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文化
 
多姿多彩楚國服飾

  時間:2006-07-28 10:58    來源:     
 
 

  服飾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裝束。楚人的衣著具有地域色彩,歷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專稱。與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潑,無拘無束,富於創新精神,敢於別具一格、表現個性,這種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動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斷地推陳出新。

  從服飾史的角度看,目前東周時期楚國的服飾資料發現最多,不僅有大量的繪畫、造型資料,還有一批難得的實物,為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楚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我國傳統的服飾有兩種基本的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在楚國,這兩種服式是交互使用的。古制上為衣,下為裳。楚國的衣有單衣(圖3,一龍一鳳相蟠紋繡紫紅絹單衣),有夾衣。有面無裏的衣稱為單衣楚人稱為褋,屈原《九歌湘夫人》:“遺余褋兮醴浦”。夾衣是面和裏夾合而成的。馬山一號楚墓出土有夾衣的實物。 按照季節分,夾衣可分為春衣和秋衣,馬山一號墓中,秋衣寫作[纟秋]衣,並有實物出土。按照《説文》的解釋,裳,“下裙也。”馬山一 楚墓中出土了兩件單裙的實物;另外在信陽楚墓的漆瑟漆畫上和曾侯乙墓鐘架銅人身上都可見身著下裙的人物形象。

  裙的實用功用是遮羞,而不能防寒。裙內穿誇。古代文獻中所説的誇是“脛衣”即穿在兩腿上的筒套,今所見楚墓出土的誇的實物實際上與褲差別不大,兩襠不相連,在背腰處開衩,類似于現在小該穿的開檔褲。正因誇有開衩,雖可防腿部嚴寒,但不能蔽羞,因此,在誇上要加穿裙。誇是褲的雛形,在馬山一號楚墓發現了一件長褲,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件褲子實物(圖5,棉褲)。

  衣裳連屬制的服裝的典型代表是“深衣”,它對我國古代服裝的影響最大,古代的衫、袍都採用這種衣裳邊屬制,一直到現今的連衣裙也是衣裳連屬制。深衣是先秦時中原的服式,也是楚人的主要著裝,長沙楚墓出土的木俑和漆卮上彩繪人像以深衣為主。

  袍服也是衣裳連屬的服裝,是長可及腳面並有絮有絲棉的冬季服飾。楚莊王的主要服裝就是“絳衣博袍”。袍與深衣的區別是,深衣曲裾,袍為直裾。直裾長袍是楚人在深衣的基礎上創新的一種新的民族服裝。馬山一號楚墓共出土了7件袍,這七件袍又可分為三個形制。第一種形制,正身和雙袖斜裁下裳正裁(圖6,素色棉袍);第二種形制為正裁,兩袖平直(圖7,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袍);第三種形制也為正裁,但兩袖特長(圖8,小菱形紋棉袍)。

  楚人的冠式有獬冠、高冠等。獬冠形狀前高後低,,為模倣獬角形狀做成,由於楚文王十分喜好戴獬冠,引得楚人竟相效倣。高冠因高聳于頭,故而又被楚人稱為切雲冠。楚人大詩人屈原就以戴這種高冠而為榮。楚人除戴冠外,還戴幘,幘是用於束髮的專用頭飾,馬山一號墓中出土有一件幘的實物(圖9,紅棕絹面幘)。

  服飾是衣裳的有機組成部分。楚人使用的服飾主要有佩劍、佩玉(圖10,玉佩組飾)、花卉及帶鉤。佩劍是男性的主要服飾,劍是古代防身與進攻的主要武器。楚國男性喜佩劍與楚人尚武的風俗是分不開的。劍也可能是純粹的裝飾品,如《説苑》記楚襄城君始封之日“帶玉劍”。在特殊的場合,佩劍還具有宗教的意義,如女巫降神時佩劍的主要目的在於“避邪”。

  以花草作為佩飾是楚人佩飾的一個鮮明的地區性特點。《離騷》雲:“扈江離與辟企兮,紉秋蘭以為佩。”男女佩飾香草,除起裝飾作用外,還可以香氣避邪、男女相悅。除此之外,楚女還以佩飾花草研未製成的香囊為俗尚,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織危中有飾花香囊,繡績香囊和繡羅錦底香囊,當係楚俗遺風。

  髮式除了産生美觀效果外,還是民族識別的最重要的標誌。見於考古資料楚人髮式主要有四種:髮式第一種髮式是把長髮于頸後結束,自然下垂。江陵馬山一號墓的2號木俑頭上的長髮梳向腦後,用帶束成一支,下端自然鬆開下垂,頭髮並未加以編結。信陽長檯關一號楚墓的二件木俑的長髮在後腦束攏,自然下垂。第二種髮式是長髮在腦後梳攏,並編結成長辮自然下垂腰間。這種髮式見於荊門包山二號楚墓出土的木俑。第三種髮式是腦後挽譬。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上的女子便是這種髮式。長髮在腦後部挽成的譬用絲帶紮緊,使之向後突出,未端略向上翹。第四種髮式是垂譬。這種髮式是把頭髮梳向腦後,編成為一束,在發束的下半段較膨大。

  此外,楚人崇尚的一些主要的民俗風習是崇巫重祀,尊龍崇鳳,尚武、尚左、好細腰等,在此不一一細述。
 

  (來源:荊楚文化網)

編輯:蒲蒲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