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上半年東莞臺商投資經營呈現積極勢態

時間:2010-08-11 17:02   來源:華夏經緯網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在後金融危機時期總體呈現出“觸底反彈、回暖上升”的良好勢頭,為東莞臺商投資經營創造了“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尤其在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利好背景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出臺的支援臺資企業發展、擴大兩岸交流的政策以及東莞市委、市政府“穩增長、調結構”各項工作部署,積極推動臺資企業轉型升級,擴大深化莞臺經貿合作交流,使得全市臺商投資經營呈現出“穩定增長、結構優化、轉型深入”的積極態勢。具體表現為七個方面:

  一、臺資恢復性增長勢頭迅猛

  今年以來,東莞利用臺資取得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最為強勁的增長勢頭。上半年全市新簽臺商投資項目111宗,接近去年全年水準,同比增長超過150%;合同吸收臺資3.58億美元,同比增長126.91%,實際吸收臺資3.98億美元。新簽項目和增資項目投資總額超千萬美元的臺資企業分別有3家和8家,涉及金額最大的是金茂建造開發公司和萬士達液晶螢幕公司,分別增資12101萬美元和8994萬美元。1-6月臺資企業進出口額178.8億美元,佔全市外資企業進出口總額32.68%,其中出口105.2億美元,同比增長40.3%,進口73.6億美元,同比增長57.6%;內銷總額320億元人民幣,佔臺資企業內外銷總額33%,同比增長近40%。臺商投資恢復性增長勢頭迅猛,在全市經濟回暖中獨樹一幟,貢獻突出。

  今年以來,中央和省市各級領導繼續深入臺企考察調研,穩定臺商投資信心,相關部門深化落實各項幫扶措施,支援臺企紮根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截至6月底,全市正在運作的臺資企業有4545家,佔外資企業總數的30.75%;歷年累計合同利用臺資156.86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136.48億美元,分別佔全市利用外資總額的25.37%和26.73%;全市臺資企業投資總額超千萬和超億美元的分別有277家和12家。臺商對莞投資信心穩中有升。

  二、臺商投資結構明顯優化

  一是投資領域優化。新簽臺商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通信、電腦、電子設備、電氣機械、精密儀器和專用設備製造業,所涉資金佔同期合同利用臺資總額的35.15%;順應我市“調結構、促轉型”的産業導向,臺商投資高科技産業、新興産業趨勢漸強。全球手機面板與電容式觸控面板巨頭——勝華科技公司計劃兩年內在松山湖投資60億元,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全球運營總部和先進手機面板生産基地。二是投資主體優化。新簽臺資企業平均投資規模為220萬美元,相當同期關停、搬遷企業平均投資規模的4倍左右,“騰籠換鳥”政策為有實力的大企業創造了充足的發展空間。如厚街今年初引進的天鋮科技公司,首期投資2000萬美元,剛剛試業即憑其“真空濺鍍”核心技術接到國內一家手機生産商的7億元訂單,並計劃今年底增資3000萬美元新設4條生産線。寮步銓訊電子也計劃增資1300萬美元,擴大高端數位相機生産能力。三是技術水準優化。全市2009年以來新增臺資企業研發機構38個。上半年進駐“臺資企業轉型升級聯合服務處”辦公的14家臺灣産業服務機構共診斷輔導臺資企業196家,均有針對性地提出診斷意見和合理化改進建議,幫助企業改善經營管理並提升技術水準。經過輔導,智嘉通訊科技公司生産效率提高了20%,禦豐文具公司建立箱包研發系統從OEM轉向ODM。四是企業形態優化。轉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轉型積極性不斷增強。截至6月底,全市共受理近400家臺資來料加工企業辦理轉型手續,推動其中290家成功轉為三資或民營企業,業務範圍由單純的加工製造向産業鏈上游的研發設計、原料採購、倉儲物流、訂單處理和下游的檢測、行銷等環節延伸,形成研發、生産、行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黃江技嘉科技公司2007年不停産轉為“三資”,出口額由1億美元飆升至2009年的4.5億美元,納稅額由2285萬元提高到1.24億元,實現了企業和政府的“雙贏”。技嘉的華麗轉身獲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高度肯定,特別批示“東莞要大力推廣這樣的典型,推動面上工作”。五是産品結構優化。臺資企業機電産品和高新技術産品出口占臺資企業出口總額70%以上,IT産業産值佔全市總産值80%以上。

  三、臺商融資服務平臺逐步完善

  一是臺灣金融機構積極來莞設點經營。去年底以來,臺灣金融機構富邦金控和玉山金控先後來莞設立代表處,加強聯繫老客戶,積極拓展新客戶,並將其在島內或香港的相關業務直接延伸來莞,就地為臺資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直接了解客戶需求並提供解決方案,提高了效率,節省了成本。目前兩家代表處正在積極利用MOU和CEPA的相關政策,爭取儘快升格為分行,便於開展經營業務。二是臺資企業加快公開上市融資步伐。市政府對上市企業最高給予2200萬元獎勵的措施,極大激發了臺資企業公開上市融資的積極性。據市臺協統計,我市目前共有20多家臺企正在籌備上市事宜,並積極向市金融辦提出上市後備企業資格申請。市臺協還組織他們加強與臺灣證管會、香港證交所、滬深證交所等相關機構的聯繫,尋求支援和協助。5月20日,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順利通過中國證監會評審,正式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首家在大陸創業板上市的臺資企業,也是我市第一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對臺資企業上市融資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和良好的促進作用。三是相關部門大力支援臺資企業爭取政策性融資貸款。在市支援中小企業融資10億元專項資金措施的幫助下,我市累計有153家臺資企業獲得了75.15億元的融資支援。國家開發銀行為臺商大廈項目提供了人民幣7.5億元的政策性貸款額度。同時,市府臺灣事務局繼續深化落實與中國信保公司搭建的融資服務平臺,累計支援臺資企業完成合同銷售額10.2億元,帶動融資4.7億元,處理逾期貨款及賠付近6000萬元,並推動在部分臺商密集的鎮街試點“全風險覆蓋”政府保單,降低臺資企業融資成本。

  四、臺商開拓內銷市場力度加大

  一是成功舉辦首屆“臺博會”。市政府與臺北世貿中心聯合主辦的“2010東莞臺灣名品博覽會”,共有400多家廠商參展,展出2萬多項臺灣優質商品和服務,4天內共吸引了沃爾瑪、家樂福、王府井、裕華等大型專業採購商代表6000多人和珠三角近35萬市民進場參觀採購,現場零售額和採購訂單分別達6200萬元和3.2億元,總共創造了19.4億元的商機。“臺博會”最重要的價值,就是驗證了東莞臺商産品在大陸內銷市場的適銷性,堅定了臺商拓展內銷市場的信心,同時為市臺協打造臺商集體品牌、推動臺企集體內銷奠定了模式基礎。臺資企業還積極借助“外博會”、“傢具展”等平臺主動拓寬內銷渠道。二是“大麥客”賣場和“臺灣名品一條街”項目進展順利。2月底,商務部批准市臺協成立“大麥客”公司,統一以“大麥客”品牌和品質標準銷售臺資企業未有品牌和代工産品,協助臺商開拓內銷市場。“臺博會”期間,市臺協與道滘鎮政府簽訂合作意向書,首期投資3億港幣購地200畝建設“大麥客”賣場。目前已有6000多項臺商産品有意入場銷售,經營團隊和島內戰略合作夥伴亦初步選定。同時,市臺協積極與有關方面接洽商議建設“臺灣名品一條街”問題,目前進展順利。三是臺商創建自有品牌意識增強。4月13日,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在莞舉辦“轉型與升級——臺資企業品牌經驗研討會”,圍繞品牌建設、産品行銷和市場定位等問題展開研討交流和經驗分享,進一步引導臺商“創品牌、拓內銷、促轉型”。據市工商局統計,我市近三年自主品牌申請量中臺資企業每年所佔比重均在50%以上,臺資企業培育自有品牌的積極性明顯強于其他外資企業,主動加快從貼牌代工向品牌行銷轉變。截至2009年全市共有326家臺資企業擁有自主品牌,擁有海內外註冊品牌883個,涌現出了臺達電子、光寶電子、徐福記食品、環美傢具、Okuma漁具等知名品牌,為臺資企業創立了新的盈利模式,並以其品牌效應帶動內銷。原先長期為國際奢侈品牌皮具代工、賺取低額加工費的臺資企業安吉雅公司,今年起以“安吉雅”品牌開設直營店進軍內銷市場,極大提高了産品利潤。

  五、基層交流為莞臺經貿合作注入動力

  “基層交流作平臺、經貿合作為主題”是近年來莞臺交流活動的最大特色和目的主旨。上半年我市赴臺交流團組25批210多人次,接待臺灣來莞交流團組9批160多人次,涉及經貿、文化、教育、青年、農業、新聞媒體、城市管理等領域,而且經貿交流主線突出。黃雙福副書記率團赴臺拜訪老朋友、結識新朋友,深化莞臺交流合作,龐國梅常委會見苗栗縣農會代表參訪團,江淩常委、副市長會見臺灣LED照明産業考察團,梁國英副市長率團赴臺考察學習城市管理服務和環境保護經驗,鄧志廣副市長率團赴臺促成虎門港與基隆港簽訂對接合作協議以及推動與高雄港合作,均有效擴大並深化了莞臺經貿合作的層度。

  上半年,松山湖經貿交流團赴臺推介投資環境,跟蹤落實意向項目,促成勝華科技在原有20億元的項目上追加投資40億元,並與相關企業就發展LED産業達成合作意向。市經信局通過赴臺考察交流,加深了對臺灣發展商貿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港口物流等方面的先進理念和運作模式的認識。南城代表團赴臺拜訪金融機構,積極推動更多臺灣金融機構入莞設點經營,進一步提升南城作為我市金融商務中心的地位。橋頭鎮組團赴臺考察,重點招引太陽能光電企業前來考察投資。石排鎮組團赴臺開展“感恩老客戶、結識新客戶”宣傳拜訪活動,成功簽約6個招商項目和1個戰略合作項目,引資額達6000萬美元。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正式簽訂,第六屆海峽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粵召開,我市組團參加“臺灣廣東周”活動籌備工作進展順利,第九屆粵臺經濟技術貿易交流會和首屆“臺博會”成功舉辦,臺灣十多家主流媒體組團來莞集中宣傳報道我市投資環境,以及公安部授權廣東為臺灣居民補發、換發5年期臺胞證和省實施進一步支援臺資企業發展13條措施等利好,著實為莞臺各項交流活動順利進行以及經貿合作深入開展提供了良好氛圍和堅實基礎,為莞臺經貿合作持續注入驅動力。

  六、臺資企業更加注重構建和諧勞資關係

  去年底開始,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和企業訂單的增加,我市臺資企業再次面臨“招工難”問題,普工缺口普遍達20%—30%,製鞋、紡織、服裝、箱包、玩具等傳統行業尤為突出。加上深圳富士康集團“多連跳”事件的負面影響,促使我市臺資企業意識到必須改變過去對員工進行半軍事化管理的近乎刻板的形象,而將營造以人為本的用工環境和構建更加和諧的勞資關係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春節後發生的個別企業員工罷工、上街堵路事件,經過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幫助,均得到了妥善化解和圓滿處理。

   隨著我省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和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以及我市放寬技能型人才入戶條件、建立港澳臺居民自願參加社會保險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臺資企業更是普遍將嚴循法規政策、加強人文關懷、改善用工環境等擺到了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位置上,更加積極主動地構建和諧的勞資關係。臺達電子高薪聘請心理學專業人士為員工提供諮詢和輔導,並將設有員工卡拉OK廳、閱覽室、網吧、運動場地等作為重要福利條件,吸引員工安心留廠工作;萬事達公司承諾新招員工“月平均工資2800元”,並根據員工入職年限不斷調高工資待遇;銓訊電子為高危崗位員工配備監測儀器,長期跟蹤員工身體變化情況,定期安排員工體檢,保障員工身心健康;翔國光電為已婚員工設立夫妻房,同時寒暑假期間允許員工將小孩接到宿舍內居住生活,創造條件讓員工家庭團聚、共用天倫;巨漢燈飾通過推動企業集體勞動合同,實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15年來幾乎未發生員工因工資與企業鬧矛盾的情況,成為遠近聞名的“和諧企業”, 公司事業也蒸蒸日上。岳豐電子等積極參加市臺務局、市人才中心等部門在重慶、武漢和東莞理工學院、南博技術學院舉行的臺資企業專場招聘會,招收高端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企業長遠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七、市臺協換屆和三大後勤保障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今年市臺商協會及各鎮街分會集中換屆,目前換屆選舉工作正有序推進,確保組織機構進一步健全和會務幹部的人員安排平穩過渡,繼續打造東莞臺商的“心靈家園”。東莞臺商子弟學校創辦迄今10週年,辦學規模從成立時的600多名學生增長至1800多名,且在硬體設施、師資力量、教學水準和校務管理等方面均有了長足的進步,成為兩岸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對推動莞臺交流,吸引臺商紮根東莞起到了積極作用。東莞臺商大廈佔地約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萬平方米,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共68層總高達289米。去年底發生的塔吊倒塌事故得到妥善處理,2月初開始復工,目前主體工程已建至60多層,計劃今年底封頂,屆時將成為東莞最高、同時“會呼吸、會講話”的綠色環保大樓。大廈初定更名為“環球商務大廈”。東莞臺心醫院佔地228.6畝,總投資7.5億元人民幣,規劃病床數為1800床。醫院2009年6月開工建設,首期600個床位預計今年底前完工並投入使用。醫院營運後將與臺灣健保制度良好銜接,讓擁有臺灣健保的大陸臺商可直接劃賬結算付費,為臺商在莞取得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便利。隨著各項後勤保障配套項目的逐步完善,必將有更多的臺商及其家屬前來東莞樂業安居。

  總體而言,上半年我市臺商投資經營繼續保持“穩定向好、優化提升”的積極態勢,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不確定因素,必須引起我們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比如,目前臺資企業普遍面臨訂單週期短、單價低,原材料價格起伏不定,以及員工短缺等困難,導致經營運作成本有所增加;同時歐元和主要出口競爭國貨幣不同程度貶值,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歐美市場貿易壁壘森嚴,反傾銷制裁不斷,導致産品出口逾加困難;加上內銷市場渠道不夠暢順、市場秩序和遊戲規則不夠明朗、智慧財産權保護和市場誠信體系建設不夠健全,臺商開拓內銷市場的信心和步伐仍然有所保留;全球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穩固,一些重要指標尚未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準,這些都有可能弱化和阻礙我市臺商投資經營向好發展的積極態勢。

  面對嶄新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要冷靜分析,科學判斷,多想辦法,積極應對:(一)繼續深入貫徹中央推動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方針政策,積極落實省委汪洋書記關於“東莞對接臺灣”和劉志庚書記、李毓全市長關於加強莞臺經貿合作交流的指示精神,緊緊抓住ECFA簽訂後臺灣高端産業外流和我市推動新興戰略産業“五年倍增”計劃的重要機遇,進一步深化莞臺兩地經貿交流合作,推動臺商投資轉型升級和提升發展。(二)以松山湖、虎門港為依託,主動承接臺灣新一輪産業轉移浪潮,在生物醫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文化創意等新興産業方面加強對接合作,重點引進高端新型電子資訊、IC設計、面板製造、電動汽車、太陽能光伏以及半導體照明(LED)等綠能環保産業。(三)繼續加強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交往,始終將擴大深化經貿合作作為莞臺交流的出發點和歸宿地,特別是加強基層與臺灣産業界的對接,鞏固老客戶,發展新客戶。(四)認真宣傳落實好省“13條”和我市“6個10億元”等幫扶臺資企業發展的措施,穩定發展優質企業。繼續強化臺灣專業服務機構在技術、管理、人才、品牌、金融、會計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務功能,推動更多企業參與診斷輔導,並定期總結經驗,展示輔導成果。(五)協助富邦銀行、玉山銀行東莞代表處升格分行,在貸款、擔保、上市等方面繼續為臺商提供融資服務。(六)爭取續辦“臺博會”,支援“大麥客”賣場和“臺灣名品一條街”建設,幫助臺企開拓內銷市場。引導臺商轉變企業形態,開展自主創新,創建自主品牌,構建和諧勞資關係。(七)支援臺商子弟學校、臺商大廈和臺心醫院等後勤保障項目建設發展,營造安商親商的投資環境。通過政企多方的共同努力,鞏固臺資企業企穩向好的積極態勢,推動莞臺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

 

中共東莞市委臺灣工作辦公室
                遊匡正 主任
               2010年7月23日  

編輯:吳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