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自然資源

時間:2010-06-16 21:35   來源:江西省人民政府網

  1、植物資源

  江西全省種子植物約有4000余種,蕨類植物約有470種,苔蘚類植物約有100種以上。低等植物中的大型真菌可達五百餘種,有標本依據的就有300余種,其中可食用者有100多種。植物系統演化中各個階段的代表植物江西均有分佈,同時發現不少原始性狀的古老植物,還有“活化石”銀杏等。這些豐富的植物資源充分表明,包括江西省在內的中國亞熱帶地區是近代植物區係的起源中心之一。

  由於得天獨厚的水熱條件,許多特有植物在江西省分佈。全國198個特有屬中64屬為木本植物,江西省有19屬,其中11屬為單種屬。江西共有木本植物有119科,其中佔47.1%的56科是向北延伸到贛地為止的熱帶性科。全省已被直接利用和可能被直接利用有開發前景的有代表性的主要資源植物可分為12大類。

  (1)用材植物。數量大的有毛竹、松、杉等10多種,還有珍貴的阿丁楓、觀光木等,甚至還有白豆杉、華東黃杉等名貴品種,但數量較少。

  (2)薪炭植物。有映山紅、繼木等10余種荒山木本植物,還有萁、蕨、芒等多種草本植物,大量栽培的有桉、刺槐和黑荊等。

  (3)木本糧食植物。數量相當多的主要有苦櫧、甜櫧、構栲、鹿角栲、羅浮栲、栗、茅栗、白櫟、短柄櫟、栓皮櫟、石櫟和多穗石櫟等。常見的還有棗、柿、薜荔、野木瓜、豆腐柴等。珍貴品種雙季板栗在永修有分佈。

  (4)食用野果和富含維生素類植物。大量分佈的有山楂、山柿、楊梅、山莓、草莓、粗葉懸鉤子、彌猴桃、烏飯樹、米飯花和野葡萄等。可作果樹嫁接的木有野梨、海棠等。現彌猴桃已被引種改良為高産果木,維生素含量超過彌猴桃的野生果樹還有胡頹子等。

  (5)野菜和野生飼料植物。大多為草本植物,還有一些水生植物,種類豐富。常見的有野大豆、假地蘭、雞眼草、胡枝子、葛藤、草木樨、車軸草、山綠豆、山合歡、馬蘭、鼠曲草、梨蒿、一年蓬、刺兒菜、蕨、紫萁、野莧、薺菜、獨行菜、魚腥草、糯米糰、藜、平蹄、構樹、車前、鴨蹼草、馬齒莧等。水生植物中常見的有滿江紅、眼子菜、水葫蘆、大瓢、水竹葉、浮萍、菱、莧實、水芹等。木本植物則有榆、椴等。其嫩葉可食。

  (6)芳香植物。開發前途較好的有深山含笑、樂昌含笑、紫花含笑、凹葉厚樸、觀光木、木蓮、建蘭、惠蘭、春蘭、寒蘭、多花蘭等,大量分佈的有山蒼子、山胡椒、狹葉山胡椒、山姜等,較少的有大葉樟、土肉桂、細葉香桂、香葉樹、黃丹木姜子等。還有紫菜、白菜、楓香、馬尾松、彌猴桃以及一些薔薇屬植物也教多。另外,玉鈴花、夜來香較少,特別是滿山紅數量更少,但香氣純正、濃烈,利用價值很大;桔草遍佈于荒山,也有較大利用價值。

  (7)藥用植物。全省藥用植物有1500余種,常用的有300余種。盛産梔子、澤瀉、石韋、香芋、南山楂、枳殼、枳實、鉤藤、蔓荊子、土茯苓、薄荷、荊芥等。分佈量大或較名貴的有貫眾、野菊、半夏、天南星、桔梗、前胡、白果、黃連、龍膽、千里光、金銀花、土茯苓、苦參、千層塔、厚樸、海金沙、梨荷楓、五加皮、花櫚木、遠志、金錦香、山螞蝗、鹿蹄草、土黨參、孩兒參、菟絲子、玉竹、百合、枸枸子、沙參、盤龍參、商陸、草珊瑚、五倍子等。蛇藥有滴水珠、七葉一枝花、雲頭、竹葉椒、野花椒、斑葉蘭、八角蓮、九頭獅子草、半邊蓮、望江南、纖花耳草、山扁豆、杠板歸、蜂山菜等,另有抗癌藥和避孕藥多種。

  (8)鞣料植物。分佈較廣的有櫧木、青岡、蚊母樹、野柿、君遷子、楊梅、楓香、鹽膚木等。還有大量種植的黑荊樹,是優質栲膠原料。

  (9)纖維植物。大量分佈的有竹、芒、金茅、蘆葦、狼尾草、牛背草、河八王、燈心草、龍須草和擬赤楊、芒花、椴等,民間造紙原料有毛冬青、鐵冬青、長葉凍綠、小赤麻、彌猴桃和一些錦葵科植物。

  (10)觀賞植物。種類相當繁多。杜鵑花為特産,有20多個品種,花色黃、白、粉、紅,枝幹別致,可作大型盆景。各種蘭科、草尾科、百合科植物,花大秀美。大量生長的金雞菊、野菊、秋牡丹、黃花、黃花遠志、金絲梅花朵十分醒目。玉蘭、木蓮、黃山木蘭等多開單生大花,可成純林;還有大量可賞花的葵科植物;竹柏、紅豆杉、福建柏、蘇鐵、三尖杉、華東黃杉、刺柏、鐵杉、銀杏、虎皮楠、厚皮香、香果樹、赤楠、大葉楠、井岡櫧、大果馬蹄荷、華幌傘楓、黃楊等以樹型健美和葉片奇特而受人青睞。有觀賞價值的竹類有黃竹、紫竹、斑竹、方竹、夾心竹、篌竹、人面竹、桂竹、井岡寒竹等。可作盆景的有極常見的繼木、白馬骨、黃梔子等。漫山的紫薇、雲實、金櫻子、多花薔薇、石斑木等十分燦爛悅目。

  (11)油脂植物。山茶類有20余種,如小果油茶、紅花油茶、糙果油茶等。三年桐、千年桐、烏柏等工業油脂植物已廣泛栽培,野生的有野茉莉、鹽膚木、野漆樹、擬赤楊、白乳木、山烏柏等,另有從美國引種的紫穗槐。種子含食用油的有竹柏、榧等。13種山礬屬植物含油脂,分佈量大的有華山礬、老鼠矢等。榛、山核桃、野核桃等分佈較少,但含油高量。

  (12)凈化環境和監測環境污染植物。樟樹、夾竹桃、臭椿、女貞、構樹、杉木、杜仲、皂莢、泡桐、梔子花、無花果、蚊母樹、山楂、蒼耳、南蛇藤、繡線菊、杜鵑、艾蒿、金薺麥等能降低空氣中有毒成份的含量;水葫蘆、香蒲等可減少水體污染;可監測空氣污染的有唐昌蒲、鴨蹼草、牽牛花以及各類苔蘚植物。

  江西珍稀、瀕危樹種有110種屬於中國特有。如水松、金錢松、柳杉、華東黃杉、木蓮、玉蘭等60余種屬中國亞熱帶特有;江西杜鵑、井岡杜鵑、紅花杜鵑、背絨杜鵑、江西山柳、江西槭、美毛含笑、柳葉臘梅、全緣紅花油茶、井岡厚皮香、井岡獼猴桃、井岡葡萄、井岡繡線梅、尋烏藤竹、河邊竹、厚皮毛竹等16種屬中國江西特有。這些品種約佔全省珍稀樹種的73.3%。江西境內尚有不少古木大樹。如廬山晉植“三寶樹”、東林寺“六朝松”以及樹齡逾千年的“植物三元老”之一的古銀杏也保留有數十處。據不完全統計,全省保留下來的古木大樹有近40種。分屬13科29屬,分佈點達95處之多。特別是古樟樹,為江西一大特色。現500齡以上的古樟樹有30余處,300齡以上的古樟幾乎每村都有。江西舊稱豫章,即因遍佈樟樹而得名。今南昌等城市均選樟樹作為綠化用樹。

  植被類型:有代表性的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合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合林和落葉闊葉林,山頂矮林以及竹林也不在少數。主要分佈于鄱陽湖濱湖地區。還有荒山灌叢草坡、沙地植被、草甸植被等。其中荒山灌叢草坡是常綠闊葉林反覆遭到人為破壞後逆向演替的産物,植被稀疏低矮,生物學産量低,植物種類也較少。優勢植物有杜鵑、黃梔子、金櫻子、茅栗、烏飯樹、三葉赤楠、毛冬青、長葉凍綠、短尾越桔、萁脊、芒、野古草等,除分佈于鄱陽湖地區外,還分佈于贛江沖積平原的四週丘陵和山前地帶。

  2、動物資源

  江西水域面積廣闊,山地峻峭延綿,植被覆蓋率較高,生態環境較為優越,特別是近年來環保措施的不斷加強,豐富的動物資源日益得到有效保護。歷年調查表明,全省現有脊椎動物600余種。其中魚類170余種,約佔全國的21.4%(淡水魚);兩棲類40余種,約佔全國的20.4%強;爬行類70余種,約佔全國的23.5%;鳥類270余種,約佔全國的23.2%強;獸類50多種,約佔全國的13.3%。魚類和鳥類種類較多,經濟價值較大,成為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的重點。

  (1)水生環境動物

  魚類。鄱陽湖有140余種,佔全省81%以上。1962年捕撈量達5063萬斤,是捕撈年産量最高年。鄱陽湖種類最多的為鯉科魚類,共計70多種,佔鄱陽湖主要經濟魚類約55%,其中鯉魚、鯽魚幾乎佔整個鄱陽湖魚産量的一半。産量較大的還有刀鱭(鳳尾魚)、黃顙(黃牙頭)、鯰魚和草、青、鰱、鳙四大家魚等,銀魚則是鄱陽湖名産。外,五大河水系主要經濟魚類有鯉、鯰、烏魚、吻鲴、江鼠、馬口魚、白甲魚、鰍、鱔等。

  水禽及涉禽。以雁形目、圖形目等鳥類為主。除少數為留鳥外,主要是候鳥。冬季鄱陽湖形成許多小湖和沼澤,盛産草根、魚蝦、水生昆蟲幼蟲和螺、蜆等軟體動物,是候鳥的豐盛飼料,因而使鄱陽湖成為世界有名的候鳥越冬地之一。

  雁形目中常見的有:鴻雁(大雁)、豆雁、白額雁等。

  珍貴種類有:小天鵝、大天鵝、鴛鴦等。還有不少世界性保護的珍禽。如白鶴,經國際鶴類基金會觀鳥團1985年1月12日現場觀察,白鶴總數達1350隻,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大鶴群,比過去國際鶴類會議宣佈的世界保有數220隻還多三倍。其他珍貴種類還有白枕鶴、白頭鶴、灰鶴、白鸛、黑鸛、白鷺、黃咀白鷺、蒼鷺和大鴇等。

  水生哺乳動物。在鄱陽湖常可見到江豚(江豬),一般係由長江遊入,與鯨同目。在九江和湖口還發現有世界最珍貴的淡水鯨類之一的白鰭豚。

  軟體動物。鄱陽湖軟體動物近60種。經濟價值最高的為三角帆蚌和縐紋冠蚌,均可用以培育珍珠。

  浮游動物。有技角類6科18屬、撓足類4科l1屬以及各種輪蟲和眾多原生動物。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動植物)是一切水生生物的餌料基礎。其種群數量的豐盛與衰退決定水生昆蟲、蚌類、魚類、蝦、蟹等所有水生動物數量的增長與消退。必須注意防止水質污染,以保證這些動物類群資源的穩定。

  (2)山地丘陵生境動物

  毛皮獸。有50多種。其中數量較大的有黃鼬(黃鼠狼)、麂等。還有狼、狐、大靈貓、水獺、水鹿、豬獾、狗獾、鬣羚、黑麂、獐及少量的雲豹和金錢豹。

  全省毛皮獸以九江、吉安、宜春、上饒等地區為多。但由於森林過伐和濫捕,獸類資源大幅度下降。目前數量尚多經濟價值較大的還有小麂、黃鼬助、豹貓、鼬獾等。數量較多但經濟價值較小的有華南野兔。

  還生長著少量獼猴、短尾猴等。彭澤有野生梅花鹿,已建立自然保護區。

  鳥類。有270多種。主要種類有環頸雉(野雞)、白鷴、竹雞、珠頸斑鳩、紅咀相思鳥、畫眉、鵪鶉、八哥、暗綠繡眼鳥等。

  農林益鳥有160多種。如啄木鳥、樹鷚、伯勞、杜鵑、八哥、松鴉、紅咀蘭鵲、喜鵲、烏鴉、鵲鴝、烏鶇、棕頭鴉雀、壽帶鳥、白臉山雀、樹麻雀、金腰燕、家燕等,以森林和農作物害蟲為食。還有滅鼠能手如各種貓頭鷹和鵂類等。

  大量砍伐森林、人工營造單一林和大量施用農藥,將危害鳥類生存。

  爬行類及兩棲類。爬行類動物74種,其中蛇類55種。蛇類中毒蛇15種,主要有眼鏡蛇、銀環蛇、尖吻蝮(五步蛇)、日本蝮、竹葉青、烙鐵頭、白頭蝰、絞花林蛇、福建麗紋蛇和中國水蛇等;無毒蛇40種,主要有滑鼠蛇、灰鼠蛇、烏梢蛇、翠青蛇、赤鏈蛇、遊蛇、紅點錦蛇、黑眉錦蛇、水蛇等。爬行類中還有鱉(甲魚)、金龜、大頭平胸龜、白條草蜥、銅石龍子、藍尾石龍子、壁虎、脆蛇蜥等。在彭澤縣沿江地方,曾發現過我國特有的揚子鱷。

  兩棲類有肥螈、東方蠑螈和青蛙、金線蛙、澤蛙、虎紋蛙、沼蛙以及個體可達1斤左右的棘胸蛙(石雞),還有各種蟾蜍、雨蛙、樹蛙、姬蛙等。蛙類均為滅蟲能手,有的蛙每一個體一年可以消滅一萬多只害蟲。

  在兩棲類中,有珍稀動物大鯢(娃娃魚),已建立專門機構進行保護和人工繁殖。

  (3)珍稀動物

  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白鶴、黃腹角雉、白鸛、黑鸛、白鰭豚、揚子鱷、華南虎、梅花鹿等。

  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獼猴、短尾猴、穿山甲、金貓、雲豹、黑熊、毛冠鹿、水鹿、小天鵝、白頭鶴、鴛鴦、白頸長尾雉、大鯢等。

  國家三類保護動物:大靈貓、小靈貓、獐、鬣羚、斑羚、白鷴、大鴇、棘胸蛙、蟒蛇等。

  3、礦産資源與地熱礦水資源

  (1)固體礦産資源

  江西為環西太平洋成礦帶的組成部分。區內地層出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優越,礦産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礦産基地之一,也是我國礦産資源配套程度較高的省份之一。

  在目前已知的150多種礦産中,江西已發現各類固體礦産資源l40多種,其中探明工業儲量的89種;礦産地700余處,其中大型礦床80余處,中型礦床100余處。

  在探明的89種礦産儲量中,居全國前五位的有33種。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銅、鎢、鉭、銫、鉈、鈧、金、銀、鈾、釷、伴生硫、溶劑白雲岩等,居第二位的有稀土、硒、碲、銣、鋰等,居第三位的有磷釔礦、鉍、鈹、岩鹽、蛇紋岩等,居第四位的有鉬、鈮、螢石等,居第五位的有錫、鋯、玻璃用白雲岩等。特別是銅、鎢、鈾釷、鉭鈮和稀土被譽為江西省的“五朵金花”。其他還有不少金屬、非金屬礦産也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銅:儲量佔全國總儲量的五分之一,工業儲量佔全國儲量的三分之一。德興的斑岩銅礦,是全省重要的銅礦,探明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67.7%;伴生的金佔全省總儲量的98%,伴生的銀佔50%以上;伴生的硫達2067.7萬噸,佔全省總儲量的26.4%。江西銅礦儲量大,埋藏淺,易採易選,開採時能同時回收多種伴生礦産,使一礦變多礦,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目前江西已建成亞洲最大的銅礦和全國最大的銅冶煉基地。

  鎢:黑鎢儲量在全國佔第一位,礦床分佈以贛南為最多。該類型礦床易採易選,並伴生有錫、鉬、鉍、銅、鈹、鈮、鉭和稀土等多種礦産。

  鉭鈮:主要分佈在贛中和贛東南地區。

  稀土:江西擁有罕見的花崗岩風化殼離子吸附型礦床,具有易開採、易提取、放射比度低的優點,且品種齊全,特別是重稀土的儲量很大,其中釔族稀土探明儲量佔全國第一位。礦床主要分佈在贛州地區。

  黑色金屬類除鐵礦儲量可觀外,尚有大型錳礦産地,品質優良;贛北地區釩礦規模大,資源前景好。

  江西還發現有特大型銀礦、特大型鉛鋅礦以及中型以上金礦鉛鋅礦、銻礦等,有色金屬礦産資源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非金屬礦産有70余種,大中型礦床20多處。其中瓷土、熔劑灰岩等量大質優。還有粉石英、硅灰石、膨潤土、滑石、花崗石、大理石、珍珠岩等多種礦産,其中贛西粉石英礦面積大、儲量豐、埋藏淺,礦體裸露,適宜於工業規模露天開採。

  (2)地熱水及礦水資源

  江西地處粵閩高、中溫熱水帶邊緣,現有溫泉百餘處、熱水鑽孔20多處。最高溫度達82℃(溫泉)及88℃(鑽孔)。以60℃以下的多,約佔總數的86%左右。溫泉總流量平均每秒718.6升,熱水鑽孔總自流量平均每秒151.4升。

  溫泉分佈以贛南和贛中南為最密,約佔總數的627%,熱水孔也多集中于該區,約佔64%左右。主要分佈區域為贛中贛南的遂川、上猶、全南、安遠、石城等21縣市,贛東的臨川、崇仁等9縣市,贛東北的德興等4縣市,贛西北的星子、武寧、銅鼓、靖安等14縣市。

  江西地下熱水、礦水化學類型較簡單,以微礦化(<1克/升)重碳酸鹽鈉質或鈣質水為主,佔總數80%以上,次為弱礦化( 1~3克/升)重碳酸鹽硫酸鹽鈉質或鈣質水。氟離子及可溶性二氧化硅含量普遍較高,分別為2~13及40~110毫克/升。在已作水質分析的溫泉及熱水孔中,有30多處符合飲用水標準,其餘有氟、錳、鐵、砷電漿超標;40余處宜於灌溉,其餘為水溫及氟、砷、氯化物等超標;30多處宜於水産養殖,其餘為氟、銅、硫化物、鋅、砷、汞或鉛等超標;70余處可作醫療礦水,其中氟水50多處(武寧的湯裏、上猶的暖塘等),硅水近30處(遂川的湯湖、南豐的湯尾等),另有鐳水(武寧的溫湯、銅鼓的溫塘等)、碳酸水(尋烏的吊神排、贛州的清水塘等)、氡水(祟仁的湯溪、瑞金的鹹水等)、淡溫水(樂平的龍潭等)及鈾、錳、鋰、碘、溴、鍶、硼和硫化氫水等若干處。

  全省地熱水利用較好的有20多處,新建溫泉療養院多處。開發礦泉飲料的工作也已進行。利用地熱水進行良種培植、孵化家禽、繁殖魚苗等也取得成效。

  4、土壤資源

  主要有八個土類,地帶性規律和地域性規律都比較明顯。

  (1)紅壤

  江西分佈最廣、面積最大的地帶性土壤,為全省最重要的土壤資源。總面積13966萬畝,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6%。積極、合理和科學開發利用紅壤資源,對發展江西農業有重大意義。

  根據紅壤的發育程度和主要性狀,大致可劃分為紅壤、紅壤性土、黃紅壤等三個亞類。

  紅壤亞類面積最大,約8798.4萬畝。凡有一定的植被覆蓋、剖面發育正常的均屬這一類型。由於所處地形和植被狀況不同,其肥力屬性有一定差異。山地紅壤坡度大,土層厚度一般只有50釐米左右,夾有較多的半風化母質碎塊。丘陵紅壤通常土層深厚,石質性不強。紅壤在較好的林被下自然肥力高,在草被下則礦質養分不足。

  紅壤性土亞類是在缺乏穩定成土條件下形成的幼年土,散見於丘陵山區,面積約3673.3萬畝,肥力和利用價值都較低。

  黃紅壤亞類分佈于海拔四、五百米至六、七百米之間的山地,面積約1494.3萬畝,是紅壤向山地黃壤的過渡類型,由於植被較好,自然肥力一般較高。

  紅壤在多種母質上都可以發育,理化性狀有一定差異。發育于第四紀紅色粘土的紅壤,廣泛分佈于低丘崗地,進賢、東鄉、余江、波陽、余幹、豐城、峽江、上高、永修、新建、高安、臨川和吉泰盆地集中連片,土層深厚、土質粘重,透水、通氣性差,養分含量低;由紅砂岩發育形成的紅壤,主要分佈在贛東北的貴溪、弋陽、橫峰、鉛山、玉山、上饒、德興、余乾等市縣,吉安和永新之間也有分佈,整個土層中含粉砂和細砂較多,質地疏鬆,通氣透水性好,保水保肥力則較差,土層較薄;由花

  崗岩風化物發育形成的紅壤,主要分佈于省境邊緣山地和高丘,興國、于都、寧都、瑞金、贛縣等市縣比較集中連片,整個土層中夾有多量石英砂和礫石,質地粗糙,漏水漏肥,是本省嚴重的水土流失區,但含鉀量高;在千枚岩、板岩、片麻岩等變質岩上發育形成的紅壤,質地粘細,自然肥力較高,主要分佈在高丘和山區。

  (2)黃壤

  面積約2500萬畝,約佔全省總面積的10%,主要分佈于中山山地中上部海拔700米至1200米之間。土體厚度不一,自然肥力一般較高,很適於發展用材林和經濟林。

  (3)山地黃棕壤

  主要分佈于海拔1000米至1400米以上的山地。現有植被一般為常綠與落葉混交林,生長茂密,覆蓋度大。山地黃棕壤土肥力高,適於發展林業和種植藥材等。

  (4)山地草甸土

  主要分佈于海拔1400米至1700米高山的頂部,面積很小。由於水分充足、陰涼濕潤,有利於有機質的積累,土壤潛在肥力高,部分地塊可用於開發藥材種植等。

  (4)紫色土

  在紫色砂頁巖風化物上發育的一類岩性土。面積約835萬畝,佔全省總面積的3.3%。主要分佈在贛州、撫州和上饒地區的丘陵地帶,其他丘陵區也有小面積零星分佈。常與丘陵紅壤交錯分佈組成復區。紫色土磷和鉀的含量較為豐富,適種性廣,為南豐蜜桔以及煙草等經濟作物的重要適種土壤。

  (5)潮土

  成土母質為河湖沉積物。主要分佈在鄱陽湖沿岸、長江和本省五大河流的河谷平原。由於水流的分選作用,一般距河流越近,質地越粗;距河流越遠,質地越細。又由於每次水流大小不同,剖面層理性明顯,常出現上、中、下不同的質地層次,對土壤肥力性狀影響較大。潮士土層深厚,土體淺棕灰至暗棕灰色,質地砂壤至輕粘土,土壤物理性質一般較好,丈體疏鬆多孔,通氣透水。是全省棉花、甘蔗、麻類的重要種植土壤。

  (6)石灰土

  在石灰岩母質上發育的一類岩性土。零星見於彭澤、德安、宜春、萬載、分寅、萍鄉、新餘、瑞金、會昌、南康、全南、龍南、崇義等縣市的石灰岩山地丘陵區。一般土層淺薄,大多具有石灰反應。根據肥力和顏色又可分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紅色石灰土等。

  (7)水稻土

  由各類自然土壤水耕熟化而成。為全省主要的耕作土壤。廣泛分佈于省內山地丘陵谷地及河湖平原階地,面積約3000萬畝左右,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

  根據水型特徵,水稻土又可分為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潛育性水稻土等三個亞類。

  淹育性水稻土。水稻土發育的初期階段。分佈地勢較高,浸水耕種的時間較短,地表水在成土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包括紅壤起源的黃泥田、紫色土起源的紫泥田、石灰土起源的石灰泥田等。

  潛育性水稻土。分佈于地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的山丘垅田、坑田、衝田下部和平原低窪地段。犁底層以下長年處於積水狀態,鐵錳還原,土色呈明顯的灰黃或灰藍色,形成爛泥田、銹水田、冷浸田等。

  潴育性水稻土。水稻土中發育良好的類型。分佈的地形部位介於前兩者之間。排灌條件一般較好,水分乾濕交替,土壤中鐵、錳等物質氧化還原,淋溶淀積作用頻繁,粘粒下移,形成深厚的豬育層,肥力較高。

  水稻土的肥力狀況還取決於耕作和培肥措施的水準。全省水稻土中,高産、中産和低産田各佔三分之一左右。如何提高中産田、改造低産田,是發展江西農業的一個重要課題。

  除水稻土外,全省農業土壤尚有600萬畝左右的旱地土壤。主要為潮沙泥土、烏泥土、黃泥土、紫泥土、馬肝土等。

  5、水資源和水力資源

  (1)地表水資源

  豐富的地表水資源,為江西省的一大潛在優勢。全省平均年降水深l600毫米,相應平均每年降水總量約2670億立方米。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385億立方米(根據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統一規定計算),折合平均徑流深828毫米,徑流總量居全國第七位。按人口平均居全國第五位,按耕地平均居全國第六位。約相當全國畝均佔有水量的二倍。

  江西河川徑流總量雖然豐富,但季節和年際變化較大,地區分佈有差異。必須繼續興建相當數量的水利工程,對天然水量進行調蓄,在時間上對水量進行再分配,以余補缺,充分合理利用水資源,以適應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和防洪抗旱的需要。

  河川徑流量

  各河系的年徑流量贛江最大,接近黃河流域的年總水量。單位面積的産水量則信江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的産水量達106.7萬立方米;贛江最小,平均78.8萬立方米左右。

  河川徑流特點

  徑流的地區分佈。地表徑流分佈趨勢基本上和降水量相似:贛東大於贛西、山區大於平原。三個高值區均達l200毫米(折合每平方公里年産水量120萬立方米)。武夷山區最高可達1400毫米。全省以贛東北地區為最大,婺源、貴溪、黎川一線以東地區普遍大於1000毫米;鄱陽湖盆地、吉泰盆地、贛州盆地均為低值區,一般在600毫米至700毫米;其他地區一般在700毫米至900毫米。

  徑流的年內分配。全省河川徑流主要靠降水補給,故季節性變化很大。汛期河水暴漲,容易氾濫成災;枯水期水量很小,又感水源不足。故具有夏季豐水、冬季枯水、春秋過渡的特點。

  根據資料分析,徑流的年內分配大體為:1至3月佔14~17%,4至6月佔53~60%,7至9月佔18~22%,10至12月佔6~10%。徑流最大月份一般出現在6月或5月,各河最大月佔全年徑流量的22%左右;徑流最小月份一般出現在12月或1月,各河最小月佔全年徑流量的3%以下。

  由於徑流的年內分配主要集中在4月至6月,這段時間降水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易造成洪澇災害。而7月至9月,降水稀,氣溫高,工農業用水正值高場,江河卻處在少水期。如1978年信江弋陽縣河段僅每秒2.9立方米,昌江景德鎮段僅每秒1.28立方米。

  徑流的年際變化。年徑流量除修河流域以1968年為最小外,其他地區均以1963年為最小;最大年份除1998年長江全流域性史所罕見的特大洪水外,贛江及信江分別出現在1973年和1975年,其他各河均以1954年為最大。徑流量最大年比最小年各河在4~5倍左右。年徑流量變化還存在連續乾旱和連續洪水的情況。

  降水和徑流的年內季節分配不均衡,年際水最變化大,少水年和多水年持續出現,是造成全省水旱災害的主要原因。5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江西50年來興修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已經擁有一定規模的供排水能力。但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還不高,供需矛盾在某些季節仍然相當突出。1998年特大洪災給江西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達384億元。今後江西將按黨中央、國務院“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幹堤,疏浚河湖”的方針,以極大的力量抓好水利建設。

  (2)地下水資源

  地下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值為212億立方米以上。年內分配為:豐水期123.8億立方米,佔全年的58%,多在4、5、6、7月間;平水期55.5億立方米,佔26%,多在3、8、9、10月間;枯水期34.1億立方米,佔16%,多在1、12、1、2月間。其年際變化為:偏豐年(頻率20%) 282億立方米,平水年(頻率50%) 217億立方米,偏枯年(頻率75%) 150億立方米,枯水年(頻率95%) 67億立方米。

  全省具有集中開採價值的地下水資源為68億立方米/年。贛北富於贛南,贛西富於贛東。鄱陽湖平原最豐富,具集中供水意義的沖積層潛水可開採資源達31億立方米/年;其次為袁水、錦江和瀘水流域等。

  具集中開採價值的地下水在全省分佈面積較小,僅2.7萬平方公里,只佔全省總面積的16.2%。主要有平原沖積層潛水,賦存于河谷及湖盆砂礫石中,水量大,天然資源量達40億立方米/年,佔全省的59%,且水質好、水位淺。其次是賦存于石灰岩、白雲岩一類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潛水,水量也較大,天然資源量28億立方米/年,佔全省的41%,水質也較好。兩者都可作為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重點。佔全省面積83.8%的其他地區,則較少可供集中開採的大面積地下水分佈,但在一些丘陵山區仍可利用地下水作為農田自流灌溉的主要水源;同時在這些區內的地層斷裂發育段,也不排除有可開採的中小型供水源地的可能。

  江西約有60%的市縣處於紅色砂礫岩層區,部分工礦企業位於岩漿岩、變質岩區,有些地方存在可開采地下水資源較缺乏問題或水質較差問題。而分佈面及資源量均具重要意義的主要地下水沖積層潛水,由於受地表水污染,個別地方開始出現程度不等的砷、酚、氰化物等有害元素含量超過飲用標準的跡象。正在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地下水資源在開發利用上可以優先考慮為城市提供優質生活用水。地下水以重碳酸鹽淡水為主,水質優良,水量相對穩定,使用簡便,不易污染。特別是有適宜水文地質條件的城市如南昌、萍鄉、九江、吉安、上饒、宜春以及贛縣、石城、于都、廣昌、樂平、余于、上高、峽江、高安、奉新、分宜、銅鼓、吉安、吉水、泰和、永新、進賢、南城、宜黃、瑞昌、永修、修水等市縣,可以地下水作為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而以地表水作為生産用水的主要水源。在滿足生活用水前提下,全省平水年可集中開採的地下水源還有數十億立方米,可用於工業方面。如紡織工業的空調,解決用水量大的化工、鋼鐵等工業需求。此外,乾旱年地表水不能滿足灌溉時,可開採平原沖積層潛水作為補充水源。還可根據情況積極開發利用醫療礦水及可用以提取礦産原料(碘、溴、鉀鹽等)的工業礦水等。

  (3)水力資源

  全省水能理論蘊藏量682萬千瓦以上。與主要負荷中心的華東、東北、華北地區各省相比處於較為豐富的地位。在華東地區六個省區中則處於第二位。

  據統計,江西可能開發的水力資源有610.89萬千瓦,年發電量215.61億度。其中可裝機500千瓦以上水電站504處,裝機容量510.86萬千瓦,年發電量190.53億度;一萬千瓦以上水電站64處,裝機容量401.5萬千瓦,年發電量l52.3億度;2.5~25萬千瓦水電站33處,裝機容量231.49萬千瓦,年發電量86.34億度;25萬以上大型水電站有萬安、峽山、峽江3處,裝機容量131.8萬千瓦,年發電量45.55億度。

  省內中小河流密布,廣大農村蘊藏著相當豐富的小水電資源,全省可開發的萬千瓦以下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209.32萬千瓦,年發電量63.31億度。全省可開發小水電資源在一萬千瓦以上的有60個縣。

編輯:石宏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