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文化
 
楚文學佔據先秦文學半壁江山

  時間:2006-07-28 10:22    來源:     
 
 

  在中國先秦文學史上,楚國文學佔居半壁江山。《詩經》中的《周南》《召南》二風,諸子散文中的老、莊二子以及屈、宋二家辭賦共同構成楚國文學輝煌的篇章。請閱讀章培恒、 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的相關章節,以全面了解楚國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楚國(地)文學源遠流長。作為最早的文學形式棗神話,則在楚國(地)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莊子》、《楚辭》、《山海經》、《淮南子》等書中,都保留了不少有價值的神話和傳説,成為楚文學産生的鼻祖。如“女媧化生萬物”、“摶黃土作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説中,女媧、夸父、后羿等是神力無窮、飽滿生動的非人亦人形象,反映了楚先民豐富的想像力和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在楚先民的精神生活中,無論是天神地祗或人鬼,都是那麼有血有肉、奇譎瑰麗,富有藝術魅力,無疑的,這為後來楚人文學創作奠定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基礎。

  春秋時期,楚國文學創作的突出成就是詩歌。見於文獻記載,楚國詩歌雖不算多,成書于春秋時代的《詩經》,其中雖無“楚風”,但《周南》、《召南》是為南方民歌,《漢廣》等篇則又實為江漢流域之作。《候人歌》雖為一句,但“兮”、“猗”語助詞的運用,已具楚地民歌的語言特色,對後來楚辭的創作,顯然有直接的影響。散見於其他典籍,也還有不少楚國(地)民歌。如《説苑》記載的《楚人誦子文歌》、《楚人為諸禦己歌》、《越人歌》,《新序》記載的《徐人歌》,《吳越春秋》記載的《彈歌》、《河上歌》、《申包胥歌》、《漁父歌》,《論語微子》記載的《接輿歌》,《孟子離婁》記載的《孺子歌》,以及《史記滑稽列傳》記載的《優孟歌》等,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楚國(地)詩歌的成就。

  戰國時期,楚國文學成就輝煌,主要表現在散文與詩歌。由於散文以《莊子》為代表,詩歌以屈原《離騷》及其他作品為代表,故兩家合稱“莊騷”。

  莊子作為一位博學的哲學家,不僅哲學、政治思想豐富多彩,而且文學藝術思想也很突出,甚至涉及到關於文學藝術的創作規律。《莊子》一書,千奇百怪,“寓言十九”,變幻瑰瑋,敘事以明理。如為了説明凡事順其自然,追求“素樸而民性得”的“至德之世”,在《馬蹄》篇中以馬為例,説馬以蹄踐霜踏雪,舉足能奔跑跳躍,這是馬的本性。伯樂則力加馴化,削蹄燒烙,使馬慘遭禍患,死亡大半,這樣“殘生損性”,就是破壞了事物的本性,也就不是“至德之世”。以寓言喻理,逸趣橫生,耐人尋味。寓言既為喻理,所以它與譬喻手法是緊密相聯的。《莊子》一書,處處設譬,與寓言相映成趣,構成全書一大特色。如在《應帝王》中以“渾沌”喻純真的萬民,以“鑿竅”喻擾民的政舉。

  《莊子》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也同時是一部有鮮明特色的散文著作。它思想奔放,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

  (來源:荊楚文化網)

編輯:蒲蒲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