堂等4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新開發的工業旅遊、農業旅遊項目,也令海內外遊客流連忘返。

  河南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2009年底總人口996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758萬人,佔37.7%,農村人口6209萬人,佔62.3%。全省常住人口9487萬人。全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68人。河南是全國散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分,138.91萬人,其中回族119.69萬人,居全國第三位。全省有3個民族區、21個民族鄉(鎮)、863個民族聚居村,少數民族萬人以上的縣(市、區)48 個。

  河南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商丘、信陽、週口、駐馬店等17個省轄市、濟源市1個省直管市,20個縣級市,88個縣,50個市轄區,1892個鄉鎮,464個街道辦事處,3404個社區居委會,47556個村委會。

  2007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5058.07億元,居全國第五位,比上年增長14.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3.0個百分點。每人平均生産總值突破2000美元,比上年增長13.8%,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産業結構為15.7:55.0:29.3,二三産業比重達到84.3%,呈現出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顯著特徵。

  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明顯提高。財政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全省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61.5億元,居全國第八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868.4億元,居全國第五位。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1.0%;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852元,實際增長12.2%。城鄉居民收入連續兩年保持雙雙兩位數增長、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居民收入的良好格局,人民群眾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得到較多實惠。

  經濟發展的後勁更加充足。固定資産投資持續快速增長,2007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8010.11億元,比上年增長35.6%。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食品、化工、機械、紡織、建材、電子等河南優勢産業投資增長較快。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完成1526.66億元,農業、水利、環保、教育、文化等薄弱環節投資得到明顯加強。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重大項目建成或開工,進一步夯實了河南經濟發展基礎。

編輯:吳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