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粵臺經濟技術貿易交流會在中山舉行

時間:2010-07-30 10:26   來源:廣東招商廣場

   在2001年粵臺經濟技術貿易交流會上的講話

  廣東省人民政府省長 盧瑞華
2001年5月30日
(參考稿)

  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在孫中山先生的家鄉中山市與各位新老朋友共聚一堂,我感到十分高興。我代表廣東省人民政府,向出席本次交流會的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向多年來熱心促進粵臺經貿合作、關心支援廣東經濟建設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借此機會,請允許我向在座各位嘉賓介紹廣東發展情況以及我對發展粵臺經貿關係的看法,希望能有助於增進臺灣朋友對廣東的了解。

  改革開放以來,在包括臺灣地區工商界、金融界在內的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援下,廣東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今天的廣東,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投資環境日趨完善,成為當今中國經濟發展最快、對外經濟貿易最活躍和最具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廣東的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國內生産總值、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外貿進出口額、實際吸收外資、工業産值、財政收入、居民儲蓄存款額等多項經濟指標均居祖國大陸首位,已發展成為祖國大陸第一經濟大省。

  廣東經濟外向型程度較高,已形成全面開放格局。2000年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1701.06億美元,佔全國的35.9%,其中全省外貿出口額919.20億美元,佔祖國大陸出口總額的36.9%,進口額781.85億美元。廣東累計吸收外資金額超過1200億美元,佔祖國大陸近30%,批准開業外商投資企業已達5萬多家,對外加工裝配企業3萬多家。廣東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及對外投資業務。對外經濟貿易的迅猛發展,成為廣東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拉動力之一。

  隨著我省改革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的深入發展,廣東的投資環境也不斷得到改善。廣東的交通、能源、通信等領域設施日臻完善,商業、金融、房地産及其他服務業興旺發達,科學技術、文教衛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體系等社會綜合環境不斷改善,成效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按經濟規律辦事,注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各種仲介服務機構發展迅速,已建立起市場經濟的基本架構。對外開放中,致力於建立適應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符合國際慣例辦事的經營環境與法制環境,國際經濟規則在廣東普遍適用,投資者和貿易商的利益都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各級政府和部門,積極採取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簡化辦事程式, 為外來投資者和貿易商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

  發展與臺灣經貿合作一直是我省對外經濟貿易的重點。十幾年來,粵臺兩地的經貿合作不斷得到發展,臺商到廣東投資呈現全面發展的勢頭,主要表現在如下5個方面:

  一是投資總量上,臺商在廣東的投資項目與金額取得較大的增長。廣東是臺商在大陸投資最多的省份之一,臺商投資成為廣東外來投資的重要來源。據省臺辦統計截至2000年底,全省批准吸收臺資合同12839宗,協議吸收臺資192億美元,實際吸收臺資96億美元。2000年臺商在我省的投資更呈現大幅增長的勢頭,新簽合同1205宗,同比增長22.8%;合同臺資32.76億美元,同比增長162.08%;實際吸收臺資17億美元,同比增長142.86%。

  二是投資策略上,注重長遠發展。早期,臺商對粵投資主要是試探性的。隨著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廣闊的市場前景,臺商的投資策略有了很大改變,將內地作為其21世紀整個企業國際化發展策略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面對外國跨國公司的競爭,臺商投資逐漸進行上、中、下游産業的配套合作,並採取多種方式的“策略聯盟”。許多臺資企業不斷進行再投資,擴大生産規模,實行滾動式發展。目前,許多有實力的臺資企業旗下已擁有多個子企業,在不同的城市與地區建立了生産企業與銷售網點,成為地方總體經濟中的一部分。深圳在成功地舉辦兩屆“高交會”後,其作為高科技産業投資地的優越性日益顯現,許多臺資高科技企業把研發基地遷到了深圳。

  三是投資結構上,多元化中突出資訊技術,高新技術産業成為新的投資熱點。八十年代中後期,臺商投資主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隨著廣東經濟的快速發展,臺商投資逐漸趨於多元化,投資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層次相應提高。到2000年,電子資訊業、化學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居前三位,尤其是電子資訊投資增加十分迅速,成為新一輪臺商投資熱點。目前,廣東已成為全球最大電腦産地,而臺商在廣東投資的IT生産企業正紅紅火火,有繼續擴展之勢。實力雄厚的臺灣IT生産企業這幾年紛紛將“家”安到了廣東:全球最大的辦公自動化及消費性電子産品供應商“東聚電業有限公司”、臺灣致福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第五大監視器廠商源興電腦科技有限公司等臺灣大公司紛紛到廣東投資。僅東莞的臺資企業IT産業産品的産值,每年就逾六百億元人民幣。

  四是貿易關係上,粵臺之間貿易發展迅猛。粵臺貿易額1999年為139.46億美元,去年粵臺兩地之間的貿易額達168億多美元,佔我省進出口貿易總額10%。自1993年迄今,扣除臺灣對大陸之貿易順差後,臺灣整體的貿易都是逆差。臺灣廠商到大陸投資有利於“扭轉競爭劣勢,擴展産業縱深”。中國內地有12億人口,約有臺灣6倍的總體購買力,而且還逐年增強,為臺資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五是投資主體上,大型企業成為龍頭。早期,前來投資的臺商,主要是臺灣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中小企業。九十年代以後,臺灣大型企業紛紛前來廣東投資,並成為臺商投資的龍頭。

  上述情況可以看出,十多年來,粵臺兩地的經濟合作層次不斷提高,經貿合作關係日趨密切,對廣東經濟發展起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同時也為臺灣工商界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會。

  粵臺之間合作前景廣闊。臺灣經濟科技比較發達,在電子資訊業、機械製造業、石油化工業、三高農業等領域具有較成熟的技術和較強的對外投資能力,可為廣東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技術、管理方法和經驗,促進廣東各地的經濟發展;廣東有著優越的市場條件,豐富的資源,充足的人才和勞動力,發展潛力巨大,臺灣加強與廣東經貿合作,能夠把握商機,獲取良好的投資回報。

  新世紀伊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粵臺之間的合作關係顯得更為重要,前景更為廣闊。粵臺兩地在資金、資源、市場、科技、勞動力等方面均具有廣泛的合作空間。粵臺兩地進一步加強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增強競爭力,有利於促進兩地經濟共同繁榮,營造雙贏互動的格局,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統一。目前,臺商對廣東投資正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臺商投資産業結構進一步向電子資訊、通訊、生物農業等科技産業傾斜,同時金融、證券、保險等服務貿易行業將成為臺商新的投資熱點。

  展望未來,廣東將一如既往、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緊緊把握中國即將加入WTO所帶來的機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擴大高新技術産業、“三高農業”、環保産業、服務貿易領域的對外開放。同時,我們將繼續堅持"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參照國家利用外資政策,對臺商投資企業投資項目給予充分優惠,拓寬臺商來粵投資領域,對臺資企業進一步放開內銷市場,創造條件吸引臺資;繼續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辦法》等法律法規,營造符合國際通則的法制環境,保障臺商的合法權益;繼續加大力度改善投資軟環境,強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減輕企業負擔,今年還要進一步重點整治社會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文明、法治、有序、舒適的社會綜合環境,使廣東的投資軟環境變得更好、更規範、更有吸引力。

  在新世紀之初,我們舉辦這次粵臺經濟技術貿易交流會,目的就是要進一步推動粵臺兩地的經濟技術貿易交流與合作,促進彼此共同發展,讓廣大的臺灣同胞更好地了解廣東省的投資環境和國家最新的投資與經濟貿易政策,併為臺灣客商提供新的更大的投資與貿易機會。可以預期,這次高水準、大規模、多項目的交流會,將對促進粵臺經貿合作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對促進兩地交流産生更加深刻的影響。

  我相信,通過我們的真誠合作,共同發展,在新的世紀裏,一定能攜手並肩,譜寫出更加輝煌壯麗的篇章。

  最後,祝各位來賓身體健康、事業興旺、家庭幸福!

  謝謝大家!

編輯:吳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