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雙流”機場見證兩岸雙向交流新格局

時間:2008-12-23 14:36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2月23日消息 今天,是兩岸同胞值得記住的好日子——大熊貓“團團、圓圓”終於入臺。下午2時20分,隨著“接親”專機穿雲破霧離去,在“娘家人”的揮手告別間,這一對小傢夥的黑白身影,已經長久地留在成都雙流機場的停機坪上,成為海峽兩岸雙向交流新格局的又一見證。

  雙流,雙流,雙向交流,仔細品讀剛剛送走“團團、圓圓”的這座成都雙流機場,還真的是見證著2008年以來,海峽兩岸漸入佳境的雙向交流新格局。

  頻繁聽到雙流機場的名字,是在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之後,它似乎瞬間成為全球最忙碌、最感人的機場——送走受困遊客、轉運災區傷患、轉机救援隊伍、分發賑災物資……而海峽兩岸因地震而繫緊的手足親情,同胞大愛,更是在這一機場得到充分體現。

  5月15日晚,地震發生後僅3天,臺灣“中華航空”就首開人道救援包機,滿載臺灣同胞捐贈的首批賑災物資直飛成都,這一直飛,拉開了兩岸同胞攜手抗震救災的感人序幕,而雙流機場,就是見證者。

  5月16日晚,臺灣紅十字搜救隊22人降落在雙流機場,次日一早即奔赴重災區綿竹漢旺鎮參與救援。20日下午,臺灣紅十字醫療隊37人又抵達雙流機場,此前的臺灣紅十字搜救隊完成任務,搭乘同一班機返臺。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親往機場迎送,高度讚揚臺灣同胞援助四川災區的義舉。

  此後也是雙流機場,又陸續迎來臺灣救助人員和賑災物資,並送走受困地震災區2896名臺灣遊客中的最後一批……

  建築沒有語言,但建築也可以寄託並表達情感,面對震災,兩岸同胞一次次迎來送往間的感動,也許都體現在了成都雙流機場停機坪上“災害無情人有情、兩岸同胞骨肉親”的橫幅之內。

  如果説因汶川地震而形成的兩岸同胞“迎來送往”僅是個案,那麼2008年12月15日“三通”實現之後,兩岸雙向交流新格局的真正形成,成都雙流機場,依然是見證。

  11月6日,海基會與海協會在臺北會談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同意開通臺灣海峽南、北線空中雙向直達航路,成都正是大陸新增16個客運航點之一。12月19日,成都直飛臺灣的首航啟動儀式,就定格在這座已有60年曆史的雙流機場。

  而今天,熊貓“團團、圓圓”更是起了個大早,依依不捨離開雅安碧峰峽的家,一路奔波來到成都雙流機場,與有“植物界大熊貓”美譽的30株珙桐樹苗順利匯合。在停機坪上,大陸“娘家人”為它們舉辦了隆重的“送親”儀式,希望它們為臺灣同胞帶去歡樂和諧。

  下午2時許,“接親”專機載著“團團、圓圓”從雙流機場起飛,穿雲破霧飛向寶島新家,在“娘家人”的揮手告別之間,一對最可愛的小天使的黑白映畫,已經影印在成都雙流機場的停機坪上,這座始建於1938抗戰年代的機場,再次見證了海峽兩岸雙向交流史上一件盈滿和平意涵的大事。

  其實,同成都雙流機場一樣,隨著兩岸直接“三通”時代的到來,北京、上海、重慶、杭州等地越來越多的機場,均將擔負起兩岸“雙向交流”的重任。“三通”開啟了兩岸雙向交流的新格局,這些航空樞紐, 則全部是見證這一新格局的“雙流機場”,它們迎來臺胞,送去陸客,迎來新鮮美味水果,送去不盡的骨肉深情,實現的正是兩岸同胞常往常來,一家親的久違夢想。……  

  衷心祝願“團團、圓圓” 平安跨越那彎海峽,帶去歡樂,期待珙桐樹苗早日花開,香飄兩岸。(記者 鐘寶華)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