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時間:2009-12-14 18:09   來源:中國網

 

  

  老子生平

  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説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裏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一説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

  著作

  著《老子》又稱《道德經》。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 、乙本,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老子》成書于戰國前期,關於《老子》一書的作者,學術界爭論較大。韓非認為是老聃,司馬遷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後來很少有人從後説。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就是老聃。現存《老子》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最早。此外,還有許多版本流傳 。據統計,石刻14種,以唐太宗時虞世南校寫的石刻《老子》為最古,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 )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次之。唐寫本《老子》殘卷,散見於各地保存的敦煌經卷中,為數頗多。木刻以宋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為早,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有影印本。明《正統道藏》蒐集《道德經》本文及漢、魏、唐、宋、金、元、明注本,總計有41種之多。歷代解老、釋老者不下千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 :戰國末的韓非《解老 》、《 喻老 》;漢代河上公《 老子章句》;魏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何晏《老子道德論》 ;唐代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宋代道士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 》、王安石《 老子注》( 已佚 );明代焦竑《老子翼》;清代畢沅《老子道德經考異》;近現代有朱謙之《老子校釋》、高亨《老子正詁》、任繼愈《老子今譯》等。《老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它為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和儒家對立的道家學派。在國際上被譯成多種文字。

  道家哲學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説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説,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説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與道教。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故道家與道教常被混淆。

  基本觀點

  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作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作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內涵,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作秩序之無定限、無執著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基本上 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會理想,但對於社會責任的態度並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態度與存在定位。

  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後者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

  道教標榜老子與《道德經》,乃出於道教本身和三教對抗形勢的需要。因為道教的思想理論淵源“雜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經》中那樣的“道”來加以概括。而老子善攝生者無死地的長生思想以及傳説中老子的高壽(“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與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漢以後,老子被尊為聖哲,受人尊敬,漢初又與黃帝並列,合稱“黃老”,地位極高。復因“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位在孔子之上;“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似猶佛教之始祖。在三教對抗中,崇奉老子,有助於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歷代帝王對神化的老子,或立廟祀奉,或加尊號冊封,其中尤以唐代為甚。唐太宗詔稱“朕之本係出於柱史”,唐玄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其後一再加封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宋真宗繼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