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文化
 
楚國的詩歌與詩人

  時間:2006-07-28 10:29    來源:     
 
 

  楚國的詩歌源遠流長,至戰國中後期,大詩人屈原(圖1,明代陳洪綬木刻《屈原》)在楚國詩歌的基礎上,與哲學思想一樣,融南北夷夏之交,創造出一種新的騷體詩歌----楚辭。“楚辭”一名,秦漢間已出現,至劉向收屈原及其後學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從此,《楚辭》就成為楚國詩歌總集的名稱(圖2,《楚辭》及研究著作)。由於《楚辭》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宋人黃伯思説:“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 楚辭是地方色彩最為鮮明的楚文學代表作,黃伯思對它的界説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它的外部特色,比較明確地突出了它的形式特點,故向來被視為解説“楚辭”得名及其特徵的經典之論。楚文學作品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這一特徵。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詩2400多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全詩洋溢著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的奉獻精神、真摯執著的念祖愛國忠君戀鄉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不畏邪惡勢力、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離騷》在藝術上也具有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在採用誇張手法與比興手法,是積極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高度結合的傑作。由於它開創了楚辭創作的新途徑,奠定了楚辭的歷史地位,故後人稱楚辭為“騷”,稱屈原詩歌為“屈騷”。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文學家。宋玉出身低微,仕途失意,曾師事屈原,通曉音律,雅好辭章,具有很高的文學才能。宋玉賦16篇,多已亡佚。現存《九辯》《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等諸篇。《九辯》,是一首自敘性的長篇抒情詩。該詩情景交融,意境深化,情感淒涼。句法靈活自由,字數增加,加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宋玉是屈原藝術的優秀繼承者,在賦的發展史上具有首創地位。

  唐勒、景差是與宋玉同時以賦見稱于戰國晚期楚國文壇的作家,但兩人的作品都未能流傳下來。1972年,在出土簡文中,出現了唐勒的賦作殘篇,因而使人得以大致了解唐勒的創作情況和文學地位。

  荀子不僅是一位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學家。《荀子》一書論理透徹,層次清晰,行文精煉,辭採繽紛,論點明確,每篇都是深刻有力的論説文。但作為一位文學家,其真正具有文學性質的作品則是《成相篇》和《賦篇》。《成相篇》是運用通俗文學形式來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的作品,表明作者已注重汲取民間文學的營養,借助民間喜聞樂見的曲調來傳播政治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賦篇》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賦”名篇的作品,成為後世賦體的直接源頭。荀子在楚國從事寫作,無疑廣泛地吸收楚國民歌的養料,這是荀子文學創作的一大特色。

  楚文學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先秦時期中國文學創作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在文藝思想、創作精神、表現手法、體裁形式、修辭技巧等各方面都對後世文學創作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來源:荊楚文化網)

編輯:蒲蒲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