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記者團訪中山 想買"天下為公"巧克力當手信

時間:2010-07-29 11:53   來源:中山日報

 

廣機海事重工的建設現場給臺灣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昨天,臺灣主流媒體聯合採訪團到我市明陽風電等企業採訪。

 

  臺灣與中山兩地因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而緊密相連。昨日,由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天電視臺、東森電視臺等10多家臺灣主流媒體組成的採訪團到訪我市。20多名記者冒雨採訪了我市廣機海事重工、明陽風電等企業,並參觀了孫中山故居。據悉,這是臺灣媒體首次來我市進行的大規模的採訪活動。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丘樹宏與臺灣媒體記者進行了座談。

  【臺灣記者看中山】

  借偉人元素打造創意産業

  在百度輸入 “臺灣文化”,下面可供選擇的連結就是“臺灣文化創意産業”。昨天,來自臺灣的媒體記者都不約而同地對本報記者提出,中山可以借偉人元素打造發展文化創意産業,進一步宣傳孫中山文化和思想。

  何為 “文化創意産業”?來自臺灣卓越雜誌的營運長丁雯洲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到各個地方旅遊,往往會去當地的一些偉人紀念館,大部分人紀念館看完了,還要帶回一些東西。他介紹,在臺灣,有專門的民營企業專做某個文化元素的産品,包括中高低端的生活用品和藝術展示品。

  在孫中山紀念館,遊客也可以帶回明信片、指甲鉗、文化衫之類的紀念品,然而這樣的紀念品還比較零碎,沒有形成專門的産業鏈。

  “文化不僅僅要繼承,更要創新,也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淵遠流長。”徐邦浩認為,發展文化創意産業,也就是要懂得運用獨特的文化元素去引申到後面的 “知識財 ”、 “智慧財”,如此一來,不只是文化的傳承,其所引申出來的經濟效應跟經濟産值也會相當大。

  期待兩地加強孫中山研究

  站在孫中山先生出生的這片土地上,臺灣媒體從業人士説,臺灣的孫中山紀念館和孫中山故居兩個單位是否可以考慮合作,包括學術上的研討和文化交流。

  媒體從業人士林先生説,作為臺灣媒體,也希望積極促成兩單位間的合作,但可能更需要兩岸地方政府之間的相互交流,從而促成兩個單位更好地對孫中山文化資産進行補充與保留。

  首次到訪印象難忘

  下月16日至22日,廣東將在臺灣舉辦“廣東周”活動。此次臺灣媒體赴粵採訪可以説是臺灣“廣東周”的預熱活動。通過這次採訪活動,有助於臺灣媒體了解金融危機之後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包括在粵臺資企業運轉情況等。同時,借此機會亦向臺灣媒體介紹廣東實施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一年多來,為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所採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此外,廣州亞運會將於今年11月開幕,臺灣媒體此行也對廣州亞運會給予了高度關注。據悉,本次應邀訪粵的臺灣媒體記者還將走訪廣州、惠州、東莞等城市。

  昨日,雖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但絲毫沒有影響臺灣記者的採訪熱情。在臨海工業園廣機海事重工工地,中天電視公司資深文字記者陳泳泰説:“我是第一次來中山,臨海工業園內企業的火熱場面,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明陽風電公司採訪時,臺灣媒體記者就表示,希望兩岸之間加強科技創新交流,在風電方面雙方可以開展更多更深層次的合作,把風電這個産業做得更好。孫中山故居的一磚一瓦一樹,更是深深地吸引了媒體記者們的眼球。中山市在孫中山故居的保護和發展方面的做法得到了臺灣媒體記者的讚賞。

  兩地合作淵源深厚

  中山市作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與臺灣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在加強與臺灣的合作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基礎。前不久,廣東省委全會審議通過建設了文化強省的規劃綱要。從今年開始,中山還將舉行 “孫中山文化節”,將經濟、文化、旅遊活動結合起來,擦亮孫中山文化的牌子。

  在昨日的座談會上,丘樹宏用四句話概括了中山的整體情況。他説,中山是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是中國近現代史的搖籃;中山是鹹淡水文化的中心;中山是海陸型經濟的典範。這次臺灣主流媒體採訪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大家可以互相認識,今後多多來往。

  【花絮】

  想買“天下為公”巧克力當手信

  參加完孫中山故居後,來自中天電視公司的陳泳泰説,在這裡看到幼年和青少年時候的孫中山成長歷程。“整個故居都保護得很好,很立體地向遊客展現了孫中山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他説,這是在教科書上看不到的。

  而參觀即將結束時,陳泳泰跟大部分參觀者一樣,想購買一些紀念品。故居紀念館裏擺賣的寫著“天下為公”的指甲鉗、印著“天下為公”的文化衫都沒能吸引住陳泳泰,結果他選擇購買了8元一本的明信片。

  “如果有印著‘天下為公’的巧克力,我應該會買回去送給朋友。”他介紹,臺商很有商業頭腦,曾嘗試過將冷冰冰的銅鐵兵馬俑通過巧克力展現,讓不少年輕人喜歡並且接受。同樣,如果是印著“天下為公”四字的瓷杯或者印著漫畫版孫中山的瓷杯,也可以考慮買回去自己使用,“每次喝水的時候,都會想起。”

  陳泳泰認為,文化産品必須能夠吸引人,尤其是年輕人。文化是動態的,也是一種生活形態,引起年輕人注意,才能更好地傳播。

編輯:吳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