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聲:客家文化是粵臺交流紐帶 鼓勵青年交流

時間:2010-08-19 13:35   來源:南方日報

  粵臺兩地的獨特客家情緣對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在促進粵臺兩地未來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中,怎樣發揮這種獨有的文化淵源優勢?記者為此專門採訪了在粵臺客家文化方面有著長期研究的中山大學副校長、臺灣研究所所長陳春聲教授。通過他的多年研究以及29次往來粵臺兩地的親身交流,了解更為生動的粵臺客家情誼。

  尋根語言、習俗、民間信仰,粵臺客家同根同源

  記者:您多次往返粵臺兩地講學、進行學術研究與田野調查,根據您的體驗,可從哪些方面了解和感受粵臺兩地的共同文化淵源?

  陳春聲:最明顯的是語言。臺灣很多客家的鄉親,即來自大粵東,保留著祖居地的語言特徵、講客家話。第二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民間信仰。隨著客家人向臺灣遷移,大陸客家很多民間神的信仰,也在臺灣得到了非常好的傳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粵臺客家相近的民間習俗。包括各種節日儀式、飲食習慣等、建築形制、婚姻嫁俗、喪葬禮儀等等,臺灣的客家鄉村有許多是從大陸這邊承襲過去,再加以發展的。

  影響客家文化是粵臺交流合作最重要的基礎

  記者:兩地相通的文化淵源,尤其是客家文化,對推動粵臺兩地的合作交流有哪些影響?

  陳春聲:粵臺兩地的客家人同根同源:有同樣的語言,相同的習俗,還有共同的關於祖先來自中原的歷史記憶,為人處事、行為舉止間也有許多不言而喻的默契之處,所以很容易相互交往。

  我們做田野調查時發現,即使是甲午戰爭後,臺灣因為屈辱的《馬關條約》割讓給了日本,粵臺兩地客家民眾的交流還是非常頻密的。日據時代臺灣許多客家人開始修族譜,都是回到粵東故鄉尋找本家族的舊譜作為依據。不難感覺到,不管兩岸的政治、社會情況如何,幾百年來粵臺客家人的交往一直都是很普遍的,從而也就非常深刻。這種交往血濃于水,其內在感情是日常生活裏培養出來的,自然而且延綿不斷。

  因此,這樣一種鄉情,是粵臺兩地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一個基礎。

  記者:在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粵臺雙方合作已經走向教育、旅遊、金融等更廣泛的領域。這種交流合作將給粵臺兩地的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

  陳春聲:我認為維持兩岸的和平穩定,最根本、最基礎的是百姓之間日常生活的交流與交往。因此,粵臺兩地之間要繼續保持和珍惜既有的鄉情、發揮在歷史文化淵源方面的優勢,並努力通過百姓日常的交往,進一步深化這樣基礎。

  這次以“合作之旅”和“鄉情之旅”為主題的“臺灣廣東周”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創新。黃華華省長自己是客家人,帶隊到臺灣與客家鄉親聯誼,進一步加強了兩地的“客家情誼”,還可推動粵臺兩地在各項交流中走向更為深入的合作。

  文教ECFA時代,要讓兩地青年有更多機會融入日常性交流

  記者:臺灣立法機構前日正式通過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有人提出,ECFA的簽署在推動兩岸經貿邁向正常化和制度化的同時,對加強兩岸文教交流合作也意義深遠,推動以中華文化為主軸的文教交流,能夠拉近兩岸人民的生活方式,重塑兩岸共同的價值認同。對此,您如何看待?

  陳春聲:是的。特別要鼓勵年輕人的交往,讓兩岸青年有更多機會融入學習、工作、生活的日常性交流。中山大學從2003年開始,每年都與臺灣的大學舉辦“海峽兩岸青年學生客家文化尋蹤夏令營”,我一直負責此項工作,對這類青年人交流的感受特別深刻和真切。

  他們中很多同學是第一次來大陸,原來對大陸原鄉了解很少,但年輕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當他們實地感受之後,就會改變原來的很多印象。而大陸的同學,也通過與臺灣同學的交往和接觸,增加了對臺灣和臺灣同齡人的了解。

  中山大學與臺灣的12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包括臺灣大學、成功大學、新竹清華大學、新竹交通大學等臺灣最重要的大學,主要內容是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和學生交換。根據交流協議,目前中山大學每年有約100位同學到臺灣修學,同樣,臺灣各大學每年都有學生來到中山大學學習。我們還想擴大與臺灣其他大學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關係,希望到2012年,每年能有200位學生到臺灣各個大學交換修學。

  相比于中老年人,青年之間的交流則會更加容易,青年人成見少,不保守,他們比我們更容易求同存異,成為朋友。兩岸青年間的距離,其實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遙遠。日益發達的資訊網路,使他們可以擁有共同的視野和共通的話題。兩岸大學的交流有很多形式,但青年人這種日常生活的接觸乃至情感交流,在我看來,更具意義。因為,這種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接觸,其實是對彼此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情感世界理解與接受的一個過程。

  代表兩岸未來的優秀的青年學子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建立起來的親密與融洽,將為兩岸關係長期的穩定和正面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從長遠來看,兩岸的未來,在於青年一代。(記者 陶達嬪)

編輯:吳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