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木柵動物園

時間:2008-12-18 12:11   來源:中國網

 

  簡介:

  臺北木柵動物園設立於1915年,原址在臺北的圓山,1986年遷至臺北市文山區 木柵(臺北市文山區116新光路二段30號),隸屬臺北市教育局。全園佔地約165公傾,號稱“亞洲最大的動物園”,園內包含8個戶外展示區、6個室內展示館、5個環境教育教學場所。整個園區被次生林山坡地所圍繞,是一處結合自然景觀形成具生態特色之休閒場所。
  臺北動物園最大的特色是展示環境的佈置上採用“地理生態展示法”,依照動物原先的生存環境加以佈置在新的環境內,使動物脫離鐵籠的束縛,有自由的活動空間,並創造出與動物原生地最接近的生活環境,使動物不必去改變其生活習性,也讓遊客更能了解動物。其內還有兒童遊樂場和野餐區,是一座具有教育、研究、保護及娛樂功能的動物園。
  園區室外有臺灣鄉土動物區、非洲動物區、沙漠動物區、澳洲動物區、蝴蝶公園、長臂猿島區、水鳥區、兒童動物區、亞洲熱帶雨林區、溫帶區等動物區;室內有夜行動物館、極地動物館、蝴蝶館、企鵝館、無尾熊館、昆蟲館、水族館等。已有各種動物300種3000隻左右,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珍奇異獸,令人眼界大開。所有欄舍皆自然化,利用鴻溝阻隔法,起伏不平的地形,使動物脫離樊籠的束縛,有更自由的活動空間。尤其在環境的佈置上,採取最進步的地理生態展示法,動物可擁有與其原生地極為類似的家,參觀者也可借此獲得完整的生態知識。亞洲熱帶雨林區為潮濕多雨的密林,裏面鎮園之寶有亞洲象、馬來貘、河口鱷魚、大蟒蛇、老虎、花豹等;溫帶區裏則有麋鹿、美洲野牛、河狸等許多瀕臨絕種的動物;惹人憐愛的樹袋熊居住在兒童動物區中,小企鵝則棲息在極地館溫帶林區中。遼闊的非洲動物區,有河馬、非洲象、犀牛等曠野動物漫步;以燈光控制環境的夜行動物館裏,棲息著褐林梟、白鼻心等夜行動物50余種;大鳥園裏則有鮮麗繽紛的世界異鳥,令人目不暇接。

  展區介紹:
  展區設置目前動物園展示區可分為戶外展示區及室內展示館。臺北動物園大門

  (一)室外展示區
  兒童動物園

  2004年11月開幕,是由原本的可愛動物區改建而成,係針對中、小學生的的自然教學而設,以埤塘、水田等濕地與郊野生態造景為主。由“田野生態展示區”、“本土農村生態展示區”、“農莊動物展示區”、“寵物主人教室”所組成,點出人類與動物間的密切關係,提供學童、家長與老師一處共同體驗與學習的空間。

  臺灣鄉土動物區
  展示臺灣的原生動物與棲息環境,展場模擬動物原生棲地的生態環境。知名動物有梅花鹿、臺灣黑熊、臺灣獼猴、臺灣山羌、臺灣野豬、白鼻心、赤腹松鼠、水獺、臺灣長鬃山羊、大冠鷲。展示20余種本土野生動物,以高比例的臺灣特有種與亞洲種著稱,其中不乏幾近絕跡的珍貴品種,如雲豹、藍腹鷴、梅花鹿等。
  亞洲熱帶雨林區
  1998年落成,模擬東南亞熱帶雨林的生態景觀,依展示動線規劃成河口生態、密林生態及林緣生態三大展示區,是島內首座兼具雨林景觀與活體動物的生態展示場。知名動物有鱷魚、猩猩、長臂猿、老虎等。
  大象:亞洲象林旺1954年入園,2003年2月26日過世,享年86歲。林旺的妻子馬蘭也是亞洲象,1952年入園,2002年10月14日過世,享年54歲。
  沙漠動物區
  以隨風搖曳的棕櫚樹模擬中東地區的熱帶沙漠環境,展示最具沙漠動物代表性的單峰駱駝及雙峰駱駝,另有劍角羚羊、弓角羚羊、阿拉伯直角羚羊。
  澳大利亞動物區
  展示澳大利亞特殊的生態環境和動物,本區栽種許多澳大利亞特有的桉樹,展示僅分佈在澳大利亞的大灰袋鼠及體型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的走禽——鴯鹋、食火雞。袋鼠更是本區最具特色的代表,展示種類多達六種。
  非洲動物區
  模擬非洲草原的生態環境,展示以中大型動物為主,大多數採混群展示,以鄰近水塘的樹蔭與灌叢來模擬東非莽原動物聚集的情境。本區展示動物中有數種列名于華盛頓公約,受國際貿易管制的瀕危珍稀物種,包括非洲象、斑馬、河馬、長頸鹿、犀牛、黑猩猩等。
  獅子:非洲獅 獅忠,原為英國皇家大馬戲團所豢養,1990年至臺灣巡迴演出時遭遺棄,隔年由臺北動物園所收留,在園期間長達16年,由於曾長期受過馬戲團訓練,性情溫馴聽話,2007年4月22日過世,享年26歲。

  溫帶動物區
  本區主要展示棲息于溫帶草原和森林中的動物,包括普氏野馬、美洲野牛、麋鹿、棕熊、亞洲黑熊、山獅、林曳、河狸、水獺、浣熊、小熊貓等。其中蒙古野馬、美洲野牛和麋鹿,都是早已在野外銷聲匿跡的大型動物。

  鳥園區
  位於動物園東南方,佔地約4公頃,包括鳥類形態區、雉類與珍禽區、鶴園、鸚鵡房、生態鳥園及水禽區,展示鳥類約140種。知名動物有紅鶴、鴕鳥等。

  水鳥觀察區:為一湖泊,用以吸引許多鳥類遷徙過境或定居。
  濕地生態園:有完整的濕地生態體系的展示。
  蟲蟲探索谷:為一天然的溪谷,適於觀察自然生態。
  (二)室內展示館
  兩棲爬蟲動物館
  館內設計分為濕地、熱帶雨林、溫帶森林和沙漠四大類,以不同的生態係展示各種兩棲爬蟲活體動物。除了模擬棲息地之外,館內還規劃了“演化”、“形態與構造”、“棲息環境”、“行為”、“生活史”、“多樣性”、“兩爬與人”、“保育”、“小心毒蛇”等主題的圖文教育及標本解説,並重視本土物種的典藏,推出一系列以臺灣為主題的特展。
  夜行動物館
  夜行動物館于1989年開放。利用光線控制營造黑夜的環境,使遊客能夠觀察欣賞到夜行性動物的生活。此館展示區共兩樓。一樓展示大廳可觀察貓頭鷹、絨鼠、巨水鼠、白鼻心、肆貓、蜜熊、浣熊等小型靈長類 及小型貓科動物,二樓則以軟骨魚、硬骨魚、兩生類、爬蟲類、鳥類、有袋類、貧齒目為主,二樓後半區尚有臺灣溪流原生種淡水魚及古代魚的展示。
  無尾熊館
  1999年8月由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庫倫賓保護區引進兩隻公樹袋熊(又名無尾熊、考拉),命名為哈雷和派翠克,母樹袋熊麗琪和夏娃于2001年9月來到臺北動物園,2003年10月,麗琪為動物園新添了一隻樹袋熊寶寶,命名為Q比(公),2004年10月又引進一對樹袋熊,分別是珍珠和Matty(公)。樹袋熊哈雷于2004年診斷出患有鼻癌(侵犯上顎骨、鼻中膈及鼻腔的軟骨及骨混合瘤),經獸醫建議于同年11月1日上午安樂死。
  企鵝館
  位於溫帶動物區,展示國王企鵝和黑腳企鵝,有量身訂制的房間和水池,以及完整的企鵝生態圖文解説。2001年9月,由園方培育出第一隻小企鵝,由民眾投票命名為黑麻糬。
  昆蟲館
  昆蟲館于2005年4月24日開幕。此館共有兩層樓,一樓包括網室生態區、食草栽培溫室、昆蟲未來館、昆蟲特展室,二樓則有序幕展示室、多媒體教室、臺灣區昆蟲、臺灣區溫室、夜行昆蟲區。
  熊貓館
  2008年建成,將迎接來自四川的大熊貓“團團”“圓圓”。

編輯:石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