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小小蘑菇撐起富民增收大業

時間:2010-06-17 14:22   來源:華夏經緯網

  2006年秋季的一天,高安市臺屬劉志軍在福建省泉州打工期間,巧遇本村運輸戶劉能甫從家鄉高安筠陽街道左橋村拉運稻草到泉州,經交談了解,運輸戶劉能甫是為福建泉州種植蘑菇的大戶販運稻草來泉州的,得知情況後,臺屬劉志軍當即與廠家請假一天,跟隨劉能甫去拜訪種菇大戶,經過一天的交談了解到,種植蘑菇對高安來説,從氣候、原料等因素上都很適合且宜發展,於是劉志軍立即辭工與福建種菇大戶簽訂合同,引進菌種並請福建大戶到高安種植蘑菇。2007年4月份,臺屬劉志軍與福建客商投資5萬元興建高架大棚4隻,種植面積1120平方米,當季産菇達到1萬餘公斤,産值5萬餘元。在他的示範帶動和農民的參與下,到2007年底,高安市全市共興建菇棚300余個,發展種植面積28萬餘平方米。高安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為了進一步擴大蘑菇生産規模,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把蘑菇生産當作當今發展“一村一品”工作的主導産業來抓,研究制訂了發展規劃,明確了工作思路和重點,該市分管領導還組織各鄉鎮(街道、景區)領導到福建泉州等地實地調查、分析市場行情、收集資訊資料,到外開拓市場,目前已開拓了南昌、福建等省內外市場,為發展蘑菇産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小小蘑菇撐起了富民增收的大産業。

  一、高安市蘑菇産業的發展現狀

  到目前止,高安市共興建菇棚500余個,發展種植面積40余萬平方米。全市有一定規模的種植基地有4個:荷嶺鎮青宋種植基地,由新建、樂安和本地石腦客商共同投資300余萬元,興建高架大棚70個,佔地面積70畝,種植面積6萬平方米,以生産草菇和雙孢菇為主,目前江西省單個規模最大的蘑菇種植基地。藍坊鎮藍坊村種植基地,由福建客商和本地村幹部投資20余萬元,租用閒置的房子興建菇棚1萬平方米。筠陽街道種植基地,以臺屬劉志軍為代表,農戶分散建棚,目前共有南門、左橋、院背、茜頭4個村委會,共建棚60余個6萬平方米,有農戶30余戶參與,主要生産雙孢菇為主的生産基地。瑞州街道豪溪種植基地,由福建客商和本地資金進行捆綁結合成“經濟人”,採取由“經濟人”先投資建棚,然後由農戶競包菇棚的辦法進行推廣種植,分擔農戶生産風險。目前,已建好菇棚25個共2萬m2,全部落實了承包農戶,主要以生産雙孢菇為主的基地。

  現階段,高安市蘑菇種植逐步形成了三種種植模式,即:大戶種植模式,如荷嶺鎮青宋村種植基地和藍坊鎮藍坊村、獨城鎮鹿江村種植基地,其特點是由專業大戶投資興建,生産技術和銷售自行解決,雇用當地群眾參與生産,解決農村勞力就業,輻射和帶動當地農戶進行種植。散戶種植模式,如筠陽街道種植基地,其特點是由農戶自己出資建棚,聘請福建技術人員進行指導,購買對方菌種並委託銷售。此種種植模式優點是農民責任心強,便於管理,經濟效益較高,種植戶風險較低。風險共擔模式,如瑞州街道種植模式,其特點是“福建技術和銷售渠道+本地資本”捆綁結合成“經濟人”,由“經濟人”出資建好菇棚並提供菌種和各階段的技術服務,農戶競標承包菇棚,所生産的蘑菇由“經濟人” 最低收購價負責回收, “經濟人”在第一季回收蘑菇時扣除建棚成本,成本收回後,菇棚歸種植戶所有。此種模式的最大優點是極大地規避了群眾的建棚風險,深受種植戶歡迎。

  二、高安市發展蘑菇産業的優勢

  一是資源優勢。我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農作物種植面積大,牛、豬等畜牧養殖已形成規模,而大部分農作物秸稈及牛糞等均是栽培蘑菇的主要原料。據福建客商反映,我市目前是江西省稻草産量最多的縣(市)。目前,福建省每噸稻草的價格在600元以上,而在我市的價格則只有240元/噸左右,具有低成本的優勢。同時,在我市農村存在大量閒置空房,發展蘑菇産業,既可以使這些空房得到有效利用,又可以減少菇農的菇房建設費用,大大減低生産成本。二是勞動力優勢。蘑菇生産是典型的農村勞動密集型産業,從制種、接種、栽培、管理及采收加工等生産的各環節,基本上都是人工操作,且其生産又大多與農忙時節錯開,不誤農時,男女勞動力和健康的老年人都可以動手。我市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市,蘑菇産業的發展,給農村閒散勞動力提供了一個勤勞致富的好門路。三是地理優勢。由於受生産環境和生産成本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以福建、廣東等為主的蘑菇種植主要産區正在大規模實行“南菇北移”戰略,蘑菇産業、技術、人才正向北部擴散。而我市處於承接産業梯度轉移的前沿地帶,具有優先承接菇業轉移的優勢和條件,是外來資本和技術的“首選地”。

  三、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

  蘑菇的種植習慣是一年三季(兩季草菇、一季雙孢菇),草菇的季平均産量是5公斤/m2,市場價格為5元/公斤;雙孢菇的季平均産量是10公斤/m2,市場價格為6元/公斤。當前,蘑菇種植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磚式菇棚,其特點是使用壽命長,一般可達8—10年,但投入費用較高;一種是室外架子菇棚,其特點是使用壽命較短,一般為3—5年,但投入費用較低。無論是磚式菇棚還是室外架子菇棚,其菇棚建設都應預留同等面積的堆料場。一畝地(666m2)磚式大棚效益分析:菇棚佔地面積應為333 m2,按照每個菇棚8—10層的建設要求,扣除採菇通道外,1畝地可落實種菇面積約2000 m2。包括磚、竹木、稻草、牛糞、菌種、人工費等各種費用在內,福建省投入成本在24萬元左右,而我市由於原材料價格較為便宜,投入成本應在13萬元左右。根據測算,一年2000 m2蘑菇種植面積(1畝地)總産值可達22萬元(其中:兩季草菇的産量為2萬公斤,産值10萬元;一季平菇的産量為2萬公斤,産值為12萬元),扣除13萬元的成本費用,我市一畝地磚式菇棚的收益可達9萬元。一畝地(666m2)室外架子大棚的效益分析:福建省投入費用在16萬元左右,我市投入費用在11萬元左右。按照22萬元的産值計算,扣除成本,我市一畝地室外架子棚的收益可達11萬元,第一年即可收回菇棚建設成本。第2—10年,由於不需要再興建菇棚,只需要稻草牛糞、菌種、人工費用的投入(25元/m2),2000 m2的投入費用約為5萬元,因此,第二年及以後的收益更高,約為18萬元左右。據臺屬劉志軍反映,其所建8個室外架子菇棚(每個菇棚7層,單層40m2左右),投入資金約8萬元左右,單季蘑菇上市後,扣除建棚成本外,每個菇棚已産生5000元收益。

  (二)社會效益

  發展蘑菇産業,可為當地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可有效轉化稻草、牛糞等農業副産品,增加農業收益;可免費培訓當地農民,帶動群眾共同發展;下腳料可加工成蔬菜有機肥,提高附加值。而且,還可以延長相關産業鏈。目前,荷嶺鎮、藍坊鎮、獨城鎮、筠陽街道、瑞州街道逐步産生了三支臨時隊伍:打建菇棚隊伍;撿拾牛糞便、上料隊伍;販運、銷售稻草的隊伍。待蘑菇産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還將培植一支蘑菇收購、販運隊伍,擴大蘑菇的銷售渠道,服務産業發展。同時,蘑菇的整個生産過程不産生廢水、廢氣、廢渣,對人體、土地及氣候無毒無害,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規模較小,起步較晚。我市的蘑菇産業,僅是2006年下半年才開展,雖然通過大戶帶動和招商引資已興建幾個規模較大的生産基地,但尚處於發展起步階段,外商投資人員都還只是把高安作為其半成品産品的一個生産供應點。據了解,倘若要增加附加值而在我市興建一個蘑菇深加工廠,則我市蘑菇種植規模要達到500萬m2以上,而目前我市的生産規模僅僅只有40萬m2左右,兩者相距甚遠。

  二是技術力量單薄。一方面我市的蘑菇生産技術主要靠引進福建省技術人員進行“傳經送寶”,屬於“照搬照抄”的方式,沒有形成自己的技術特色,而且大多數現有種植戶都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另一方面,農業部門專門的技術人才稀缺,幾乎沒有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全市也未開展過蘑菇相關技術的培訓活動。

  三是品種較為單一。據了解,當前我市已上市或正在生産的菇類主要品種為雙孢菇和草菇,而珍稀菇類、反季節菇類等市場較好的菌類則鮮有涉足,品種較為單一。

  四是沒有相關的優惠配套政策。當前我市的蘑菇産業尚處於自我發展狀態,有如“星星之火”,需要各級、各部門從政策、技術、資訊、資金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

  五、幾點思考

  一是明確産業定位,增強推動力。建議市委、市政府抓住機遇,組織專門人員進行調查論證,並在此基礎上,把蘑菇産業列為我市繼蔬菜産業之後的又一重要支柱産業和“一市一品”的特色産業來抓,力爭用3—5年時間,使我市的蘑菇産業形成規模,做出優勢,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二是落實優惠舉措,增強發展力。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臺相關優惠舉措,解決蘑菇生産的建棚資金、物資、用地等方面的難題。對菇農建棚所需的用地,按照一般性臨時用地予以報批,並適當減免相關費用;對菇農在生産中遇到的資金難題,可與當前農村小額信貸掛鉤,並適當予以傾斜,實行優先辦理;對菇農在建棚中所需的竹木原料,林業部門應積極配合,減免相關規費,發放通行綠卡。同時,加大財政支援力度,由市財政列出專項資金,對新發展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種植戶予以適當獎勵或建棚補貼,調動農民的生産積極性。三是加快基地建設,培育龍頭,增強輻射力。以品種多樣化、菌種優良化、品質標準化、模式工廠化為重點,抓好現有三個種植基地尤其是荷嶺種植基地的建設,形成一個集制種、生産、加工、培訓為一體的示範點,增強輻射帶動力,培育蘑菇專業村,以規模促發展。四是加大招商力度,加快産業承接步伐,增強對接力。緊緊抓住當前福建、廣東等地“南菇北移”的有利時機,依託我市優勢,積極採取“走出去”戰略,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建立加工型龍頭企業,延長産業鏈,提高全市的發展水準。五是完善經營模式,增強競爭力。堅持規劃引導、政策支援和專業特色村的建設,以培育蘑菇規模經營戶為重點,支援蘑菇種植向優勢區域集中,使更多的村發展成為特色明顯、産品競爭力強的專業村;依託協會和合作社平臺,加強指導和服務,拓展合作組織服務功能,不斷探索發展“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形成龍頭基地“頂天立地”,農戶生産“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規避市場風險,提高競爭力。六是加大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增強支撐力。一方面是組織農業局等農口單位和鄉鎮分管領導、種植大戶等外出考察學習;另一方面是積極聘請相關技術人員前來我市進行教學培訓。通過採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辦法提高我市蘑菇的種植水準。

編輯:石宏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