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河北文化寶島行”民間工藝展演

時間:2010-08-26 16:27   來源:長城網

  河北省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蔚縣剪紙、衡水內畫、大名草編、 中國畫、書法、永清秸稈扎刻、武強木版年畫、辛集面塑、安新蘆葦畫等民間藝術品種在文藝演出現場進行現場表演,向花蓮觀眾展示河北的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方式注重展示內容的藝術性、觀賞性、趣味性、互動性;觀眾可在工藝師的指導下親自參加學習製作。

  一、河北民間工藝品種和表演工藝師簡介

  1、蔚縣剪紙

  蔚縣剪紙又稱窗花,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蔚縣剪紙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陽結合,用多色點染彩繪。其主要工藝工序為設計底樣、撒粉子、熏樣、訂活兒、悶活兒、刻製、點染上色、揭活兒等。剪紙題材以戲曲人物、花卉、臉譜為主。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色彩濃艷對比強烈,裝飾性強,民間民俗風味濃郁,且富有節律韻味,在民間剪紙領域獨樹一幟。

  表演者:高佃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衡水內畫

  衡水內畫以玻璃、水晶、琥珀等為壺坯,把國畫的皴、擦、染、點、勾、撕等技法引入內畫,在瓶內反手繪出細緻入微的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

  衡水內畫作品的特點是立意深邃,構圖嚴謹,線描技法豐富,設色協調精潤,書畫並茂,雅俗共賞,可謂“方寸之間,別有天地”,有“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勢”之説,深為人們所喜愛。

  表演者:劉恩昌,工藝美術師,鼻煙壺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3、安新蘆葦畫

  安新蘆葦畫是白洋淀特色旅遊工藝品之一,白洋淀所産蘆葦質地優良,素有“一淀水,一淀銀,一寸蘆葦一寸金”之美譽。

  安新蘆葦畫以白洋淀蘆葦的葉、桿、花穗等為原料,經藝人剪、燙、帖、潤等十幾道工序精心創作而成,由於採用了特殊處理工藝,故可長期保存,是純天然、純綠色、純手工製品。

  白洋淀蘆葦畫畫面本色天然,古樸典雅,花草魚蟲、人物建築、山水風景盡可展現,構圖簡潔,栩栩如生,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主要作品有《鍾馗》、《水鄉》、《古蓮花池》、《五福臨門》等。

  表演者:楊丙軍, 河北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

  4、大名草編

  “張莊劉村大道邊,男女老少編花籃”,這是在鄧麗君的祖籍河北邯鄲大名縣流傳的一首民謠。用麥莛、高粱莛、玉米皮、柳荊條、馬蓮草、蘆葦等編織的各種日用品、裝飾品、玩具等,曾在大名縣隨處可見。

  大名草編是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的傳統家庭手工藝,婦孺皆能,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貼盒等。

  現代草編麥草貼畫借鑒油畫、工筆畫等繪畫藝術的技法,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新開發出來的草編種類有草編服飾、草編屏風、草編成語故事畫等。

  表演者:王群英,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一級工藝美術師,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5、辛集面塑

  面塑是我國北方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它的形式起源於民間,宋代《夢梁錄》中曾記載有面塑用途廣泛。民間面塑是億萬勞動群眾寄託情感的民間藝術。

  面塑創作題材廣泛,表現內容多以人物、動物、昆蟲、瓜疏為主,其中田園系列作品,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表演者:王亮,藝名“蟈蟈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國家級工藝美術家,河北省民間工藝大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

編輯:薛白璐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